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计算机专业专业论文(新版多篇)

发布时间:2024-01-26 15:40

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篇一

1.1专业知识发展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书育人的前提。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人文素养等基础文化知识;二是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教育学科知识;三是综合的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

1.2专业能力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书育人的核心。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个方面。其中,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而科研能力则是教师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最直接的体现。

1.3专业创造发展

教师的专业创造是教书育人的拓展。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创造主要包括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和社会化应用项目的开发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应多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探析项目流程,提高实践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财富。

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分析

2.1内部生态因素分析

计算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不扎实和专业创造情意不浓厚等内部生态因素的影响。

(1)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计算机青年教师大多数为工科毕业,虽具有丰富的专业学科知识,但教育学科知识却十分缺乏。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知道应该教什么,还要知道应该怎样教,努力掌握好教育规律。

(2)专业能力水平不扎实

高职院校计算机青年教师大多数为应届毕业生或是企业引进人才,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专门性培训。他们的教育理论功底浅薄,教学技能欠缺,课题研究能力不足。

(3)专业创造情意不浓厚

一些计算机青年教师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后,爱岗敬业精神不强,缺乏创造和奉献意识。一方面他们不乐于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教学、科研、人事等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中;另一方面他们不屑于参与企业应用项目的开发,未能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2.2外部生态因素分析

计算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受到知识更新快、评审规定严、学术资源少等外部生态因素的影响。

(1)知识更新快,招生形势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极快,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存在误区,使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招生面临严峻的考验。

(2)评审规定严,职称晋级难。当前高职院校体系下,计算机专业课题研究范围广,时间长,要求高、费用贵,职称评审规定严、要求多。这些使得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职称晋级上远比其他专业教师困难,青年教师更是如此。

(3)学术资源少,人脉圈子窄。计算机专业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起步较晚,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免费网络学术资源寥寥无几。同时,计算机青年教师处于“以电脑为伴”的环境,这使得他们的人脉圈狭窄,人脉资源匮乏。

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

根据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基于终身学习、课题研究、项目实践、校企合作、网络协作等五位一体的专业发展共同体”路径,努力引导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发展。

3.1基于终身学习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古语曰:“活到老学到老”,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是一个学习者。如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知识累积和传播方式的改变,都使得计算机青年教师引领学术前沿变得更加困难。因此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淘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传统的教师独自学习方式,往往缺乏计划、目标、监督等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一个领导、专家、教师、学生等全员参与的“终身学习的共同体”协作平台,共同体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持续不断地共同学习、共同创造,并在学习、沟通、合作、共享、民主的氛围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超越自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2基于课题研究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主要方面之一,其来源于教学,同时又服务于教学,“科研”与“教学”两者密不可分。但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体系中,计算机专业课题研究、、职称评审等要求严格,再加上青年教师缺乏经验,在课题研究上往往寸步难行。依据“共同愿景下的自愿组合”原则,将志同道合的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组合为一个有效实体。实体中的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合作与共享,共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避免教师在独自研究中出现力量单薄、枯燥无味等现象。研究的情意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可大力促进高校课题研究的开展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实现教师积极主动的专业发展。

3.3基于项目实践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教育目标,教师则是这一目标的实施者。若教师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那又何谈教育学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更是要求培养的学生能直接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但当前计算机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缺乏项目实践。依据“以问题为出发点,以实践研究为主打”的原则,将有着共同愿景的教师聚集在一起,构建基于项目实践的互动、交流、分享、总结的共同体。它强调将学习过程置于有意义的项目情境当中,通过共同体成员的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使教师在项目实践中获得相关知识,进而形成一种实践智慧,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使教师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探索。

3.4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校企合作的推行是这一方针实施的重要动力。但是,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中,却出现了企业参与意识冷淡、高职院校参与方式偏颇种种问题,造成校企合作步履维艰。联合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利益,以合作共赢为基础,构建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校企合作共同体”迫在眉睫。在共同体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计划和内容。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之间实现双向的岗位互换与互补,换位思考,换岗工作,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任务,使得校企双方融合融通,充分发挥各自特长,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效率,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也得到提升。

