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安市第二水厂扩建工程工艺设计
摘 要:临安市第二水厂总规模10万m3/d,扩建工程设计规模为5万m3/d,主要介绍了取水工程、输水管线工程、水厂净水工艺流程、水质目标、各净水构筑物的主要设计参数、设备配置以及加药加氯系统、控制方式等内容,还分析了该水厂工艺设计和设备配置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取水 原水 工艺流程 设计参数 清水输水 特点
一、工程概况
临安市第二水厂原有供水能力5万m3/d,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建城区不断扩大,人口集聚,城市需水量迅速增长,根据市自来水公司统计,2001-2002年来高峰期城区锦城镇日供水量已达到6~7万立方米。根据供水规划,由于青山湖水质较差,位于青山湖下游的临安经济开发区也将纳入供水范围,由上游的临安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供应自来水。由于一水厂因水源水质水量问题和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拆迁,近年二水厂已基本满负荷运行,为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有必要增大供水能力。结合临安市发展规划、水资源状况及用地条件综合考虑,确定第二水厂先行扩建,规模为5万m3/d,总供水能力为10万m3/d,第三水厂将按照规划需要逐步建设。
第二水厂扩建工程动态总投资4530.54万元,其中原水、清水输水工程费用为1872.85万元,净水厂占39.7%,约1800万元。于2002年11月开工建设,2003年6月建成投产。目前运行稳定,处理效果良好,水质、水压均达到要求。
二、水源选择及水质、水压要求
1. 水源选择
里畈水库是第二水厂一期工程的水源,该水库位于南苕溪源头杨岭乡境内,始建于1973年,1995年完成改造扩建,库容由855万立方米扩大到2042万立方米(相应水位243.24米),坝顶高程244米。水库集水面积83平方千米,汛限水位234.7,相应库容1523万立方米;梅汛限水位226.0米,相应库容1051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603万立方米,死库容50万立方米相。库区内植被良好,上游临目乡被列为国家级生态保护区。由于本工程为第二水厂扩建工程,因此水源仍为里畈水库。
水库原水常年浊度一般不超过10个NTU,为低温低浊水,暴雨季节浊度稍高,但历时很短。水质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I类水质标准。经里畈水库管理处和水利水电局对水文、气象资料的分析,水库能基本满足临安第二水厂日供水10万立方米的需求,是理想的饮用水水源。
2. 水质
净水厂出水水质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规定,按照《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发展规划》的要求,作为II类水司,其目标水质出厂水浊度应在1NTU以下。
3. 水压
本工程水源为上游水库水,充分利用地势高差,将水厂位于城区西北地势较高的杨岭镇陈家村,整个城区地势也为西高东低,所以原水、清水输水均为重力流输送。根据服务水头要求和临安市自来水公司提供的资料,城区接管点位于锦城环城西路给水主干管,接管点地形标高约50m,要求自由水压为25~33m。
三、取水工程设计
1. 取水口位置选择
本工程水源为里畈水库,位于水厂以北,距离水厂约7km,水库坝后尾水前池地势与水厂高差约62m。水库大坝坝下左岸为老电站(已报废),右岸建有里畈水库一级电站,大坝两岸底部均设有出水口,右岸电站上方坝底设有泄洪渠。
一期取水口位于右岸里畈水库一级电站尾水暗渠内,尾水渠与坝下前池连通,在尾水暗渠段设置埋地集水池,自集水池埋设引水自流管,重力流输水至水厂,受电站发电与否影响,取水不稳定,保障性较差。在电站不发电时,必须通过前池引流取水,由于电站尾水暗渠出口较坝下前池池底较高,取水口受前池内水量、水位(前池下侧挡水堰坝较低)和下游电站取水的影响很大,存在无法取得足够水量的隐患。故二期工程确定在前池挡水堰坝中部设置取水口直接取水,提高水厂取水可靠性,保证供水安全.
