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电脑制作活动”与学生信息素养提升

发布时间:2023-12-07 11:44

  “电脑制作活动”与信息素养“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以下简称“电脑制作活动”)是由教育部主办、中央电教馆承办的一项针对中小学生的电脑作品制作活动。从2000年至今,已经举办了十四届。该项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丰富中小学生学习生活;重在过程,重在参与;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主题是:探索与创新。即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结合学习与实践活动及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创作电脑作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可以看到,“电脑制作活动”的指导思想、主题与信息技术课对于学生培养的总目标是契合的。而信息技术课上,电脑作品又是表现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果能够在电脑作品制作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将会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


  制作电脑作品的过程及收获


  近几年,本人指导学生参加“电脑制作活动”,同样是利用相关软件制作电脑作品,但“电脑制作活动”要求学生注重过程,所以和信息技术课上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操作学习而制作完成的作品相比,在参与“电脑制作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技术,更多的是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下面就网站作品《北京胡同探究》为例,说明制作过程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网站制作方面,我们告诉学生先要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搜集和准备素材,接下来利用所学软件及相关技术规划、制作网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然后上网搜索素材,再根据教师每节课所讲的内容制作网站。最后完成的作品大部分是技术的展示,缺少个性化的内容,同时因为有些技术是教学内容中规定的,所以体现在学生的作品中是否运用得当,也许没有考虑过。


  在指导学生制作《北京胡同探究》网站时的总体思路和课堂教学中网站制作的思路相近,但更加注重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是确定主题。学生从身边的问题入手,通过到南锣鼓巷的一次游玩,对胡同产生了兴趣,决定制作一个关于北京胡同的网站。我十分赞许学生们选择的这个主题,于是让学生先去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网站宣传内容。同时查阅相关类似的网站,在借鉴其经验的基础之上,显示出我们网站自己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是列出网站提纲。对于提纲中的内容,我们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希望得到更专业的指导。2012年暑假,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关于北京胡同的展览,因为博物馆的展览大多是采用文字及图片的形式,和网页有相似之处,于是我想到请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学生制作网站提出更多的建议。我把这项工作交给了学生,以期培养学生主动与外界接触的能力。当学生通过在首都博物馆官方网站上留言的方式与工作人员取得联系之后,我们采访了首都博物馆的研究员,采纳了他们的宝贵意见。根据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建议,我带着学生进入胡同,实地参观,与胡同中的居民聊天,得到了很多预期之外的信息。随着探究活动的一步步深入,学生对于一些专业性的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也产生了很多疑惑。于是我们联系北京胡同专家寻求帮助。专家在向我们介绍了一些专业知识后,提出了一个想法:既然是中学生,能不能把网站制作得更加富有趣味性。于是,我们加入了介绍“胡同之最”这个内容,介绍了最长、最短、最宽和最窄的胡同。不仅从书籍资料中查到了这些胡同都叫什么名字、在什么地方,还和学生一起去寻找这些胡同。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搜集资料,更多的是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在经过采访、调查、实地考察等多个环节后,收集到了大量的信息,然后从中筛选,对所拍摄的照片、视频、录音等素材进行整理。


  最后是制作网站。在网站制作的过程中,我没有将常用的所有技术都先教给学生,而是根据网站的整体规划,需要用到某项技术时,再进行学习,这样大大提高了效率。对于网站的细节也是反复斟酌,反复修改。比如网站的banner,是经过多次修改后确定的。通过努力,学生们完成了网站《北京胡同探究》的制作,将完整的作品展现在了大家的眼前。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如何确定主题、如何查阅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体验了如何与别人进行沟通、如何制定采访计划、如何设计调查问卷等看似与信息技术课程无关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我觉得这样做才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学生才有更大的收获。


  信息技术课的借鉴


  以上案例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的,虽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但这种方式是否能够在学生人数较多的信息技术课上使用,有些教师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某些教师会担心没有精力和时间采用同样的方式去指导每位学生。其实,我们将其中的环节简化后,完全可以运用到信息技术课上。比如,在教授Excel这个单元的内容时,如果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分组去调查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经历实验或者问卷行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然后利用Excel的相关知识整理、分析这些数据,再用图表来呈现数据,进而得到结论,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做比使用教材中的案例或者教师指定的案例更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解决了Excel本身在教学时枯燥无味的特点。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与表达等方面都极大地锻炼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这远比让学生单纯地掌握Excel操作本身更有价值。我在初一年级利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来学习Excel,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些教师可能担心这样做需要给学生讲解如何确定主题、设计实验或者调查问卷,会耗费很多课时,以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我觉得,虽然教材中制定的软件有很多内容需要学习,但针对不同的作品,所使用的技术是不同的。所以可以尝试根据学生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对于技术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做到“重能力,轻技术”。我们可以将每个知识点单独抽取出来,制作成助学网站,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性地进行学习。这样既解决了课时问题,也解决了不同学生对于技术学习的不同需求的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电脑作品制作是信息技术课上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作品制作的过程,包括学生对于主题的构思与确定,对于素材的收集与整理,对于技术的选择与使用等。学生综合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正是在这些过程中进行的。所以,应该摆脱信息技术课要处处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想法,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作者:张建彬(作者单位:北京市育英中学)本文来自《信息与电脑》杂志

上一篇:保定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建设研究

下一篇:交通事故记录与统计信息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