3.5基于网络协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使网络优势资源服务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应以网络为平台,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如微博、微信、QQ群等,构建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和反思五位一体的“网络协作共同体”。在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下,共同体成员之间以平等合作者的身份通过相互的协作、交流、讨论、反思、问题解决等多种学习方式,共享彼此的观点、思想、资源、知识、学习经验和集体智慧。同时强调以集体协同效应和团体成绩作为激励,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知识的能力培养,达到学习的目的,从而促进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自身发展。

4结语

专业计算机论文 篇二

计算机专业英语属于科技英语范畴,有其专业性强、严谨客观的特点。而传统的英语教学不会侧重于科技英语,造成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了很多年英语,依然看不懂计算机指令,读不懂计算机英文教材,对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水平造成了障碍。因此,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英语学习。

2关于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LearningTheory)的观点来源于西方心理学。诺拉()、苏格拉底(Socrates)、康德(ImmanuelKant)、皮亚杰(JeanPiaget)等西方著名学者、哲学家、心理学家先后提出了建构主义的有关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提倡以教师为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才是信息收集、加工这一建构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3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

3.1基于建构主义的专业英语词汇教学

计算机专业英语隶属于科技英语范畴,具有词汇量大、专业性强的鲜明特点,而词汇学习是学习的难点。其中很多词汇在公共英语中很少使用甚至完全不会使用,造成学生识记困难,容易遗忘。而建构主义主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3.1.1普通词汇专业化

公共英语词汇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时有出现,但往往出现了新的含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搜集此类词汇,有助于举一反三,便于识记。

3.1.2派生

W.纳尔逊•弗朗西斯在TheEnglishLanguageandItsHistory中指出:“词汇是语言系统中结构最松散的一部分,因此也最容易起变化。”词汇系统不是一个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系统,而是可以通过词汇的互相渗透,派生和转变出大量的新词。计算机英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不断出现派生构成的新词汇。在英语词汇教学实践中,老师往往强调单词的背诵记忆。学生感觉枯燥甚至苦不堪言,教学效果不好,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恶性循环。而通过有效的构建,可以避免课堂上出现“填鸭式”教学。比如,掌握了词素multi是“多……”的意思,后面加上其他词构成表示“多……”的新词。例句:Multimediarepresentstheconvergenceofdigitalcontrolanddigitalmedia.多媒体代表数字控制和数字媒体的汇合。例句:ThemultithreadingofJavamake的多线程功能使在一个程序里同时执行多个小任务成为可能。“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3.1.3缩略

美国哲学家乔治•金斯勒•齐普(GeorgeKinsleyZiph)指出:越短的词使用越频繁,或者被使用得越频繁的词就越短。科技英语的早期翻译大多采用逐字翻译,长且复杂,难以识记,使人们逐渐开始用一些简短的缩略词来代替冗长的词语。学生在学习这类词时,首先识记其缩略形式,然后进行建构,掌握缩略形式和完整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便于记忆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有关信息,分析有关资料,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2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的情境教学

尽管专业英语对于阅读英文文献,查找英文资料,使用原版软件,调试程序等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应用专业英语的情景,课堂上很少有演示专业英语的机会,导致缺乏学习积极性,实际驾驭语言的水平较低。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PawlAusubel)提倡有意义的学习,认为死记硬背、单调模仿不利于外语学习,主张让学生通过实际交际活动来学习外语。这点与建构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建构主义认为对于知识的理解必须由学习主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经验,同时借助他人的帮助,如协作、交流、收集信息等进行建构,是基于特定情境下的活动过程。

3.2.1图例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利用原有的经验和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则应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帮助学生寻找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从而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计算机英语教学中会遇到大量图例,不妨利用这些图例进行英语教学。比如在讲到键盘的时候,把几种键盘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来判断这些都是什么键盘,它们的英文名称是什么。相信学生能够很快地找出KeyKeyboard(键控键盘),No-keyKeyboard(无键键盘),FoldingKeyboard(折叠式键盘),ErgonomicKeyboard(人体工程学键盘)所对应的图片。学生既能学会英文,又清楚地记住了英文对应的计算机知识。而且学习的过程不枯燥,有趣味。

