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软件开发的技术标准及组织形式
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主要载体。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以及CAI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为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的扩展及能力的提升开辟了新的途径。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特别是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等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各专业学科人才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有效合作,开发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并加快推广普及步伐,将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拓展规模、提升能力水平两大问题。拓展规模,需要在大力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包括远程职业教育、成人职业教育、终生职业教育(培训D等社会教育;提升能力水平,需要提高职业教师的自身技能水平和教学指导能力,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需要学校或培训机构具备足够的教学场地,购置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实习材料,给教育受众提供满意的实操环境。而解决这些问题,均受到场地、资金42
等若干因素的制约。同时,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数量在短期内也难以满足,教师个体素质在短期内也难以提升到理想状态。特别是急需发展职业教育的广大农村,对职业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
相对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后数十年的发展,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水平均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加。积极推行高等学校办学资源的社会化、课程的公开化是实现“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美国等高等院校的公开课已经风靡网络,受到全世界网民的一致好评。美国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和社会化,为我国高等学校实现办学目标和宗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推进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的网络化和社会化,将为解决我国当前职业教育资源紧缺问题开辟一条崭新途径,可有效地解决职业教育受众专业实习、实训设备、设施及专任教师短缺等问题。
随着我国PC机在公共场所、事业单位和家庭的逐步普及,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重点任务的高等院校组织相关专业教学人员,对职业教育各专业内容进行科学组织,精心设计,利用计算机技术,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将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内容通过文本(texjU图像(image、图形(graphicS、音频(aud〇、动画(animatiori)、视频(vide〇等多种方式,经单独或合成的形态表现出来,形成适合社会不同教育受众实际情况的系列教学软件,并面向社会更加广泛的地域和时空领域推行、传授,可有效地实现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目标,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同时,可有效地激发教育受众的学习兴趣,方便学习者自己把握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实现“以人为本”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通过仿真模拟实验、实习等操作,可有效地解决目前基层职业教育设备少、实习材料短缺等问题,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教学软件承载、支持并体现了一定的教育理念,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和问题情景的创设,支持接受式学习、自主探索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必将促进教育受众个性和谐地发展。
二、国内外开发及应用现状
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使教学手段、教学思路和教学体系乃至整个社会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各类教学软件的开发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持。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的推出为软件开发建立了开发平台,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使教学突破了空间限制。目前,各种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技术已经跃进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内容表现形式上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在具体操作上更加简便和人性化,在使用功能上更具多样化和综合化。2]特别是网上课程设计、网上课程协作和网上课程管理等各具特色开发工具的形成,使各种教育教学软件开发技术水平日新月异,步入一个崭新时代。美国StanfordUniversity自2001年起,就确定专门人员併有学生参与)对教授讲授的课程进行加工,并及时放到网上,或供学生课外复习,或用于继续教育,为校外在职人员学习提供方便。众人皆知的美国ETSe继英国IELTS考试在全球实现计算机化之
