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审计管理建议问题探讨论文(共4篇)
第1篇:大数据时代环境下计算机审计质量管理建议
一、前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在计算机审计中的逐步应用,其凸显的功能日益的强大起来,使得计算机审计工作无论是从思维或是方法技术上,都深刻地影响着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变革,这一技术现实甚至都获得国家领导人的热切关注,总理曾专门的指出,一定要在计算机审计工作中,有效的利用新科技、新手段、新方法、切实提高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大数据应用对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影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数据在计算机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是对计算机审计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与创兴。不仅仅是对计算机审计数据的采集、进一步分析以及相关的应用上改变,更为主要的是它有效地推动了计算机审计工作可以极大地满足社会需求的发展。虽然现阶段仍有诸多的问题挑战有待我们进一步完善,但是我们需要抓住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机会,进一步推动大数据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发展。
(一)对审计技术的影响
一般审计工作的展开都是面临大量的且是结构较为复杂的数据,同时可能受被审计单位各方面发展规模以及相关的业务性质等的束缚限制,需要相关的审计工作人员采用不一样的审计信息系统。其实际是各个系统之间时完全具有不一样的功能与程序,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会为我们审计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量,增加了设计工作的难度以及复杂性。同时审计人员还需面对被审计单位要求的临时进行数据采集等紧急情况等等,总之大量的以往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但是大数据发展的应用对于有效的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有着相当的优越性,借用大数据模式完全可以实现新途径、新方式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尤其是对数据分析至关的重要,数据分析时计算机审计工作的核心部分,关系到整个审计结果的质量标准以及整个工作效率,而这些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同时大数据技术在计算机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也为计算机审计中的数据分析创造提供了多种方法,其中极为典型的就是云计算。这些新的数据分析方式极大的满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对审计方式的影响
以往所采用的审计方式一般都是采用事后审计的方式,这种方式是由诸多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审计方法、资源以及相关技术的限制,对于想要获取的审计证据只能通过进行抽样的方式获得,加之,许多进行事后审计存在的固有问题缺陷,无法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情况做出有效、全面并且准确的相关评估。其中隐含的审计风险是无法估量的。针对这一问题的表现,使得大数据在计算机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为我们创造了审计工作的新环境,提供了更为高效便捷的审计方式。借用互联网实现有效的结合,可以实现审计工作对数据的全覆盖,以及相关的数据动态进行实时在线的跟踪的掌控,同时还可以实现对数据的跨区域、跨行业采集与分析。对大量数据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以其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大量潜在关系,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风险。
(三)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大数据社会发展背景下,使得可以获取的审计证据来源数量更多,其获取的途径广泛。但是这也为获取大量数据的质量的安全性存有怀疑,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相关的审计人员在足够相当安全的网络环境下,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数据传输、数据检测,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进行系统的测验,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保障数据信息系统中的不会存在任何的漏洞问题,以进一步确保数据的准确真实性。其次,在审计人员进行发表意见时,需要结合相关的审计的证据,基于数据之间的层层相关的关系,以及相关关系之间的验证,做出有理有据的发表意见。
三、大数据环境下计算机审计质量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大数据的分析平台,切实提高审计技术水平
首先是需要充分的将其有相关数据的相关应用于研究提高的发展战略的高度,建立健全基础性质的大数据分析平台,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庞大的工程,需要借助以政府为主体的引导力量,有效的联合各级各部门,把相对分散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利用,从而构建统一的数据大平台。其次,再借助现阶段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设备,相关的审计部门进行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创建创新较多的审计技术建立全面先进的数据分析系统,以求尽可能地满足不同数据之间的采集、挖掘、存储、分析等,提高现代化的审计工作效率。
(二)逐步转变审计思维,创新较多实用的审计方法