3.2.2实物教学

笔者认为,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将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相结合,可以说这是个“复合型学习”的过程。在目前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校中,很多老师将计算机英语教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英语精读或语法,讲讲单词,翻译一下课文,教学方法单一,造成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没有实质上的差别,更无法服务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实物教学是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例如,当讲到计算机硬件设备时,可以通过展示各种类型的、不同时期的、真实的硬件设备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比如,鼠标的接口有PS/2和USB两种,硬盘和光驱接口有IDE,SCSI,SATA等几种。实物教学可以使学生迅速准确地将不同的硬件设备或同类设备的不同接口与其对应的英文联系起来。这种方法形象直观,教学效率高,要求教师最好具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能,对最新的硬件设备性能有一定了解并能跟上其发展步伐。

3.2.3实际操作

如前所述,许多计算机软件没有或缺乏好的汉化版本。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尝试安装英文原版操作系统或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软件(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意义构建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照中英文菜单命令,很快就能识记大量词汇,如选项option,滚动roll,插入insert,访问access,控制面板controlpanel,光标pointer等。通过这种直观的学习,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记住这些专业名词,并能熟练掌握英文版软件的使用。有助于提高专业水平,为以后工作学习奠定良好的专业外语基础,提高就业竞争力。

4建构主义在计算机英语教学中实现的客观条件

4.1顺应时展的教学理念

要求转变“师主体”为“生主体”的观念,改变“一言堂”或“填鸭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2良好的教学条件

建构主义对教学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最好有专业的机房,可供展示的硬件设备,充足的软件和学习资料。确保多种教学方法能够顺利实施。

4.3高水平“复合型”师资

要有对计算机和英语都较为熟悉的专业教师,培养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复合型”师资。

5结束语

专业计算机论文 篇三

(1)缺乏对学习的热忱。由于专业的理论性和逻辑性要求较高,学习过程必然枯燥乏味,很多学生在基础阶段就丧失了兴趣,学习不积极,无斗志,无激情,被动灌输。这种学习无论从眼前还是长远来看都不可能产生成效。

(2)综合能力低下。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以后,发现自己基本就是个书呆子,除了书本知识和埋头工作以外。即没有其他特长,也没有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即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没有敢于创新的精神。

2.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引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往往在做学问的同时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现实生活中黄色文化的侵袭、黑客的出没、病毒的肆虐,都说明这些人群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是过硬的,甚至是超前的,但他们道德沦丧,成就感觉畸形,都阻碍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这些不和谐现在的屡见不鲜都与计算机专业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乏有一定关联。

3.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引入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1)将计算机文化内涵融入教学过程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与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计算计专业的文化内涵,将0,1代码的魅力充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此学科并不只是生硬的冷冰冰的数字和理论,也是充满人情味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自觉自愿的投身到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去。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传达对专业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很大要求,教师本身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见解,学生才能见识广博,充满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答疑的能力。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发展迅猛,更新换代快的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要跟上技术变更的步伐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书本上的知识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自觉学习的能力,主动汲取新营养。计算机的发展一直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陪养学生的创造力。

(3)将人文精神融入实践教学过程。计算机专业的实训课程,是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在动手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越到困难和失败。此时专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畏惧困难,充满信心自主解决。逐步排除错误,取得成功。教师还可以安排多变的延伸性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大家看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开阔思维。对表现优秀的同学要适当提出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分组实验过程中,也加强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写作的能力。

(4)灵活人文学科的教学方式。人文学科往往被人冠以“教条”、“生硬”、“说教”的帽子,让大部分学生望而生厌。因此人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教学,多组织讨论、实践、总结等学生能参与其中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存在,在总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人文课程才能摒弃空洞乏味,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思维当中去。

4.结语

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篇四

论文摘要:针对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IT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人才(IT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剖析了工程项目选题的原则及实施的过程,阐发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离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TI''''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TI''''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人的Tf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Tf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T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TI''''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砒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块中需要同时完成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篇五

应用型人才和普通职业专业的人才培养不同,高职院校是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的人才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培养;普通职业院校是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才,注重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培养;而应用型职业院校专业思维训练,培养技术性实践性的。目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且在这一模式推广之下应用型职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显著提升,各大职业院校也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总之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已经成为当下人才培养的主流,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2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下应用型职业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欠缺良好的法律环境

