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网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4 20:18
摘要:高校实验室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模式的改革已是很迫切的要求。本文认为在建立新的管理体制的同时,借助现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利用基于校园网的实验室管理系统,更好地贯彻实验室体制改革的思想,是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探索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校园网;资源共享
1 实验室传统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都是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也是基本上附属于教研室或课题组。因此,实验室的传统管理模式是分散型的,其特点是专业分得过细,一个实验室仅为一门专业课程服务,依附于课程。这种模式有明显不足和弊端:实验室规模小,功能单一,处于从属地位,不仅人员、设备、房屋的使用效益低下,而且影响学生实验技能、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科研协作。
笔者所在的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属于文科类高校,由于文科类高校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多为计算机,各个不同的专业学科教学和科研实验仅仅是基于不同的软件环境,所以以上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所暴露的问题尤其突出,具体表现为:
(1)缺少学科交叉及相互间的渗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校的教育趋势,要求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并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而分散型管理模式的实验室相互间独立,实验内容也仅是围绕本门课程设置,不利于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验室功能单一,实验设备利用率不均衡,难以形成教学和科研的整体优势。
在实验室建设中,各实验室只考虑局部利益,盲目争要经费,使有限的经费被分割,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又导致实验设备的重复购置,造成同类实验设备在某个实验室不敷应用,而在另一个实验室则常年闲置不用的局面。我校实验室的实际使用情况显示,单个实验室的使用率为20%~100%,一部分实验室长期空置或仅被少数人占用,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3)实验技术队伍参差不齐,实验技术人员专长得不到发挥,积极性难以调动。
由于管理体制原因,实验室被分割过细,实验技术人员不能统筹安排,工作任务不均。各实验室人员之间沟通少,很少有共同研讨实验教学的机会,影响了业务水平的提高。
实验室归教研室管理,缺乏对实验室的长远和整体规划,实验技术人员在教研室中往往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由于管理体制不合理,实验室留不住优秀人才,加上待遇等诸因素的影响,无法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4)不利于实验室对外开放和交流。
由于实验室和人员方面的制约,很多实验室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机会。受专业实验室服务单一专业课程条件的制约,很难接纳高水平的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
2 实验室集中管理模式的设想和实践
为统一协调管理各学科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形成相对独立于各学院的教学实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包括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在管理体制中,打破传统的小而分散的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建成一个面向全校的实验大平台。
(1)建立校一级实验室管理机制,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大学科实验中心。
直接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对实验室的需求和运行有充分的了解,可以合理安排建设资金。在实验室教学的管理上既强调了实验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又可以保持与学院之间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有机联系性。根据我校专业和学科的实际情况及特点,把学科相近的实验室先集中合并,成立公共计算机和语音实验中心,拟合并各单独的财政、税务、会计和金融实验室为大学科综合实验中心,成立信息和网络实验中心等,在管理体制上边实践,边研究,力争使我校院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改革人员管理体制,建立实验人员工作量标准,充分调动积极性。
由于文科专业实验室大多是计算机机房,不同专业学科的实验内容和实验室的管理有很多共通性,这样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由实验中心进行统一管理,打通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要求一专多能,能适应不同的学科和工作。
(3)在实验人员工作量和工作业绩考核上,制订工作业绩考核办法。
和实验室开放时间、完成教学课程数和科研项目、实验室的有效使用率挂钩,量化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标准,鼓励实验室尽量多的参与实验教学和科研,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
(4)在聘用实验技术人员方面,建立灵活的人员编制。
打破分散实验室之间的限制,鼓励人员流动,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拓展学科知识广度和深度,提高业务水平。建立健全实验中心的功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完善学科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鼓励实验技术人员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完备和完善学科实验教材,使实验室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实体.
