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三原县清河综合开发与水环境保护探讨

发布时间:2015-10-13 09:14

摘 要:通过分析清河流域开发利用现状、县城区清河污染及河道管理情况,对三原县城市水利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了探讨,提出水利建设规划发展、治理开发的思路。

关键词:清河; 综合开发; 水环境保护
1概况
  清峪河发源于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孙家山,流经耀州区的照金镇孙家河、小坵镇前咀子、及三原县的新兴镇杨家河、嵯峨镇河西村、冯村至鲁桥镇出峪,在鲁桥双河口与冶峪河汇流后称清河,于临潼区于渡村汇入石川河。河道总长143km,流域面积699km2,河槽比降8.55‰。流域内共建有五座水库,其中位于耀州区境内的有照金镇高尔塬水库和小坵镇的三原县前咀子水库,三原县境内有冯村水库、泾惠渠西郊水库和李家桥水库。
2存在问题
  清河作为横穿三原县城的一条河流,在上世纪70年代是县城区和沿岸人民的生活水源,由山泉水聚成,其作用一是人畜饮用、二是农田灌溉,三是美化环境,为三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清河流域在冯村水库以上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点是山高沟深,地形支离破碎,由于长期以来的垦荒种植,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地面垦荒,致使植被破坏,植物退化,生态功能急剧衰退,生态条件与环境恶化严重,水土流失愈演愈烈,自然灾害愈来愈严重。
2.2人类开发建设活动破坏自然和谐,致使水源短缺、河道和水库淤积严重。由于对河流功能的认识不足和对水利的片面理解及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在河道上建设了包括冯村水库、西郊水库、前咀子、李家桥等中小型水库和众多的村组围坝,水库和围堤蓄水和两岸的无节制用水,使河道枯竭,丧失河流功能,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使水体自净和自我修复的功能丧失。挡水建筑物减缓流速,造成河道淤积提高。尤其是李家桥水库的兴建更使清河城区段淤积严重,在县城龙桥断面处淤积1.5米以上,整个城区段淤积2.0~5.5米。水库的违规蓄水致使排入城区河道段的污水流滞、汇集,污水滋生蚊蝇,散发恶臭,污染环境。直接影响县城及沿河两岸人民的正常生活,危害身体健康。
2.3盲目修建鱼塘和无序开发影响河道宣泄洪水。在对河道水域和荒滩缺乏规范管理的情况下,近河住户抢占河道,修筑低标准鱼塘,甚至完全挤占河道过水断面,汛期行洪时时常发生冲毁鱼塘的事情,造成经济损失。
2.4 污染现状。中航宏远锻铸总公司以上浊峪河全段未受污染,水质属清洁级,可达地面水环境Ⅱ类标准;其余河段均受污染,水质属轻度—重度污染,其中清河城区段水质为劣Ⅴ类水,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及有机物。
2.4.1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情况。我县于2009年建成处理能力为2万t/d污水厂1座,目前运行情况正常,但因污水管网为雨污合流制,在降雨时仍有部分污水流入河道,新的污染源对水体造成破坏,给水体环境的恢复造成新的困难。目前污水厂生产能力已处于满负荷状态,急需建设二期工程;同时要彻底解决污水入河的问题,一要对汇流设施系统进行改建,二要建设专门的雨水管网。
2.4.2沿河零星污染源
  城区段部分村组和企业污水未汇入污水收集管网; 沿河住户污水排放,由西关西村至污水处理厂长达3Kg,邻近河道住户因无排水管道,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直接排入清河; 在清河南北两岸,存在较大的垃圾倾倒点,河道南侧较大的有西关村新规排污口垃圾点、体育场西河道巷垃圾点和临履桥东侧垃圾点,河北较严重的有西潭村垃圾点。
2.4.3沿河养殖
  在清河城区段,有规模养殖场3个,养殖鸡、鸭和鹅,以及猪羊等畜禽,养殖场所产生粪便随处堆放,未作堆置高温消毒或烘干处理,污染大气和水体,影响水体环境的恢复。
3、清河水环境保护举措
  水环境营造与修复是一个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系统科学思想,实施生产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总体战略模式。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在总结教训和借鉴先进以验的基础上,从规划、设计、施工、资金筹措等几方面提出以下思路:
3.1  抓好综合整治规划