实施教育改革之后,政府大力支持各大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政策仍然不够完善,对于一些具体的操作细节方面没有法律文献的保护,存在很多权利和义务的缺陷。这样就造成法律不能有效保障企业和学校的利益,制约着校企合作的发展。

2.2应用型职业院校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不足

应用型职业院校往往都是参照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实施人才培养,注重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理论知识和教师为教学的主体,以考试成绩为教学的主要标准,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产生脱节,学校并不能有效的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人才。

2.3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并不能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可能在前期会增加企业的管理和均匀性成本,所以有些企业不会主动的参与校企合作,往往形成学校一头热的尴尬局面,大大影响了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开展。3.4企业合作的运行机制与人才培养改革需求不符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引入一批“双师型”教师,可以应用型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职称评比、科研经费以及考核体系等方面的制约很难引进“双师型”教师。应用型职业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合理的评价制度,各个方面弄都很难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制约着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3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下应用型职业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应用型职业计算机专业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必须同时具备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够在生产的第一线熟练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也是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1构建特色应用型职业计算机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该突破传统的设置模式,围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设置课程,将课程设置与专业能力与培养目标相结合,根据岗位需求筛选出与应用能力培养有直接关系而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结合实践性教育,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为主,突破技能型、应用性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同时要考虑市场对多样性、复合型的要求,提高人才适应社会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构建基于职业教学里的课程体系,按照职位能力要求及工作内容设置对应的课程。突出工程理论中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培养,注重计算机工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职业性。

3.2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生产与实际相结合,教师是人才的引导者,进行人才培养,首先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瞎指挥。所以应用型职业院校要有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采用外聘或者内训等方式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具体的措施是有计划的安排一批年轻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聘请合作企业中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工程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将课堂是生产联系在一起。

3.3建立基于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协同合作,推进企业融合发展。对于应用型职业生源较好、学生综合能力强的学校,改革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引进全球知名企业的教学资源,在学习、研发竞赛、技能认证等方面积极开展对外科技服务与开发。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校企合作环境。其次是做好国际化协同合作,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应用型职业院校办学经验。将国家前沿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学校的教学中。是个了解、掌握顶级计算机企业的运营模式,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在此是协同联动政府、校园、企业、行业四个方面的力量,进行深度合作,积极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创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人才培养体系支撑平台。

3.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其具体评价注重学生综合表现,可在实验成绩时从多方面制定评价标准,例如在计算机C语言实验教学评价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评定:

1)实验前准备工作;编程是C语言主要实验内容,如果学生到实际上机操作时才思考设计程序,基本不可能完成实验,必须在课前写好部分实验代码。

2)良好的编程风格;所谓编程风格即个人习惯,一旦养成不好的编程习惯,后期改正就十分困难,所以必须从学习初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编程习惯。

3)小组练习的表现;大型软件编程需一个团队共同协作,因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是实验课目的之一。总之,多元化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编程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的综合能力。

4结语

专业计算机论文 篇六

通过对最近几年的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认为我国普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内容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比较少,教学内容亟需更新。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应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也未能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授课内容没有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来展开,可能会忽略计算机在各专业领域内的应用性。

1.2教学模式问题。

在我国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效率不高和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教学环境也亟需改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还采用课堂教学和相关实验结合的方式,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这种模式不能给学生主动实践的机会,也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存在的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教学的开展,教学效果整体比较差。

1.3教学手段问题。

目前,高校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多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课堂上课和实验教学,不但顾及不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1.4考核方式问题。

目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考试多采用笔试或上机考试的方式。无论是笔试还是上机考试,考试成绩受到批改老师的主观影响较大。尤其是上机考试,每次考试都要复制上千张软盘,由于软盘质量问题,每次考试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软盘打不开的现象,影响学生的考试心情和考试进度。

2.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建议

2.1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逐年上升,可以赋予学生选择相关课程的自由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可以根据知识深度分成3个层次:基础层,应用层和深化层。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和计算机深化课程的学习。

2.2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高校应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重视教与学两个部分。可以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将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是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3完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制定“精讲多练、重在实验指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促进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和考试方式的改革。高校还可以成立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研究中心,构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软件开发为一体的基础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基地。

2.4改进考核方法。

增加平时上机实验中的考核环节,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程度,训练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若有创新,就可以得到高分。

3.结论

上一篇: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