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防水渗漏加固技术研究
一、水工建筑渗漏原因分析
由于技术原因,水利工程的建筑物体会出现渗漏的现象。当出现渗漏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对渗漏原因进行分析,分析水泥混凝土的内在结构中为什么存在结构缺损,主要是对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3种渗漏的原因分析。因此,在水利建筑的设计方面,需要对变形缝进行尺寸的合理设计,才能使密封止水材料的长期允许伸缩率达到满足。其次,在施工方面,止水带位置不合理周围的焊接技术不达标,密封的用料镶嵌有质量问题和砼面脱离等,都是出现渗漏的原因。
此外,在材料方面,用料耐腐能力不够,同时由于材料检验在使用时缺乏检验测试,出现不过关材料的应用,从而出现失去原来弹塑性而开裂或被挤出等现象,也是原因之一。砼的材料应用,由于本身是带有脆性的符合料,当其本身出现应力大于其抗拉强度,或者拉伸变形大于其极限拉伸变形时,一定会出现裂缝,这些裂缝有表层的、深层的、超载的、碱骨料反应的、地基不匀称出现的等等。总而言之,渗漏的分析原因需要在设计上、结构上、材料应用上、检验实验上、环境温度上、综合管理上等方面进行原因查找[1]。
二、加固对策技术应用
在水利建筑物出现裂缝出现渗漏后,目前主要采用加固对策进行补救。
1.一般灌浆治漏加固技术
一般灌浆治漏加固技术就是在水工建筑的坝体、坝基进行帷幕灌浆;主要是对一些漏洞和缝隙进行灌浆填充,通过对露点的灌浆加固,形成一个防渗漏的护体。一般坝体的下游会出现有漏水或溶蚀物出逸的位置,造成出现水平孔或斜孔,这些个水平孔或斜孔需要进行埋注浆管进行灌浆,来达到堵水防漏的作用,从而增加水工建筑也就是大坝的稳定性和抗击水流的冲刷能力。这个就叫反向灌浆,这个工艺主要是应用在拱坝和支墩坝工程,对重力坝工程只有在设有排水孔的时候才能采用。
应用这个技术工艺的时候,主要是在坝体无水的情况下。利用标号高的混凝土、干硬性预缩水泥砂浆或用防水材料配制高标号混凝土勾缝,在使用时要注意混凝土的配比和温度,同时进行强度实验,这些对提高坝面防渗漏能力和坝体稳定性、整体性和抗冻融、抗风浪淘刷能力都有巨大作用。此方法即“前堵、中截、后追踪”灌浆治漏加固法。
在灌浆治漏加固技术时需要对露点进行布孔和造孔,这个技术应遵循的原则是,在布孔的时候,沿着露点位置沿坝顶中心线,进行实验来确定孔的距离。钻孔要达到深度至露点部位下的1~2m深,要是接触带和基岩渗水的话,钻孔达到深度要到不透水基岩位置下的1~2m深处。对技术上的造孔可以一次性完成,也可以分别完成,在坝体的破碎地带进行上下分段造孔和灌浆,在浆体凝固7天以后,再继续向下钻孔,避免出现卡钻和埋钻事故的发生。这个技术的应用,对环境,温度,技术参数的要求都很严格,需要设计和施工人员有很高的工作能力。
2.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加固
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加固与常规的砼防渗墙相比,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开挖量小、应用方便、占面积小,并且对其它部分水工建筑影响很小。这项技术的应用对提高水利工程建筑的防洪和抗灾的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在经济建设上对促进社会的公益作用明显。
在施工过程中,因为使用的技术参数的不同,使得高喷的技术不同,从而出现差异,在灌浆时因压力不同,也会出现速度提升的差别。在各种不同的地层上使用灌浆技术,高喷的速度快慢,是对质量影响的主要原因,速度越快,质量越高,速度越慢,质量越差。在提高速度上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因地层环境不同,速度要适合不同环境,在砂层中提升速度可稍快,砂卵(砾)石层中应放慢些,含有大粒径40cm以上块石或块石比较集中的地层应更慢;因分序而异,先序孔提升速度可稍慢,后序孔相对来讲可稍快;在高喷过程中,如果出现孔内返减少时一定要放慢速度,这些是高喷技术的简要应用介绍。同时在在采取这个技术的同时要根据设计的要求确定好墙体位置,平整好场地[2]。
三、结语
水工建筑物常用加固技术对水利工程的长期稳定应用起着重要的现实作用,不仅对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作用明显,对民航、铁路、公路建筑等关系到重大国计民生的工程,在建设和使用中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这个技术研究随着未来相关领域的发展和信息化、产业化的发展还会更加深入和完善成熟。逐步实现多元化的技术发展和更新,向着更加集成、更加兼容、更加全面科学的方向发展。在应用过程中,要在前期设计、技术参数配比、施工过程管理、应用材料使用、检验监理等方面全面地考虑问题。
防渗漏是个世界性难题,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上,要考虑到工程所在地点的土层环境,水的成分构成对材料的腐蚀能力,施工时的温度和全年温度变化对防渗的影响,通过逐步改进技术,减小施工过程的成本,减小工程应用过程中的维护成本,这一问题随着水利学科研究教育的进一步细化和精密化,相信在技术研究和应用上的广阔空间是无限的。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水电前沿技术研究[J].水利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2]刘西拉.重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安全性及耐久性的基础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1(5):1~7.
上一篇:水利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改革优化
下一篇:小型水工程创新型管理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