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逐步的转变以往的审计思维习惯。切实推进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面对现在呈现的大批量数据,需要审计人员站在全面宏观的角度去分析数据,对与数据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其次,大数据环境下可以实现审计工作的持续跟进以及实现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联网审计。这种审计方式可以实现双方数据平台的统一,做到及时准确的搜集采集数据与更新数据。极大的增强方便了审计的独立性。从而也进一步将相关的审计质量有所提高。
(三)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综合利用程度
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审计工作人员展开审计已经在受以往的环境地域、空间时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审计人员完全可以借助统一的大数据平台,进行收集证据、或是风险评估。一般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审计证据收集往往书面形式的材料证据较少,更多的是录音、邮件、视频,或者是网页截屏的形式比较多。但是这些证据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证据本身的复杂性,所以会较多的出现证据是比较难以采纳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相关的国家法律部门,逐渐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体系建设,尽可能比较快的实现在应用电子证据的时候有必要的法律依据作为支撑。也就是加强实现不同介质的审计证据的综合利用性。
(四)加强现代化审计人才的培养
前文我们已经说过,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工作,为相关的审计工作人员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仅是相关技术的要求,还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学会查看账目。掌握相关的数据分析规律,发现审计问题,降低审计风险。综合这些因素考虑,需要审计人员学习了解的知识面是相当的广泛的,法律、金融、会计、审计、管理以及数据分析等。审计人员切实需要提高对自身要求的基础。其次,各级审计机关以及组织也需要加强制定各种措施以及办法,培养优秀的审计人员,并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四、结语
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工作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对于如何切实保障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问题,需要我们达到国家,小到个人以及各级部门有效的合作,推进其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陆永泉
第2篇:浅析财政审计中计算机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也是国家审计工作的核心。近些年来,财政部门的“金财工程”逐步推进,各部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纸质账簿越来越少,数据信息量越来越大,财政各部门系统之间数据逐渐连为一个整体,如何把握财政数据之间的关联,综合比对,是快速精准抓住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审计人员结合审计实践,高效充分地运用计算机审计。
一、在財政审计中应用计算机审计的必要性
(一)应用计算机审计,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指将全部的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监督的范畴,统筹规划部门预算、政府决算、经济责任、专项资金、民生资金等审计项目,构建协调、统一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审计维护经济运行、服务国家治理的职能作用。财政大格局的实现,必须依托于对当地财政体系、资金分配管理的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而对财政资金的流向分析,却是必须依托强大的计算机分析手段对大量数据的综合处理才能实现的。
(二)应用计算机审计,是财政信息大数据的要求
财政部门的数据信息量大,门类众多,类型各异,从基本层面上划分,就包括计划层、执行层、核算层,其中,计划层包括部门预算编审系统,执行层包括指标管理系统、非税收入收缴系统、集中支付系统、拨款管理系统、用款计划系统、政府采购系统、清算对账系统等多个系统,核算层包括总会计财务系统、专项资金系统、预算单位财务系统等。每个系统中又有数亿的数据量,靠人工从这么庞大的数据中发现关联并分析,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运用计算机审计,才能实现对数据的分析挖掘。
(三)应用计算机审计,是审计工作客观实际的要求
现在审计机关,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普遍面临着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客观实际。面对这样的现实,任何一个审计项目都不会有充足的人力和时间,要想取得审计成果,必须探索审计规律,创新审计方法,应用计算机审计,是节约人力、时间,快速抓住问题,取得审计实效的关键。
二、财政审计中应用计算机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财政审计中应用计算机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社保审计中计算机审计应用完整的思路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财政数据采集不全,无法形成全面的数据分析
由于财政数据涉及部门多,分类细,很多科室自己都有独立的系统,数据量大,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很少采集全面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大部分都是需要哪方面数据采集那部分数据,如采集国库和集中支付中心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排序,或常用疑点的模糊字查询,对数据分析浮于表明,难以形成对数据全面的分析和把握。
