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11-25 09:15


1.引言


随着网路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因此,如何使用计算机就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所有新生入学时必须选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以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以服务性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一线工作的职业型、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还有动手能力。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企业需求,重点抓实践教学以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1。如何满足社会、企业需求以及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并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规律,将其应用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是当前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2.1 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性和知识性,所选教材和课程内容面面俱到,但是大多数知识点都是教材都是本科专业教材的压缩版,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时,所有方面知识都了解一些但是所有的知识都学不精、学不深,根本不能深入理解,无法体现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特色。


2.2 知识更新与实践相互矛盾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曰益变化。和一些传统公共课程相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比较强,其知识更新速度相当迅速。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随着知识点的更新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所选用教材基本是本院教师自编教材,而自编教材很多都是以前的版本,即使改版但是内容变化不大,知识点的更新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且高职院校选定教材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周期大概需要一到两年,在这期间部分教材内容往往已经落后于计算机的发展。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学习到最新的知识。


2.3 教学与实践脱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实践性要求比较高,仅仅依靠教材和教师课堂理论教学时不够的,学生应该加强在机房实践练习,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由于机房紧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比例很难达到1:1,更不用说,整体采取实践教学。这样就造成学生虽然了解和掌握_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但是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偏弱,独自面对一个项目或者案例时,大多数同学往往束手无策。而社会对大学生要求越来越高,招聘时重点考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传统的教育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2.4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受到生源的影响,招生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很多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从而造成高职学生的素质大幅下滑。尤其单招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以及各地区经济环境不同、学生在高中阶段有些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很多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课程只是摆设,从而造成学生入学后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学生素质的整体下降,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时变得尤其困难。且很多学生没有意识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自己学习方法,致使其学习跟不上进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差别较大,且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以及实验设备器材等有限,无法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教学,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有时学生课后练习时,由于缺少师资的原因,遇到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长期积聚将大大打消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生学习效率。


3.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熟悉计算机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能够熟练操作word排版、excel表格处理、ppt课件制作等常用的办公软件,掌握一些网络安全知识,具有一定的硬件维护和管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素:一是如何选定教材;二是如何安排教学内容;三是实践教学如何具体实施等。基于上述几个要素,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和思考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


3.1 改变教学理念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模式,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曰常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模式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学习的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但是在此基础上应该训练学生的职业化办公习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侧培训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新的教学理念必须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通过拓宽和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提升以职业化岗位办公为目的的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使得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3.2 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应突出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项目教学或者案例教学。


3.2.1 教材的改革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教材的选择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重点强调教材的应用性和实用性。首先应该选择目前比较先进的应用软件和较新的技术知识,并随时更新知识点以满足社会需求。教材的编排要有新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打破传统的编写顺序。通常来说,应用性较强的案例或者项目基本上包含大量的信息,如何把握教学过程将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将会显得杂乱无章,教学效果也会适得其反。项目或者案例的选择要合理,要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和课程内容,深入服务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编写项目或者案例。编写的案例不仅要照顾实用性,还要注意案例的趣味性,只有如此,才能更吸引学生努力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3,因此教材的编写就要注重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技能。通过调研,从企业一线办公应用的实际问题出发,选择典型的案例,通过分析分解案例,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让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直接把岗位需求目标引入到教学工作中。


3.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是以我为中心的,而应该只是答疑与解惑,其角色定位应该是掌控教学的整个过程,从教学项目的全局出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对于一些新的思想和理念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教师做主要讲解和详细讲解,及时让学生学习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让学生及时接触到新的知识和技术,从而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先进性。在教学中,安排学生置身于教师事先设置的虚拟岗位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能更好的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学生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仅仅做到以上几点还是不够的,作为一名教师工作者,还应该因材施教,了解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了解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根据各位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有的放矢。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有来自城市的学生,他们大多数都学习过一些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些同学计算机水平甚至已经达到国家二级,但是也有一些来自偏远山区的同学,他们甚至不知如何开机、关机,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此,面对上述学生,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待。


—是学生入学后,可以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调查或者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模拟考试,根据考试的情况,将学生分等级进行教学,对于已经达到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一级水平的同学,采取免修、免考,并结合不同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这些同学开设一些计算机应用类的课程,例如:静态网页设计和制作,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制图,Photoshop,数据库等等供学生选修。对于一些水平比较差的同学,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更要关注学生上机实践的情况,并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教师辅导学生操作为辅。二是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以模块的形式进行教学,新生入学后,学院组织一次全院新生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上课,这样教学的好处是不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深度,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以及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2.3 教学手段的改革


让学生在情趣上参与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有许多优势,如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交互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教学的图文并茂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除了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理论教学外,实践教学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通过上机操作来获取和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证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加大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建设,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增加机房课时,减少理论课时;另外,在课余时间开放机房,安排值班教师值班,帮助学生解疑答惑,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实践课时少的问题,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有效的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


3.2.4 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的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因此,为了更好的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应用性,必须改革目前的考核方式,让考核方式变得更加合理和有效。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考核方式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行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总分的百分之三十,期末成绩占百分之七十,且期末成绩分理论和实践考试(案例)两部分。使用上述考核方式代替目前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代期末考试的方式,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任课教师在教学时,只针计算机水平考试题型对学生进行训练,而忽略对学生职业化、技能化的训练。但是可以鼓励学生在完成基本学习的同时参加各种技能竞赛以及劳动部组织的各种职业认证考试,以提高学生毕业后市场竞争力。


4.结束语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搜索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增强学生处理信息意识,使学生将来工作时,能独立的使用计算机开展工作,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了解计算机相关的文化、社会等问题,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随着信息社会的变化也日益变化,因此对计算机教师要求也日益提高,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培养出应用型、职业化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广大计算机教师的使命。因此,我们计算机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深入研究,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更适应计算机的发展规律。


作者:李春秋(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安徽芜湖 241002)

上一篇:培养中职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策略

下一篇:探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