2. 取水口设计
取水规模为10万m3/d(最高日),水厂自用水系数1.08。
在原挡水堰坝前增设一道挡水堰坝,在堰坝中部设置淹没式自流管取水口,原水管穿越堰坝、河道至左岸,并在管道上设置可调节阀门。一期取水口保留,用作备用取水点。
新建挡水堰坝建于前池原坝上游5m,为取水堰坝,连接左右两岸。坝顶标高较下游原坝低0.30m,坝顶宽0.6m,坝脚宽1.5m,坝高2.2 m,堰坝内部采用M5水泥砂浆砌筑MU30毛石,坝两侧和护坡250厚采用M5浆砌块石,600宽、500厚坝顶采用C20素砼浇筑。堰坝内侧设有宽1.0m、深0~1.0m的集水渠,渠底采用1600宽、150厚C20砼底板,内侧渠壁采用顶宽0.3m、底宽0.6m、高1.0m的浆砌块石挡墙。取水口采用采用DN800自流管,钢管埋设于中部堰坝内,并做好密封止水环。
为防止水库泄洪时,池底的砂和卵石等被推向取水口,在工程建设时清理干净前池中堆积的大量砂石,同时集水渠和集砂坑顶均采用预制板覆盖,板间间隙100,以防止大粒径砂石进入。平常维护时应定期巡视取水口、集水渠,及时清除集砂坑淤积的泥沙。
四、原水输水工程
水厂配水井设计水位标高为115.05m(黄海高程系),取水口至水厂配水井净水头约62m,水头富裕,水厂进出水均为重力自流。
根据现场踏勘,输水管线走向基本上沿一期管线平行敷设,总长7.12公里,并四次穿越河道,采用倒虹管穿越,管径采用800mm,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
五、净水厂总体设计
1. 厂址
厂址位于杨岭镇陈家村第二水厂内,根据预留的扩建用地条件,结合老厂区布局将整个第二水厂平面从功能上分为生产区、生产管理区、附属生活区。二期净水处理构筑物在原一期西侧布置,使已建的生产管理区处于一二期生产区中间,以便于生产管理,附属生活区为已建成区,位于厂前区东侧。
2. 净水工艺流程
根据里畈水库水质特点及出厂水质要求,结合第二水厂扩建用地和第二水厂实际运行经验,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工艺流程如下:
配水井+水力混合+折板絮凝平流沉淀池+四阀滤池+清水池
六、净水厂构筑物设计
二期工程构建筑物有:配水井、静态管式混合器、折板絮凝平流沉淀池、四阀滤池、清水池、回收水池、加氯加药间,其中配水井按10万m3/日设计,加氯加药间只安装二期设备,其余构筑物均按5万m3/日设计。
1. 分配井
由于一期配水井设计不合理,起不到配水作用,同时出流堰堰长较短,堰上水头过大,导致时常溢流。二期新建配水井一座,按10万m3/日设计
。配水井平面尺寸L×B=5.5×4.0m,池深H=8.0m,有效水深7.4m,钢筋混凝土结构。
配水井进水管两根,分别来自一、二期源水输水管,池内采用薄壁堰均匀配水,堰上水头0.19m。堰宽4m。两侧设置堰后出水槽及出水管,分别接至一、二期构筑物。进、出水管间设连通管,必要时可超越配水井。配水井另设溢流管和放空管,在两侧堰后出水槽分别设石灰投加点。
2. 静态管式混合器
管式混合器管径DN900,流速1.0m/S。
3. 折板絮凝平流沉淀池
该池包括絮凝、沉淀两部分。平面尺寸104.4×12m,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分二格,设计流量5万m3/日。
折板絮凝池设计絮凝时间20min,总GT值:5.53×104。采用二通道三段絮凝方式,水平折板布置成相对折板和平行折板两种形式,宽度1.6m,折板夹角90°,折板采用不锈钢板制作。
絮凝池总水头损失0.343m,净平面尺寸17.8×12.0m,池深4.85m,平均有效水深4.10m。絮凝池排泥采用ABS穿孔排泥管和电动蝶阀手动控制间歇式短历时排泥,每池设穿孔管26根,双向排泥。沉淀池另设2个DN300放空阀,以便放空清洗。絮凝池后端设配水花墙与沉淀池相连.