(二)财政数据关联节点多,无法形成系统的数据关联
由于历史原因,财政数据并不是一个系统中的数据,而是各个独立系统数据通过“金财工程”联系起来,金财工程的财政数据中并不包括部门独立系统的明细数据,审计人员在提取各个系统后台数据后,由于不同公司的软件设计差别很大,关联点难以寻找或关联难度较大,导致无法将数据统一到同一数据库或数据表中,从而无法实现关联分析。
(三)审计人员中复合型人才较少,无法形成对财政数据的挖掘剖析
目前,审计人员中具有较强财政审计能力的人较多,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也不少,但是同时懂得财政审计,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审计的人却不多,导致很多财政审计能手看不懂数据表,不知道那一个个数字是做什么的,很多计算机审计高手在面对独特的财政系统时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干什么,无法形成对财政数据分析的突破性进展。
三、如何提高财政审计中计算机审计应用的效果
(一)组建具有综合素质的团队,对财政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关联
通过组建包括财政、计算机、土地、环境、社保等多方面审计背景和经验的人才,集中时间对财政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剖析各部门数据间的关联,形成系统全面的数据,综合对比指标、资金等多方面数据,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预算、指标、用款之间的关联,挖掘财政数据内潜藏的问题
由于审计人员对数据关注的局限性,财政审计工作的重心集中在财政资金的流向和在预算单位的使用上,对财政资金的预算和分配由于数据的采集缺失或数据难以处理出来,反而形成了财政部门本身的“灯下黑”。审计人员在对全面财政数据关注后,更能通过预算指标的调剂、追加,发现虚列年产预算指标、未按年初预算下达指标、挪用财政资金、滞留专项资金的等问题。
(三)培养数据关联挖掘的意识,提高数据分析深度和光度
审计人员传统都是通过账面查找发现问题,养成了顺着资金链条追索问题的直线思维定势,对于关联分析相对思索不足。在对财政数据的分析中,除了数据的链条分析外,更应该从数据的广度关联上下功夫,如指标数据可关联对比部门年初预算、国库支付数据、集中支付数据、政府采购招投标数据,甚至包括在更大范围内对比分析发改的项目数据、税务的税收数据、国土的土地数据、农牧的农田数据等,从而更能快速抓住疑点,精准发现各类深层次问题。
作者:郎丽娜
第3篇:计算机审计问题及应用案例研究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当人们运用计算机开始处理一些会计信息之后,审计活动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如一些审计所需的线索和证据的存在形式、事务所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审计的方式与技术无一不发生了巨大改变。在人们开始处理电子数据的初期,由于缺乏应具备的一些计算机的专业知識、同时也不甚了解数据的处理过程和工作原理,因而很少去审计处理数据的系统的本身。与此同时,事务所也在不断扩展其审计业务的范围,使得审计发展成为新型的经济责任审计、经营管理审计及经济效益审计,而不再仅是原来单纯的以防止差错和舞弊为主的财政收支审计,特别是在会计实现电算化之后,各类计算机舞弊案件的不断出现,传统的审计也越来越因为失去效率而达不到审计目的,人们也逐步意识到,只有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去审计电子数据系统,才能做出客观公允评价。
对计算机审计的研究,将对如何去审计那些或多或少实现电算化的单位、在手工的会计系统内部如何用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审计、以及对如何改进和创造更新更先进的审计方法等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计算机审计理论应用
目前,大多数人对计算机审计的概念理解不清,认为它是“EDP审计”或是“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这两种观点都不甚全面。
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不同于传统手工会计,虽然二者都对经济活动起到监督的作用,但是相较于传统的手工会计,计算机审计有着自己的创新性。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把计算机信息系统视作审计的对象,在此前提上,审计人员对计算机内部的一些硬件设备、存储数据、工作环境的系统等实施检查,并由此得出结论;二是计算机被视作一种辅助工具,审计人员电算化系统内部的数据等导人到其设备中,然后通过检查数据是否真实是否合理来得出审计报告。
(一)审计模块系统应用
目前我国使用的是内部嵌入式这一模块系统,即,在审计的系统中嵌入程序。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审计工作最终目的,技术人员将其编写完毕的程序代码,添加到被审单位的电脑内部的电子数据的处理系统,这一嵌入式的审计模块,将会依据审计人员的需要,提供审计信息,对各项交易进行及时的监控并记录每次交易的细节性问题,自动定期地检查各类设计文件,为审计人员生成及输出有关报告。
(二)利用电子表格处理
审计人员将审计软件与计算机应用有效地连接起来,利用EXCEL中已有的不同模板做出不同表格来满足审计人员的各种需要,使其工作量大大减少。在表格的单元格内输入函数公式可以进行求和等函数运算,还可以将多年的数据罗列出来进行对比,并制成趋势图,使审计人员更能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
(三)自动提取及保存数据
在计算机审计中,参与人员完成提取信息数据的工作,以便能在自己电脑上进行工作,而提取数据的工作,就是计算机审计中的数据自动提取功能。审计人员确定好所需要的数据,开启数据提取功能并进行传播,就可以实现大量数据的瞬间提取,当审计人员在记录这些数据时,审计信息就会被自动存储下来,而且还是可以被快速准确地提取出来。因而审计人员不必频繁记录冗杂的审计信息就可以正确提取到数据,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计算机审计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及问题