高校校园网的建成给新的实验室集中管理和统一开放式模式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在新的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的支持下,能够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手段较好的实现各个实验室的统一开放和管理,一方面能够充分实现新的集中管理模式所体现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新能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充分满足各个专业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实验计划内和计划外需求。
目前在我校的计算机中心,公共语音实验室和电子阅览室以及部分专业学科实验室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已经采用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各个实验室的统一开放式管理,取得一些经验,并且在局部运行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1)统一管理,实现开放式管理运行模式
实验室实行教育超市的开放运行模式,在时间、资源、管理方式和服务等方面全方位的开放。根据学校教学科研计划,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统一安排教学实验及科研实验计划,资源共享,最大限度提高实验室的有效利用率。
(2)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机动灵活管理,充分满足师生实验需求。
实验室管理系统通过校园网向全校师生提供开放式的平台,各级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浏览实验室管理系统主页,查询实验室开放情况,并可和实验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同时,实验室管理系统可根据需要给相应高端用户授权,使这些用户可以根据实验计划自行对实验的使用进行预约,这样,可以充分保证重要的实验和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又给师生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实验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设备使用情况,并及时进行维护和管理。
(3)量化实验室工作量,提供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考核的有效依据。
根据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相关运行数据,可以做到均衡分配实验工作量,另外,改革实验室人员的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给实验人员的工作业绩衡量提供有效、科学、准确的依据。根据实验教学和科研实验计划的需求,合理划拨经费到实验室,作为实验人员的业绩津贴,鼓励使实验室充分有效的利用,在实验室的开放、提高实验室水平、实验人员工作业绩和收入上形成良性循环。
(4)及时准确提供实验室运行的各项数据,给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依据。
实验室管理系统可以对实验室的开放、使用率、实验设备的各项数据、设备的使用情况自动做出统计,这样,管理人员可以充分了解需求,给今后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准确的依据,避免建设和管理的脱节,有效利用学校的建设资金。
(5)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拓展实验室新空间。
和实验室管理系统管理实验室结合,建设基于校园网络的虚拟实验室,将部分实验项目统一放到实验中心服务器,全校学生可以从校园网内任何工作站登陆虚拟实验服务器,通过用户验证后下载实验教程到本地工作站进行实验。这样,实验室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参考文献
[1]白志学.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9).
[2]陈小燕.实验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5).
[3]肖军弼.基于web的网络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4(6).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校园网;资源共享
1 实验室传统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都是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也是基本上附属于教研室或课题组。因此,实验室的传统管理模式是分散型的,其特点是专业分得过细,一个实验室仅为一门专业课程服务,依附于课程。这种模式有明显不足和弊端:实验室规模小,功能单一,处于从属地位,不仅人员、设备、房屋的使用效益低下,而且影响学生实验技能、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科研协作。
笔者所在的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属于文科类高校,由于文科类高校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多为计算机,各个不同的专业学科教学和科研实验仅仅是基于不同的软件环境,所以以上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所暴露的问题尤其突出,具体表现为:
(1)缺少学科交叉及相互间的渗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校的教育趋势,要求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并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而分散型管理模式的实验室相互间独立,实验内容也仅是围绕本门课程设置,不利于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验室功能单一,实验设备利用率不均衡,难以形成教学和科研的整体优势。
在实验室建设中,各实验室只考虑局部利益,盲目争要经费,使有限的经费被分割,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又导致实验设备的重复购置,造成同类实验设备在某个实验室不敷应用,而在另一个实验室则常年闲置不用的局面。我校实验室的实际使用情况显示,单个实验室的使用率为20%~100%,一部分实验室长期空置或仅被少数人占用,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3)实验技术队伍参差不齐,实验技术人员专长得不到发挥,积极性难以调动。
由于管理体制原因,实验室被分割过细,实验技术人员不能统筹安排,工作任务不均。各实验室人员之间沟通少,很少有共同研讨实验教学的机会,影响了业务水平的提高。
实验室归教研室管理,缺乏对实验室的长远和整体规划,实验技术人员在教研室中往往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由于管理体制不合理,实验室留不住优秀人才,加上待遇等诸因素的影响,无法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4)不利于实验室对外开放和交流。
由于实验室和人员方面的制约,很多实验室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机会。受专业实验室服务单一专业课程条件的制约,很难接纳高水平的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
2 实验室集中管理模式的设想和实践