  水环境整治规划必须以生态型、高起点、前瞻性为目标。水环境整治宜以“满足、恢复、改善、拓展”为原则,做到安全、资源、环境有机结合,保持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城镇、村组发展规划相协调。在规划工作中应遵循自然、历史规律,不宜过多破坏自然习惯,即遵循水的自然运行规则。
3.2完善市政建设
  城镇建设中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实现城区排水雨污分流。道路、小区内实现雨水不外排,基本满足绿化用水要求,同时减轻城市防洪压力。建立污水排放标准,进一步搞好污水集中处理,提高处理效率,保证处理质量。
3.3建设生态型河流
  一是恢复河道的天然形状。河道整治应该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恢复其原来的多自然特征。同时在河流的宽阔地带建设湿地,大面积栽植芦苇、莲藕。
  二是采用生态技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城区居住占地、居民休闲占地等条件决定了清河不可能完全恢复成为天然河流,应担负行洪的任务,其治理、开发和恢复建设势必影响天然河流的特征,并将重新形成新的生态系统。在工程中可通过水中浮岛、岸边过渡带、堤顶防护带等多种形式进行清河的生态修复,使河道既满足工程需要,又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三是注意水利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工程设计中合理使用断面结构形式和材料,做到“软硬结合”(“软”指的是大斜坡、生物护坡,“硬”指刚性体护岸),按不同区域、不同位置、不同地质,从纵、剖、面、立4个方面进行比较,以做到亲水性、安全性、协调性。
3.4建设水文化,创造和谐环境
  清河的景观建设要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要求,根据河流的功能区划,分别形成自然景观区、休闲娱乐区、人工景观区等。建设一些与县城整体景观相和谐的河流公园,使清河两岸周边的空间成为最引人入胜的休闲娱乐空间。沿岸的景观设计应当考虑到整体景观的和谐、景观的个性化、景观的透视效果、景观的耐看和居民的接受程度。
  在整理开发建设中应当倡导水文化,要注意保存我国历史遗留的优秀水文化,由长期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特定水域周边的人文景观,应通过综合整治,使有代表性的古城镇重现当年风貌。在保存历史水文化的同时.还应当将现代技术、文化、观念引人现代水利建 设中来,创造现代水文化。如在河岸建设高技术手段的水文化展览馆、现代雕塑、大型喷泉、水上娱乐、水幕电影、音乐广场、水上夜景游览、焰火晚会等。
4 前景与展望
  针对当前我县水环境具体情况,今后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制定水环境恢复相关的法律法规。水环境的恢复可能会给企业等带来直接利益,但更多的是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政府应该是水环境恢复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政府应组建水环境恢复的管理部门并通过必要的立法和行政手段贯彻实施水环境恢复的一系列策略。
  2)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加强公众对水环境恢复的认识。必须通过课本、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水环境劣化的现状和危害,增强对节约用水的认识,增加公众对再生水的了解,解除公众对再生水的心理障碍,取得社会对水环境恢复的共识和支持。
  3)制定水环境恢复的规划。水环境恢复规划的制定是清河整体水环境恢复的前提和保障。应充分考虑现有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和防洪系统的现状,综合考虑地下水、地表水、再生水、雨水等水源,考虑流域内工农业的用水需求和用水结构、水环境质量现状等,制定水环境恢复的详细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
  4)建立小流域的水环境恢复示范工程。选择缺水地区的典型小流域,如中航宏远锻铸总公司段等,建立水环境恢复示范工程,进行实例研究。这样可以积累经验,为实现更大规模的水环境恢复提供借鉴。
  总之,清河水环境的营造与修复涉及多学科多门类,具有自然性、人文性、景观性等特点, 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管理和实施中与土地、环保、住建、水利、林业等部门,以及当地乡镇、村组关系密切,涉及到各方的权利和利益,因此必须强调统一性,要加强统一规划,整体协调,多方融合。

上一篇:关于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市政给排水设计规划中现存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