在会计电算化和计算机审计技术获得了不断的普及发展这一现状下,更多的人开始了计算机审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并取得了一定进步。首先,这一发展促进了该领域人才的壮大,是应用该技术到各个部门的工作需要,部分审计人员自发地接受专门培训,提高自身知识技能,来满足其发展要求;其次,计算机审计的发展促进了审计软件的系统开发的发展,目前已有多个审计软件正式投入使用,在这些审计软件的使用过程中,系统开发人员还会根据软件系统在实际使用中的不足加以修改,促使其日益完善;再次,我国还初步建立起关于计算机审计的一些准则和规范,但这些规范都停留在基本层面上,而对于更深层面的应用并没有相关的规范。
(二)对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尚且处于其发展的初步阶段,因而在取得基础性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具体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新工作环境下审计规范滞后
传统的手工会计方式经过多年发展及不断改进,其审计规范也已日益完善,在传统的手工会计方式下,开展审计工作的人员都遵循严格的工作流程,所使用的及方法都规范严格。而计算机审计起步晚,审计人员还没有习惯利用计算机准确寻找逐渐模糊的审计线索,具体的审计工作还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指南,国家还未出台相应的审计规范体系。
2.更大风险的存在
首先,从固有风险来看,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储介质都是电磁,一些数据可能由于断电、计算机病毒、操作失误等原因丢失,如果被审计单位出于某种目的篡改电子数据,审计人员很难发现蛛丝马迹;其次,从控制风险上看,内部控制不应只表现为对人的控制,还应该加入对计算机程序的控制,因为在计算机审计的环境下,可以不着痕迹地更改数据和程序,增加了审计的控制风险;再次,从检查风险上看,传统的会计记录的存在形式以纸张为主,审计人员通过纸张上的书面记录可以清晰地对其进行追踪查阅,新环境下,会计记录的存在形式以磁性文件为主,传统的方式不再适用,审计将更多地依靠审计人员的经验,导致审计检查风险加大。
3.计算机知识的欠缺
新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条件下的审计,不仅要求从事审计的人们具备会计、审计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还需要其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计算机审计和传统审计在工作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传统审计人员需要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才能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在新环境下,审计人员必须靠自己掌握知识,才能不依靠计算机专业人员协助,维护其审计的独立性。
四、解决问题的应用对策
當今社会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计算机审计将会逐渐取代传统审计,虽然计算机审计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是只有通过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创新、不断研究并探索新的解决方法,计算机审计才能取得更好地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对计算机审计的规范,能够帮助我国审计人员利用好计算机这一强有力的工具,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在制定新的审计准则时,应把我国国情纳入首要考虑的范围内,对国外好的经验进行效仿和改进,新准则应该着重对内部控制的加强,促使审计规范与审计技术与时俱进,适应更好的审计需要。同时,国家还应该对计算机审计的过程及相关技术方法做出统一规范,出台审计工作实际应用指南,避免各审计人员利用各个手段进行舞弊,进一步保证这一工作的独立性、公开性、正确性。
(二)测试内部控制制度
审计人员加强硬件设备的配备,定时对计算机进行检查维护,完善审计软件,匹配安全性高的软件系统,即使对数据进行备份,以预防审计的固有风险;通过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来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格进行测试,审查在计算机系统中各人员的联系和牵制,从多方面收集审计证据,如审查操作日志、检查权限设置等,从多角度出发去寻找疑点。
(三)加强审计计算机舞弊
这一要求的总体思路是:首先在评审内控后,找出其薄弱的地方,然后对薄弱之处实施深刻的技术性调查和取证。作为工作人员,这个过程的最重要的环节是要发现有疑点的地方,并取得相应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我国目前发生的利用计算机实施的犯罪大多属于输入类计算机舞弊犯罪,也就是在输入环节来对计算机信息进行篡改来达到非法目的。
(四)着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计算机条件下,审计工作的执行者们不仅要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还应该依靠自己有关于电子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及判断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教会他们审计软件及办公软件的一些基本操作,对于技术较高的审计人员,可以培训其对审计软件的维护和开发技能;第二,将审计电算化考核引入会计审计从业考试机制中来,报考人员只有具备电算化审计的基本知识才能获取执业资格,从而提高其专业素养;第三,各高校教授在讲授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将会计审计等上机实验课添加到课程中去,大力发挥高校培养审计人才的功能。
作者:刘玉琼