平流沉淀池沉淀时间1.5h,水平流速15mm/s。平面尺寸为L×B=81×12.0M,有效水深3.95m,池总高4.35m(包括有效水深、积泥厚度、池超高),每池中设一道导流墙。沉淀池进水采用配水花墙,出口采用不锈钢三角堰指形出水槽,每池设400mm×580mm出水槽6条,每槽长度20m,溢流率200m3/(m.d),堰上水深0.05m。沉淀池排泥采用移动桁架虹吸式吸刮泥机,移动速度0.5~1.0m/min,Lk=12.2m,根据时间设定运行参数,程序控制排泥。沉淀池出水浊度控制在3NTU以下,个别情况下不大于5NTU,控制排泥浓度含固率大于1%。
4. 四阀滤池
设四阀滤池一座,设计流量5万m3/日。滤池总平面尺寸为26.8×23.0m,滤池部分深度4.0m。钢筋砼结构。滤池分十格,双排布置,中间为管廊,单格池面积为32.5m2,总过滤面积325m2,设计滤速7.07m/h,强制滤速7.85m/h。滤料采用单层石英砂均质滤料,滤料粒径范围0.7~1.2mm,滤层厚度1.0m。滤料下设承托层,级配为2~4mm卵石,厚100mm。配水采用短柄滤头配水系统,开孔比1.35%。滤池设计过滤周期24小时,采用单水反冲洗,冲洗强度15L/(m2.s),冲洗历时6.8min。
滤池进水分别由两根DN600钢管将沉淀池出水送至滤池两侧,再由DN300的进水支管将水分配到每格滤池,滤池反冲洗水由洗砂排水槽收集排入排水总槽,然后由DN700排泥管排入回收水池。滤池管廊中共设40个阀门,均采用电动阀门,以便操作及自动化管理。
滤池反冲洗根据出水浊度、池内水头损失和过滤时间三项设定参数程序控制,由PLC控制。滤池表面设超声波液位计,管廊内设水头损失计。滤池反冲洗水由一期已建水塔提供,一格滤池反冲洗水量175.5m3(一期工程滤池为201m3)。由于一、二期滤池的配水系统不同、管路不同,其水头损失有差别,为此在滤池内反洗水干管上加设蝶阀一只,其目的一是调整控制自水塔至一、二期滤池的水头损失差异,二是作为滤池内各格反冲洗阀门检修之用。
5. 清水池
清水池平面尺寸为41.8×34.2m,有效容积5000m3,有效水深3.5m,超高0.3m,钢筋混凝土结构,一座,半地下式布置。
清水池进水管管径为DN1000,进口设淹没出流堰。池内设置超声波液位计1只。出水管管径为DN1000,清水池出水总管上设置浊度和余氯取样点。
6. 加氯加药间
由于源水属于低温、低浊、低碱度难处理水质,考虑增加石灰投加装置,提高源水pH值。石灰投加量10mg/L(商品重量,纯度90%),石灰投配浓度3%~5%;碱铝投加量20mg/L(商品重量,纯度30%),碱铝投配浓度10%;前加氯量2.5~5mg/L,后加氯量:2.5mg/L。
加氯加药间一期已一次建成,只需增加设备即可。氯库内在填筑原石灰池后,增设漏氯事故处理用漏氯处理装置一套,处理能力Q=1000kg/h(CL2),并将之与氯库分隔成为漏氯吸收间,沟道延伸至氯库内。当氯库发生氯瓶泄漏事故时,接受漏气报警信号自动启动处理装置。另在两组工作氯瓶下各增设1套电子计量设备,可就地显示和信号外传。整个氯库绿化带一侧墙壁下部加装7台轴流风机。
加氯机房增设真空加氯机1台,加氯量为20kg/h。
加药间增设石灰投加装置1套,干投能力1.18t/d。增设石灰投药计量泵2台,1用1备,流量1600L/h,扬程3.0bar,并配套相关的附属设施。增设碱铝投加泵1台,流量430L/h。
石灰投加量根据配水井进水流量和混合池出水pH值控制。
前加氯量按配水井进水流量控制,后加氯量按清水池出水流量和余氯控制。
投药量按配水井进水流量和混合池出水游动电流值控制,并以絮凝池出水浊度作为反馈人工调节。
7. 一、二期管道衔接