为统一协调管理各学科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形成相对独立于各学院的教学实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包括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在管理体制中,打破传统的小而分散的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建成一个面向全校的实验大平台。
(1)建立校一级实验室管理机制,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大学科实验中心。
直接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对实验室的需求和运行有充分的了解,可以合理安排建设资金。在实验室教学的管理上既强调了实验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又可以保持与学院之间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有机联系性。根据我校专业和学科的实际情况及特点,把学科相近的实验室先集中合并,成立公共计算机和语音实验中心,拟合并各单独的财政、税务、会计和金融实验室为大学科综合实验中心,成立信息和网络实验中心等,在管理体制上边实践,边研究,力争使我校院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改革人员管理体制,建立实验人员工作量标准,充分调动积极性。
由于文科专业实验室大多是计算机机房,不同专业学科的实验内容和实验室的管理有很多共通性,这样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由实验中心进行统一管理,打通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要求一专多能,能适应不同的学科和工作。
(3)在实验人员工作量和工作业绩考核上,制订工作业绩考核办法。
和实验室开放时间、完成教学课程数和科研项目、实验室的有效使用率挂钩,量化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标准,鼓励实验室尽量多的参与实验教学和科研,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
(4)在聘用实验技术人员方面,建立灵活的人员编制。
打破分散实验室之间的限制,鼓励人员流动,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拓展学科知识广度和深度,提高业务水平。建立健全实验中心的功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完善学科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鼓励实验技术人员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完备和完善学科实验教材,使实验室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实体.
3 基于校园网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
高校校园网的建成给新的实验室集中管理和统一开放式模式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在新的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的支持下,能够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手段较好的实现各个实验室的统一开放和管理,一方面能够充分实现新的集中管理模式所体现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新能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充分满足各个专业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实验计划内和计划外需求。
目前在我校的计算机中心,公共语音实验室和电子阅览室以及部分专业学科实验室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已经采用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各个实验室的统一开放式管理,取得一些经验,并且在局部运行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1)统一管理,实现开放式管理运行模式
实验室实行教育超市的开放运行模式,在时间、资源、管理方式和服务等方面全方位的开放。根据学校教学科研计划,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统一安排教学实验及科研实验计划,资源共享,最大限度提高实验室的有效利用率。
(2)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机动灵活管理,充分满足师生实验需求。
实验室管理系统通过校园网向全校师生提供开放式的平台,各级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浏览实验室管理系统主页,查询实验室开放情况,并可和实验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同时,实验室管理系统可根据需要给相应高端用户授权,使这些用户可以根据实验计划自行对实验的使用进行预约,这样,可以充分保证重要的实验和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又给师生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实验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设备使用情况,并及时进行维护和管理。
(3)量化实验室工作量,提供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考核的有效依据。
根据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相关运行数据,可以做到均衡分配实验工作量,另外,改革实验室人员的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给实验人员的工作业绩衡量提供有效、科学、准确的依据。根据实验教学和科研实验计划的需求,合理划拨经费到实验室,作为实验人员的业绩津贴,鼓励使实验室充分有效的利用,在实验室的开放、提高实验室水平、实验人员工作业绩和收入上形成良性循环。
(4)及时准确提供实验室运行的各项数据,给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依据。
实验室管理系统可以对实验室的开放、使用率、实验设备的各项数据、设备的使用情况自动做出统计,这样,管理人员可以充分了解需求,给今后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准确的依据,避免建设和管理的脱节,有效利用学校的建设资金。
(5)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拓展实验室新空间。
和实验室管理系统管理实验室结合,建设基于校园网络的虚拟实验室,将部分实验项目统一放到实验中心服务器,全校学生可以从校园网内任何工作站登陆虚拟实验服务器,通过用户验证后下载实验教程到本地工作站进行实验。这样,实验室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参考文献
[1]白志学.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9).
[2]陈小燕.实验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5).
[3]肖军弼.基于web的网络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4(6).
下一篇:关于软件项目管理及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