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改革的一点建
发布时间:2015-07-07 09:29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 任务驱动 模式化教学 过程性评价 教育技术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职学校中学生的现状,以及计算机应用基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知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了探讨和讨论,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引言
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信息化进程,使得人们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途径更加广阔。当今社会,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操作方法不仅是人们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更是人们工作、学习和娱乐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中的一门基础课,是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入门级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使用计算机来获取、加工、传播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网络环境,为他们自主学习、终生学习、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奠定良好基础。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教师观念落后,知识更新慢,教学目标不明确
职业教育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也要围绕这一方针开展。有不少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定位理解的并不透彻,依然抱着以前中专教育的想法,传统的应试教育占据头脑,面对新的形势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忽视技能的培养;对于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不了解,还在讲dos命令、windows98等过时的知识;有的还简单的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就是教学生打字。观念的落后加上有的学生教师的配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学用两张皮,在实际应用中大打折扣。
1.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少,教学手段单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理论知识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图形界面和人机交互。有的教师还在采用口头语言和板书式教学,不仅教师难教,而且学生也感到抽象难懂、苦燥乏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既费时费力,又达不到效果。学生不能跟随教师进行操作练习,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性差,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1.3考核体制陈旧,评价指标少
对一门课来说,考核手段非常重要。目前多数学校同课程一般采用统一命题、考试、评卷,这种考核方法实现了教考分离,考核手段比较公平、合理。但是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来说,采用这种考核方法却存在很大问题,单单凭一张考卷来考察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很不科学的。有的学校采用卷面考试和上机考试各占一定比例的办法,但上机考试时间有限,题目较少,考察的知识点并不全面。
1.4学生基础总体较差,程度参差不齐
现在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或者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其基础总体上较差,程度参差不齐,有的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有的学过计算机,有的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中职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和新知识比较感兴趣,但缺乏学习的耐力和毅力;他们个性强,喜欢表现自我;纪律性和组织性较差,团队意识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有的学生初中时成绩差,长期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冷落、同学的白眼,自卑心理严重,自信心不足,进取心不强,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这都给我们的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笔者认为,要改变上述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2.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首先,教师要学习职业教育法和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真正吃透职业教育的特点。其次,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熟悉学生的心理状况、思维模式和认知发展规律,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再次,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就业需求,正确使用各种电教设备,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交互性。我们也可以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人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可以满足各种形式课堂教学的需要,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摆脱了课堂内容的抽象与枯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还应尝试上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讲座课、学生作品演示课、任务实现讨论课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软件、手机短信、电话等通信手段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在线答疑等,利用局域网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学生作业保存、学生作品展示等。
2.3模块化教学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将其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中英输人、windows操作、网络及通讯、文字排版、电子表格处理和演示文稿等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根据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按需施教,尽量精简不必要的知识。每个模块的学习要以掌握必要的技能为目的,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
2.4任务驱动
在每个模块中,知识点的掌握需通过一个或多个任务来完成。比如,在前面提到的“信箱申请及使用”知识点中,要求学生完成免费信箱申请、添加本班通讯薄、编写电子邮件、保存草稿、上传附件、接收和阅读电子邮件、发送电子邮件等小任务组成。这些小任务非常具体,实现起来也比较容易,学生容易完成。在上机前,要完成哪个模块、哪些任务,教师都具体地布置给学生。在上机操作时,学生就知道要练习什么内容,避免了因上机目的不明确而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2.5过程性评价
在每次上机前,都安封隋相应的任务,下课前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记录,学生每节课都知道完成了什么任务,完成的怎么样,每完成一个任务就会有成就感。这样老师虽然辛苦了一点,最后期末成绩可直接由平时成绩评出,这样成绩比较公平、公正和合理,避免了考试一刀切。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进行成绩评定时,除了横向比较之外,还要纵向比较,多鼓励,少批评。
2.6注重团队合作精神
对一些大型的综合作业,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置一个小组长,每个小组成‘员都分配有不同的任务,最后由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整合。这样的方式贴近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喜闻乐见,因而每个人都积极参于,既发挥了个人特长又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屏幕上展示出来,个个都露出了笑脸,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了知识,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结束语