后,已在全球实现了和TOEFL考试的无纸笔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开发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使教学软件系统以其强大的功能迅速得到开发和应用,代表了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成为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我国教学软件的开发研究工作基本与世界发达国家同步,但由于起步初期受到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水平及计算机普及率的限制,开发进度不快,技术水平不高,应用普及面不广。上世纪90年代,CAI技术在我国蓬勃兴起,引发了教育技术史上一次新的革命。典型的教学软件代表作有“开天辟地”和“万事无忧”等。进入新世纪后,基于当今世界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将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基本策略以基元形式积聚成库形成的“积件”(IntegrableWarf)模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计算机网络教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拓展了教育空间。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各类教学软件产品迅速涌入教育领域,每年全国教育教学软件开发的投入达到数十亿元。但是,目前的教学软件开发,多集中于普通教育和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开发的水平不高,开发速度不快,理论支持不足,鲜有推广价值较大的产品。无论是职业学校,还是社会培训机构及教育受众,对具有较高制作技术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软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三、软件应达到的技术标准
研究国内外教学软件开发的历史进程和开发过程,总结各地教学软件开发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确定开发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应达到以下六项技术标准。
(一)实用性
实用性是职业教育教学软件之本。质量上乘、效果良好的教学软件,应该是一件精良的教学工具,是一个精准教学内容的集合,是一套精巧的计算机程序。教学软件的实用性集中体现在软件系统的实用性和软件内容(数据库的实用性两个方面。软件系统的实用性要求软件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开发使教育受众的多元智能,增强软件使用效果。能够利用各种认知理论,科学控制信息表达及信息流程等,有效增强教育受众对学习内容的记忆;数据库的实用性强调软件开发在内容选择上必须面向社会各个层次的教育受众,符合市场需求和教育受众的实际需要,体现职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凡学术性、有争论或不能运用到工作实际中的内容均不纳入。
二简便性
职业教育教学软件面向全社会,必须简便易行。(1)操作要简单。软件的操作方法应与目前社会流行的Windows等操作系统兼容,应让软件使用者不需任何专门培训也会使用。在操作设计上,应尽力体现人性化。如在实施人机互动方面,均应在设置键盘输入的同时,附加鼠标Option方式选择。当然,也要为熟悉计算机操作的教育受众提供多种输入方式;(2操作要方便。在操作过程中,应该给学习者提供各种帮助功能。除在系统中设立帮助文件外,还要在软件适当部位显示出相关帮助信息,提醒学习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操作。当出现错误操作时,软件也要主动提醒学习者,并指出正确的操作方式、方法。
(三交互性
人机交互能力的强弱,是职业教育教学软件能否被使用者接受的关键,应作为开发设计的重点。;1)要让软件用户对软件的运行状态具有高度的控制能力,如启动、停止、内容的跳转、参量的选择以及避免死循环等;;2对教育受众各种教学需求,应尽可能地体现在软件功能中,设置若干唤起方式,以此保证用户可自由取舍软件的多数功能;(3建立符合常规、简单明了、风格一致、反馈信息提示得当、容错性良好的用户界面,努力增强与使用者的亲和力。如建立明显交互标志,避免使用者盲目寻找各种功能特性等;;4要尽力为使用者提供更多干涉的机会,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尽力避免软件使用者的误操作将导致软件系统出错或锁死等常见现象,使学习者能够永久使用软件,树立学习信心。
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应是各个教学“积件”的集成。“积件”是一个教学素材或知识单元,几个或多个“积件”组合成一个学习单元,几个或多个学习单元可集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软件。这些单元即可以单独作为教学软件实用,也可与其他单元链接,构成一个课程的整体。每个单元都应是独立的、完整的,并具有选择性和灵活性,便于与常规教学中实施的学分制、工学交替等相对接。同一课程的所有单元都均为同一学科科目,各个单元之间具有平行、递进、包容的逻辑关系,各个单元的排列组合,形成教学软件的多级分支和多层页面。为便于教育受众使用,在软件分支和页面设计中,应尽力减少页面层级,尽力在单一的界面内集成更多的对象、功能和特性,以便易于实现人机交互技术。
职业教育教学软件面向社会每一个人,一定要避免固化教学过程,具有普遍适用性。;1)区别于传统媒体技术和普通课件制作技术,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应尽力体现模块化、智能化和交互性,确保结构清晰、适应性强;(2教学内容间的转换(超文本链接)应尽力避免简单的跳转,或仅仅与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相对应,应侧重于交流和共享;(3)在运转软件的硬件要求方面,应确保软件在普通PC机上就能运行,不需要特殊的设置和装置;(4在增强软件普适性的同时,还应注意软件的安全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及测试内容、结果的保密性等,设置独特的文件存储方式,对相关保密内容进行加密处理,明确只有授权人员才能打开文件。
(六)智能性
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应特别注重软件内部诸因素、诸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注重知识建构的过程。目前,市场在售的部分教学软件之所以难于被教育受众广泛接受,关键就在于过多的非教学因素影响了学习者的注意力。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软件一定要做到界面美观、简洁、大方,即对学习者多元智能产生一定的刺激,提升学习效果,又不会影响教学主题。对一些较难理解的课程内容则应尽可能地使用声、像等多种手段,以求最佳教学效果。尤其要重视对诸如工科类机械操作系统、商科类商业专题运作过程等的仿真智能环节设计,使学习者能够在计算机软件上的仿真环境中模拟练习,在奠定一定的操作基础之后,再进实训车间(或工厂实际操作。这样,既可减少教学过程对机器设备等的损耗,还可以节约实习、实训等材料,达到提高学习速度、降低学习成本的效果。
四、实施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遵循开发、试验、推广“三步走”模式,将职业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4](一)可行性分析计划阶段组织相关开发人员深入职业院校、短期培训机构、成人教育机构等进行市场调研,在认真听取需求方对开发职业教育教学软件的具体要求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股资效益分析),制订开发计划。要以文件的形式,把开发人员职责、开发进度、所需经费和所需计算机软硬件条件等作出具体安排,以此开展、检查各项工作。
