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南小城镇河道治理探讨
摘 要: 河道综合整治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分析城镇河道水系现状存在问题, 根据生态河道整治的原则, 对江南小城镇河道生态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力求为我国小城镇河道的生态治理和修复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镇河道, 河道治理, 规划, 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镇河道主要包括了城区内用在防洪、排涝、蓄水、排水及航运的天然或人工水道。根据传统的河道治理方式,通常要保持上下游断面的完整性,这造成了水流多样的不断变化。对于河道与岸上生态系统有着较大的破坏作用,这使得很多河道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与附近的环境难以和谐发展。而政府采取的河流整治措施只是将问题局限在当前,未能考虑河道周围的生物,使得治理过程中对水生物的生长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这给城镇河道的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一、 江南小城镇河道水系现状存在问题
(1)部分河网水系遭到破坏。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等原因,加上无完整的河网水系规划,地块建设时随意填没河道现象也存在,导致部分河网体系布局遭到破坏而难以恢复,不能适应江南小城镇开发建设需要,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局部河道被填形成断头河,造成总体水面率下降。②河网布局不合理,水系不畅通。在河湖水面下降的同时,现存河道的分布也不合理,城镇区、工业区河道密度小,农业区河道较多③路河交叉建筑物严重束水。在开发建设中,由于强调节约工程投资,在路河交叉处,束水涵洞小桥较多,或直接筑坝堵断,造成水流不畅。
(2) 泄洪河道防洪标准偏低,危、险堤岸仍然存在。近十几年来,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大量农田被有覆盖的房屋和路面等替代,水面积减小,水面率下降,使得河道的调蓄和排泄能力锐减;另一方面,下垫面情况发生较大的变化,地面产流加大、汇流时间缩短,排水强度有增无减,河网水位雍高,排水不畅,造成内涝。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为村级河道淤塞面广量大,加之水利维修经费不畅,年久而堵塞;其二为工业与市政建设的发展,不少村级河道湖泊被任意填没;其三为在道路交通建设中,村级河道被填没或埋设涵管,从而形成水系不畅,减少了水面积,也加速了河道的淤塞。排涝动力严重不足,城区平均排涝模数仅;工程配套差,设计标准低,机电设备动力老化年久失修,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等。
(3)地面沉降严重降低了防洪其工程的标准。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严重,降低了防洪工程的标准。
(4)部分河道雨污合流,水土保持滞后,水环境恶化。由于规划范围内原污水处理设施较少,致使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大部分河道因雨污合流,使河道污染严重,甚至已发黑发臭,COD、BOD 和氨氮严重超标,水环境日趋恶化。部分沿河居民随意向河道内倾倒垃圾,清水河变成垃圾河,造成河道淤塞、水流缓慢,暴雨时河水位高,影响了河道排水。此外,河道两侧没有防护绿地,住宅和工业厂房多沿河堤建设,水土保持建设迟后干工程建设,既影响了防洪综合效益的发挥,也影响了水环境。
二、江南小城镇河道生态建设对策分析
1. 完善防洪排涝规划
防洪排涝规划方案为:
(1)河道布局调整工程:包括确定新开河道工程、截弯取直工程、填河造地工程。
(2)河岸驳坎:包括确定各河段的驳坎工程、河道拓宽与瓶颈改造工程,提高河道河网的行洪排涝能力。
(3)水闸建设:通过水闸改造,提高蓄水排洪御潮能力、增强水系循环能力。
(4)河床清淤:一方面解决河床淤积、抬高以及降低蓄水和防洪能力问题;另一方面,又解决了河道内源污染问题。同时,通过清淤,减少阻水河段,增强水系循环能力。
2. 加强水环境治理规划
根据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江南小城镇污水处理目标为远期全部采用分流制排水,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废水治理率达100% ,治理达标率达100%。采取以下措施:
(1)为了保证河道水质,在污水管网覆盖地区,污水必须纳入输送干线和管网,不得任意排放。河道建设应彻底截断城市污水入河途径,防止污染物入河,并保证水环境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保持水面的干净、清洁。利用截污暗涵将沿途城市污水、雨水区分截流,引流至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将达标的水或生产利用,或排回河道。
(2)对污染企业的治理,一是严格执行排放强度准入,促使企业革新工艺,降低污染物的数量,提高回收、处理利用率;二是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要与污水、污物处理厂连通,将企业的污水、污物集中处理。