21世纪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是对每个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应加快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信息素养教育,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职学校中学生的现状,以及计算机应用基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知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了探讨和讨论,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引言
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信息化进程,使得人们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途径更加广阔。当今社会,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操作方法不仅是人们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更是人们工作、学习和娱乐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中的一门基础课,是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入门级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使用计算机来获取、加工、传播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网络环境,为他们自主学习、终生学习、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奠定良好基础。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教师观念落后,知识更新慢,教学目标不明确
职业教育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也要围绕这一方针开展。有不少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定位理解的并不透彻,依然抱着以前中专教育的想法,传统的应试教育占据头脑,面对新的形势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忽视技能的培养;对于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不了解,还在讲dos命令、windows98等过时的知识;有的还简单的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就是教学生打字。观念的落后加上有的学生教师的配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学用两张皮,在实际应用中大打折扣。
1.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少,教学手段单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理论知识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图形界面和人机交互。有的教师还在采用口头语言和板书式教学,不仅教师难教,而且学生也感到抽象难懂、苦燥乏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既费时费力,又达不到效果。学生不能跟随教师进行操作练习,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性差,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1.3考核体制陈旧,评价指标少
对一门课来说,考核手段非常重要。目前多数学校同课程一般采用统一命题、考试、评卷,这种考核方法实现了教考分离,考核手段比较公平、合理。但是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来说,采用这种考核方法却存在很大问题,单单凭一张考卷来考察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很不科学的。有的学校采用卷面考试和上机考试各占一定比例的办法,但上机考试时间有限,题目较少,考察的知识点并不全面。
1.4学生基础总体较差,程度参差不齐
现在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或者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其基础总体上较差,程度参差不齐,有的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有的学过计算机,有的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中职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和新知识比较感兴趣,但缺乏学习的耐力和毅力;他们个性强,喜欢表现自我;纪律性和组织性较差,团队意识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有的学生初中时成绩差,长期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冷落、同学的白眼,自卑心理严重,自信心不足,进取心不强,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这都给我们的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2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要改变上述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2.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首先,教师要学习职业教育法和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真正吃透职业教育的特点。其次,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熟悉学生的心理状况、思维模式和认知发展规律,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再次,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就业需求,正确使用各种电教设备,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交互性。我们也可以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人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可以满足各种形式课堂教学的需要,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摆脱了课堂内容的抽象与枯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还应尝试上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讲座课、学生作品演示课、任务实现讨论课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软件、手机短信、电话等通信手段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在线答疑等,利用局域网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学生作业保存、学生作品展示等。
2.3模块化教学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将其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中英输人、windows操作、网络及通讯、文字排版、电子表格处理和演示文稿等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根据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按需施教,尽量精简不必要的知识。每个模块的学习要以掌握必要的技能为目的,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
2.4任务驱动
在每个模块中,知识点的掌握需通过一个或多个任务来完成。比如,在前面提到的“信箱申请及使用”知识点中,要求学生完成免费信箱申请、添加本班通讯薄、编写电子邮件、保存草稿、上传附件、接收和阅读电子邮件、发送电子邮件等小任务组成。这些小任务非常具体,实现起来也比较容易,学生容易完成。在上机前,要完成哪个模块、哪些任务,教师都具体地布置给学生。在上机操作时,学生就知道要练习什么内容,避免了因上机目的不明确而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2.5过程性评价
在每次上机前,都安封隋相应的任务,下课前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记录,学生每节课都知道完成了什么任务,完成的怎么样,每完成一个任务就会有成就感。这样老师虽然辛苦了一点,最后期末成绩可直接由平时成绩评出,这样成绩比较公平、公正和合理,避免了考试一刀切。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进行成绩评定时,除了横向比较之外,还要纵向比较,多鼓励,少批评。
2.6注重团队合作精神
对一些大型的综合作业,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置一个小组长,每个小组成‘员都分配有不同的任务,最后由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整合。这样的方式贴近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喜闻乐见,因而每个人都积极参于,既发挥了个人特长又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屏幕上展示出来,个个都露出了笑脸,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了知识,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结束语
21世纪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是对每个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应加快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信息素养教育,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