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软件工厂”探索计算机类专业才培养模式
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面对这种现状,本文依托“软件开发工厂”提出高职院校在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施、改革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一些思路,并结合我院与oracle公司和美斯坦福公司合作办学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
1.引言
近年来,以往受到热捧的计算机专业就业率持续不断下滑,在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2014年高职高职的红牌专业。(所谓红牌专业,即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根据相关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当前全世界IT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我国对IT人才的需求更是严重不足;另外,社会各类IT培训机构每年招生人数逐年攀升,其主要的生源集中在在校大学生和求职大学生。
如此高的人才需求,却对应不断下滑的就业率。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社会IT 培训却办的如火如荼,出现这些情况不得不说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用人需求严重脱节,传统的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上,以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同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严重偏差。高职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如仍按照传统的IT 教育模式, 是难以适用现代软件国际化、产业化发展要求的。
2.“软件工厂”型高职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软件工厂”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软件工厂” 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和国内外行内领军级的企业合作,通过引入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优势教学资源,在校园内部建设现代化的“软件工厂”,与企业共同合作、探讨制定适合企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将企业内现代化的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行业标准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当中。
2.2 依托企业,校企共建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将国内外顶尖企业的优质资源引入到校园内,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同时对于企业来讲,这样的合作可以使企业得到良好的形象宣传、产品(技术)得到推广、未来消费群和技术使用者培养的潜在收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
2.3 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的人才培养是需要面向社会的,是需要为企业服务的。与企业密切合作,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可以迅速地了解软件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缩短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距离,合理搭建知识结构层次。避免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在对学生的培养的过程中,以行业准则为标尺,以真实的职场背景为学习环境,将来自企业的成熟项目作教学案例与课程内容相“嵌入”,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参与项目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把所学的知识与技术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增加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业与就业无缝连接。
3.“软件工厂”的实现与组织
从目前我院实施的情况来看,实习教学过程的组织是提高实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要有如下几点:
(1)实习过程中的角色扮演与互动在以往的实习过程中,教学过程控制的核心是教师。实际上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组织、独立自主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因此,在新的“软件工厂”中,采用了角色扮演与互动的方式,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非常适合这种脑力活动为主,具有创新性的软件开发。
(2)严格的实习过程控制
实际项目有一个严格的合同书,合同书上有严格的项目完成期限,延期交付项目为公司带来的不良结果是较严重的。因此“软件工厂”在设计项目库时都对每一个生产实习项目都会有详细的时间进度要求,所需提交的资料包括设计说明、资料、代码、产品说明等,对提交的资料都打上时间标记,并对其记分,以加强学生对未来职业习惯的认同。
4.“软件工厂”高职计算机类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
2006年,学院确立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探索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的新模式。2008年,我们依托世界500强企业ORACLE公司的教育平台,引入了oracle的权威优质教学资源,与Oracle公司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oracle数据库管理类课程及其认证证书引入学校,实施学历教育与认证培训教育相融合的双证书制度。
2013年学院又和美斯坦福公司合作共建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多个计算机类专业和方向,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以满足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出发点,以软件产品开发为主线,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职业认证为检验标准, 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认证教学 + 案例学习 + 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会软件开发主流技术和主流工具使用,获得专科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能获得行业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教学方法上,有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成教学资源的支持,教师也可以从容地从项目案例出发,通过“问题——分析——解决——提高”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明显增强。
5.“软件工厂”的实施效果分析
为比较“软件工厂”的实验效果,在2013级校企共建的两个计算机专业的自然班13425、13426班共72人进行了初步实验,与传统教学的计算机专业的58名同学实习情况进行了对比。为加强校企共建班的生产实习,学院专门从校外的软件公司请来有项目经验的项目工程师进行指导。在实践过程中,“软件工厂”的效果比较明显,效果不仅仅体现在些具体指标上,更重要的是在“软件工厂”中实习的学生全面地感受到了正规公司全过程的软件开发过程,需要自己负责任地去做软件、做项目,这样就会转变平常那种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主的被动实习方式。
从普遍的反映情况来看,“软件工厂”实习的学生具有紧迫感,“软件工厂”以软件开发特有的流程计划向前推动,迫使实习者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下完成全过程的开发。而常规的实习方式以完成老师任务为主,往往不太符合现代软件开发的实际情况,创新性不够,学生投入的积极性、时间与精力不够。从完成的工作量来看,参加“软件工厂”的实习学生完成的工作量是常规实习学生的2倍多,而从完成的开发质量上来说,更是相差一个档次以上。而从全面系统掌握软件开发的全过程、环境、平台以及角色职责来看更是相差很远。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企共建“软件工厂”模式是企业和学校以人才、技术和效益为结合点,利用企业和学校不同的教育资源,遵循教学规律和企业生产规律的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学校和企业的结合不仅给企业带来一个获取稳定的技能型人才的渠道,同时也给学校的教育和就业带来一个新的生机,这样的结合是双赢的选择,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总之,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是目前高职计算机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办学条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打造富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教育。
作者:柳俊 来源: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5年1期
热门论文
- 依托“软件工厂”探索计算机类专业才培养模式
- 校企共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关于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试析“工学融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
-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高职机电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探索研究
- 对计算机动漫软件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的研究
- 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 依托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财经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
-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