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高中信息技术课学生差异的问题的策略
新课改教材已经使用了三年,在这三年的教学中,老师最大的感受是教材内容设计新颖,更倾向于让学生进一步辩证地去分析和解决信息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初中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上的提高和延伸,对学生的基本操作水平有了新的要求。这让我们感觉到有新内容可教。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高一新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个体差异非常明显。由于条件的限制和每个学校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了差异的存在。部分中学因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开设这门课,好多学校初中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有的让学生自己玩,有的干脆不上。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一时半会难以融入高一新知识内容的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在初中和小学较好地接受了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家庭中也配备了计算机,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操作水平和信息技术认知的能力,能顺利步入学习的轨道。在此情况下,坐在同一教室的学生就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课堂教学面临很大的困境。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我们一直探索实践和思考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能较好地改变现状。
一、随着大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条件的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育和发展会越来越规范,高中面临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
信息技术学科在中小学的开设,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全民素质的提高有划时代的意义。当前教育形势是各门学科都和信息技术相关,用信息化的手段处理和研究教学势在必行。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信息技术发挥出它无处不在的便捷性。虽然在起步阶段,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还无法彻底消除,应试教育还是人们视线中的最终标准,一时难以完全转变到素质教育的层面。但我们还是看到,教育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教育界都非常重视和关注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实践证明,一个真正意义的人才,必须德才兼备,不能只会读书,而不会处理社会活动中的各种信息。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正是在培养学生如何处理信息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为他们将来顺利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注意采取分层教学模式来改变目前学生“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状。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学校,学生总体水平差异较大。这造成了如果按教材内容来安排教学进度,就易形成“吃不了”和“吃不饱”的局面。如何解决学生差异大,是进入新课程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个大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必修模块要求非零起点,未上过信息课的学生易形成学困状态,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分的认定及后续模块的学习。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课堂“人人有所学”的预期目的,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体在其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进步。比如在书中“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上)”的处理上,教材对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介绍已经提升到了对日常文本和电子报刊加工和处理的层面,要求学生直接将软件应用到处理问题中。而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还不会使用软件。这就对课堂安排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要做到让所有同学学会常见文本的版式处理和电子报刊的制作,困难很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用了如下几种办法:(1)“三人行,必有我师”。发挥集体的力量,将班级分成三人互助学习小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一分组还真有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会的积极向别人请教,会的乐于助人,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计算机操作有其鲜明的工具性特点,只要会一种操作功能,其他好多操作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我常告诉学生,要利用好计算机,必须多动手才行。(2)任务驱动法。在备课环节,分析好教材内容,将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明确化、通俗化、具体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进阶任务,注重知识的迁移,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让学生享受探究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基础薄弱的同学在进阶学习中进步很快,基础好的同学在进阶任务的引导下,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知识和内容。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饱”和“吃得了”。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引导学生去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并逐步转化为继续学习的能力。(3)教师备课是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一堂课的效果如何与课前的准备有相当大的关系。教师要及时查看学生提交作业的情况,这样可以决定下节课要准备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学,随时做好辅导工作,使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要成为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瞬息万变信息社会,我们要给自己及时充电,以便将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传授给学生。
在解决高中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尝试更多更好的办法,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