第4篇: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均将“地方普遍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提上议程,并将其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国家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件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院校。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本文就审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下,探讨如何对计算机审计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面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金融、经济、法律、管理、会计等相关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审计理论、方法和手段,掌握外语和计算机工具,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通晓会计、审计和经济法律基本理论和实务,能从事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资产评估、会计咨询、会计服务等财经工作并具有创新精神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方案里面,计算机审计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半学期授课。前期授课过的专业课程有:基础会计、中级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法规、审计学原理。后期将要授课的专业课程有:财务报表审计、专业审计综合实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资产评估等。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审计课程着重于对审计软件的学习,学生普遍学习下来,对该门课程的印象无异于在手机上学习一款应用软件一样。传统教学将计算机审计作为一门单纯的软件工具的学习课程。在应用型教学下,这样的模式应该进行如下创新:
1.学习目标的创新。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要因材施教,针对前期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计算机审计这门课程上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传统模式下,目标更侧重于计算机审计软件的使用方法、技术和工具运用,熟练计算机审计实务中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的审计、采购与付款业务循环的审计、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审计、投资与筹资业务循环的审计、货币资金的审计、完结阶段审计等软件操作。而在创新的学习目标下,学生们除了要掌握计算机审计软件的使用方法,更要掌握各个循环下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原理,计算机软件的设置是否满足了审计目标的实现,是否能将大部分重要的审计底稿都完整体现,一旦出现非常规情况下,計算机软件的程序将如何更改以便满足审计目标的实现。
2.学习案例的创新。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前期学生已经学过了大部分的会计理论知识,对审计学原理也有了初步掌握,后期即将要学到的是财务报表审计、专业审计综合实训等。这就意味着在计算机审计这门课,如果所用的案例是较为复杂甚至是涉及较多的调整分录是不适合的,比较复杂的案例应该是放在后期学习的专业审计综合实训课上使用。在计算机审计这门课上,所使用的教学案例应该是规模虽小,但是大部分的科目都有发生额的一个小公司案例,在利用这样的案例教学中,学生将学到如何在电脑上查询一个完整公司的账目,如何能将查到的信息作为审计证据用审计软件保存下来。
3.学习软件的创新。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复习和应用审计学原理的一个学习过程,又是学习将计算机应用于审计工作底稿的过程。在传统模式下,大部分高校都是从专门的软件公司购买审计软件作为教学软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建议从实际审计工作中获取审计人员的工作软件。比如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喜欢用EXCEL软件设置审计公式,在审计EXCEL软件下做工作底稿。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妨使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EXCEL软件,这样培养出来的审计专业学生,面对自己曾经学习过的软件,在工作岗位上上手很快。
4.学习形式的创新。在现实审计工作中,大部分的审计工作都是由专门的审计团队完成。这就意味着团队精神非常地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学生按组分为每一个审计团队。每一个审计团队配合完成一个审计案例的作业。在这组审计团队中,也要模拟实际审计工作的角色安排,有审计负责人,有审计复核人,有审计助理。在针对计算审计案例审计中,也按循环分配审计工作。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尤其注重强调审计团队的合作精神,杜绝个人主义在团队中发展。
5.学习过程的创新。在传统的计算机审计课程中,教学过程侧重于学习使用审计软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下,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过程应侧重于学习设计、更改审计软件,将软件视为一个可以随时更改的工具,做到以审计为主,以工具为辅这样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复习重申审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在实际审计工作的应用,以审计应用为主,而计算机软件应作为一个辅助工具,侧重于传授计算机软件如何为审计服务,一旦审计具体目标有所变化,如何重新设计和更改计算机软件,使学生明确计算机软件只是一个辅助工作,重点是将学会将软件程序设计成适用于不同审计目标的软件。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是大部分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工作。计算机审计又处于起步阶段,如何避免按照传统模式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实务工作能力,增强学生使用多变审计工作环境的能力,这些问题都是高校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对计算机审计课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作者: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