(二软件需求调研阶段在确定开发某一教学软件可行的情况下,需进一步对软件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详细分析,编写出软件需求说明书和数据要求说明书。通过编制软件需求说明书,可为使用者和软件开发者双方对该软件的初始规定有1个共同的理解,使之成为整个开发工作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功能、性能的规定等;通过编制数据要求说明书,可向整个开发过程提供关于被处理数据的描述和数据采集要求等技术信息。
(三软件开发设计阶段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宏观总体设计和微观细节设计,编写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和测试计划等。概要设计说明书对程序系统做出设计,包括基本处理流程、组织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接口设计、运行设计、数据结构设计和出错处理设计等;详细设计说明书应说明软件系统的各个层次中每1个程序(每个模块或子程序的设计考虑;数据库设计说明书应明确数据库的所有标识、逻辑结构等;测试计划应提出每项测试活动的内容、进度安排、设计考虑、测试数据的整理方法及评价准则等。
(四运行程序代码实现阶段在程序编码过程中,应制定出统一、符合标准的编写规范,以此保证程序的可读性、易维护性,提高其运行效率。此阶段应编写模块开发卷宗和用户手册(操作手册)等。6]在模块开发过程中,每完成i个模块或一组密切相关模块时就编写出i份模块开发卷宗,待开发工作结束后,把所有的模块开发卷宗汇集在一起,为整个模块进行管理和复审提供依据,为将来软件系统维护提供技术信息;用户手册的编制可为操作人员提供软件运行的基本知识以及操作方法细节等。
(五分段实际测试阶段
教学软件完成后要经过严密的测试,以发现软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测试过程分为单元测试、组装测试以及系统测试三个阶段,采用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两种测试方法。在测试过程中,应建立详细的测试计划并认真落实,避免测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随着测试工作的进行,应把测试的结果、发现的问题等加以记载,编写出模块开发卷宗测试分析报告。为积累开发工作经验,软件开发结束后应及时编写软件开发总结报告。
(六)软件运行与维护阶段在教学软件开发完成并投人使用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软件可能出现不能继续适应用户要求、出现新问题等情况。以延续软件的使用寿命为目的,或以服务于用户为目的,均需要软件开发者及时关注软件的使用及运行状况,并重点抓好纠错性维护和改进性维护等工作。
五、软件开发团队的适宜组织方式开发高质量教学软件,必须组建一支业务精良的专业队伍,建立起功能齐全的组织体系,形成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所有开发人员必须围绕共同目标,依据各自职责,通力合作,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以软件功能为核心,合理配置研发人员确保软件开发质量,需要建立一支教学设计、美术设计和程序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队伍。参与开发的学科教师具体负责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教案制定等工作,与其他开发人员一起分析课程内容、确定软件功能结构、选择媒体技术等;参与开发的美术设计人员在了解软件开发基本思路与格调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美术思维”对界面进行构思,达到美观和谐的要求;参与开发的计算机专业人员负责具体技术开发工作,包括图像、声音、视频等素材的运用,编写模块程序、调试修改等。此外,要注重发挥学生在开发教学软件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了解教学软件优缺点的优势,让他们帮助测试软件,尽可能多地发现错误和不足。
二强化交流协作过程,实现“可持续开发”
分析成功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发现其路径并非为以“教案一脚本一软件”为模式的单向流程,而是“市场基本需求一软件原型一新的需求认识一新的软件模型”这样一个循环反复、逐步提升的过程。因此,不断开发出优秀、实用的教学软件,需要学科优秀教师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经常深入交流,全面理解所开发软件的各种特性,领会软件开发的思路和意图。计算机专业人员可向学科教师提出各种建议,帮助学科教师扩展思路,优化设计。此外,软件开发人员在进行市场调查时,还应加强与软件应用单位或个人的交流工作,充分征求他们的批评意见,实现认识不断提升、技术不断改进、内容不断更新。
(三依据软件内容,确定开发组织模式
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可大可小,可包括一门学科的所有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元、一个知识点。较小教学软件的开发,有的只需一两个人,花几个星期就能做完。但大的教学软件,就需要一个专门工作班子,花更多的时间来开发。对容量较小的教学软件,若学科教师(如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技术水平较高,可采用个人包办模式;若学科教师对软件设计与制作比较生疏,可以采用行政指定专业教师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合作进行开发;若软件开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则可鼓励学科教师与计算机专业人员自行组成开发小组,形成自由组合开发模式;对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推广较好、软件制作力量较强的学科,可采用由分到合的开发模式。先由学科专业教师自行制作单个知识点的“积件”,而后学校再组织人员对“积件”进行集合,形成大型教学软件。
(四)立足现实条件,逐步建立良好的开发机制
开发教学软件需要参与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没有良好的政策机制及其他条件支撑,难以为继。对开发机构(或开发小组应该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制作设备支持,在安排日常管理工作以及教学、实验课务时充分考虑教学软件开发人员的实际情况,主动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一些便利条件。注意在校内营造鼓励教学软件开发的氛围,充分肯定教学软件开发人员的劳动价值。制定教学软件开发工作的奖励政策,对开发人员的经济贡献给予应有的回报。由于教学软件开发工作带有浓厚的“艺术创作”性质,其劳动量难以精确测算,宜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对开发机构(或开发小组提出数量与质量的标准要求,实行经费包干。学校科研处等单位对开发机构项目实施计划、中期进展情况及最终成果及时进行评审验收,对已经成型的开发成果及时推广与应用。
上一篇:嵌入式开发新谈
下一篇:一种新型水下传感网MAC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