临安二水厂规模为10万元m3/d,虽然分两期建设,但管理上应视为一个整体,由于两期工程建设的时间差异,工艺流程和构筑物的选型不同,相应位置的水面高程也不完全一样。为此,在一、二期源水进入配水井后,将两条原水输水管中的流量、水头进行了调整。经配水井后,分成两股水流,分别进入一期斜管沉淀池和二期平流沉淀池。在滤池后敷设连络管,在清水池出水管也敷设一条连络管,使得二个系统得以沟通,便于调配。
8. 回收水池
滤池的反冲洗水量约占生产水量的3~4%,以10万m3/d规模的水厂来计算,每天的反冲洗水量约3000-4000m3,如以年来计算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考虑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应予以回收,尤其对本工程源水不足情况下,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回收水池容积按滤池设计每格滤池间隔1.2小时考虑。平面尺寸11.35×10.35m,池高3.5m,有效容积200m3,钢筋砼结构,1座。
七、清水输水工程
一期已敷设单根DN800输水管一根,二期建成后最高日供水量达到10万4m3/d,K时=1.6,输水管漏失率1.05,需新增输水管一根。
水厂清水池最低水位标高为106.20m,即要求输水管线的水头损失不得超过31.2~23.2m。经水力计算和经济比较,从保证供水可靠性和控制投资出发,确定选用DN1000mm,最高日最大时流速1.25m/s,1000i=1.60,水头损失23.0m;最高日平均时流速0.77m/s,1000i=0.62,水头损失8.9m。管材主要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道,田野段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穿越溪流段采用钢管。
管线总长12公里。二期清水输水管结
合一期管线走向布置,充分考虑供水安全性,在一、二期管线间设置两处连通管,以保证其中一段事故时仍有70%供水量。
八、工艺设计特点
1)充分利用地势高差,合理确定厂址,原水、清水输水均实现重力流输送,无需设置一二级泵房,大大减少了工程投资,节省大量能耗,从而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水厂效益。
2)根据原水水质条件及出厂水质要求,在确定工艺流程、工艺参数、设备配置、仪器仪表配置等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考虑。按照安全、可靠、高效、实用、先进的原则,参照相近水厂的设计并结合现有水厂运行经验,采用水力混合、折板絮凝平流沉淀池、四阀滤池和液氯消毒的净水工艺。
3)总结一期工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一二期之间的连接协调,有针对性的改进和采取处理措施,妥善解决了相关矛盾,使水厂成为一个整体,可以实现一二期之间的互补作用。
4)源水属于低温、低浊、低碱度难处理水质,通过水厂化验室完成对比试验,加碱调节pH值确认具有良好结绒效果后,在设计中增加了石灰投加装置,提高源水pH值,同时选用合理、高效、适用的净水工艺。实际运行中处理效果良好,出厂水浊度大部分时间低于0.5NTU。
5)增设了相关的仪表、仪器和计量设备,提高自动化控制程度和生产管理水平。
6)在加氯间内增设漏氯中和处理装置及通风设施,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了水厂的生产安全,保护了员工的生命安全。
上一篇:关于水库导流洞设计探讨
下一篇: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方法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