(3)对于农业区,尽量恢复河道的自然特性,建设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系统,建立不同规模的独立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改进肥料、农药用法用量,从源头上消除农村河网污染源。
3 加强重要技术措施,保护城镇河道的生态发展
(1)河岸带植被设计。设计沿堤岸布设景观节点和绿化廊道,并在河道南岸布设三处湿地岛,种植芦苇、营蒲等喜水植物。植被覆盖的绿化廊道可以涵养水源,减缓洪水影响;能够有效地减少来自周围的各种溶解物污染,保证水质;同时还能为水生食物链提供有机质,提供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而且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环境、控制污染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营造河流中的湿地,是修复水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手段,也可以称为土壤生物工程。将湿地、绿化廊道、休闲景观相结合,利用植被和湿地来巩固堤岸和修复河道生态环境的理念是较为科学和先进的,将大大改善凤河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2)生态型护坡。以往的河道治理,出于对行洪、排涝的考虑,大多河道的护坡护岸采用浆砌块石、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板块等形式。由于其坚硬的结构,不仅破坏了河岸植被赖于生存的基础,而且也隔断了生物和微生物的整体生物链,破坏了水生态循环系统的平衡,致使河道天然的自净能力遭到破坏。因此,在江南小城镇河道治理方案设计中,大力推广生态型护坡,尽可能避免河道渠道化。将直立式护岸和斜坡式护岸相结合。直立式护岸采取由混凝土预制件构成的各种带有孔状的适合动植物生存的护坡结构(如不规则鱼巢结构、盒式结构、自然石连接结构形式)
。斜坡式护岸直接采用松木桩,表层覆盖腐殖土,以便在表层进行绿化。这两种护岸方式结构均属于典型的多空隙防护结构,具有透气、透水性。不同于混凝土和浆砌石结构的完全封闭,混凝土预制件结构护岸并没有完全阻隔河道内外环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对滞洪补枯、稳定护岸和植被恢复有利。此外,石块间的孔隙为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的生存创造了条件,对提高水质自净能力,维持水体生态平衡起到积极的作用。河堤驳岸根据河道条件及景观功能进行分段,将软质驳岸、硬质驳岸、湿地岛驳岸、休闲岛驳岸、支流驳岸、水下平台和亲水台阶有机结合,形成多样性的护岸结构。
4. 完善管理措施
(1)政府政策。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设项目,禁止擅自填堵河道,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水功能区划要求,核定镇区各水域的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并定期组织对水功能区水量、水质进行监测。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不得从事堆放、倾倒、排放各类废弃物以及易燃、易爆和含有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等危险物品。
(2)社会宣传。河道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与人们环保意识淡薄有直接联系。在加强水污染防治法宣传的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对生态河道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对于河道严重破坏,主要源于人们对于利益的盲目追求与环保意识的薄弱。因而,加大河道生态保护的同时,要加大对污染行为的处罚,并大力宣扬奖励保护河道的优秀典范。
三、结语
河道整治是一项集防洪排涝、改善水环境、提升片区形象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性复杂项目。在对江南小城镇城市河道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根据河道的破坏程度综合考虑,统筹规划,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相信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结合合理的景观规划,一定能恢复江南小城镇城市河道的生态系统,并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松,闭祖良,国洪梅等.城镇河道综合整治的几种措施[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08):36.
[2]范红社.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J].山西水利,2005,(4):50-51.
[3]王新军,罗继润.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生态护岸建设初探[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1):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