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论文(共4篇)
第1篇:浅析新时期下的农村农田水利建设
自从“三农”政策推出以后,我国中央政府已经连续十几年关注“三农”问题,并时刻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为农村建设提供助力。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已经达到空前速度,并且在新时期下控制在了中高速发展程度,当前“人多地少缺水”情况日益成为突出矛盾,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田水利建设更是问题频频,亟待针对新时期背景下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进行研究。
一、新时期下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
1.职能部门管理存在问题
(1)缺乏管理意识。农村建设需要倚重政府等管理机构的扶植,职能部门可以说在农村农田水利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很多农村水利建设都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规划和决定。但是在实践中,尤其是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很少得到职能部门的重视,这些地方水利建设工程规模小,因各种原因建成的水利工程都存在些许问题。例如,水利工程质量差、后续管理、维护工作不合理。水利建设存在问题会给农田带来很大影响,如果职能部门不能转变观念,重视对农村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和投入就会造成农田管理的失效,会给农田良性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2)缺乏管理机制。多年来,党中央对农村基础建设投入很多精力,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要求地方管理部门要重视农村建设与发展,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条件和支持。但是,在实践改革中农村地区相关管理部门内部还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尤其是我国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给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顺利发展造成影响。当前管理部门缺乏科学管理体制,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缺少确定性的解决措施,如比较突出的农村农田水利问题是缺水与浪费水资源现象并在,节水农业发展滞后、水利工程蓄水能力差等。因为管理部门缺乏科学有效的水利维护和管理办法,使得水利建设成为表面工程,对农田起到的作用极小。再有,现阶段各个乡镇部门存在重建轻管、重大轻小等管理理念,使得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变成“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存在,极大的降低了水利建设的作用。
2.农村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当前,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资金、技术短缺的原因,很多农村农田水利工程都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现象。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现有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中超过一半使用时间达到了30~40年,许多设施已经老化失修,其抗灾减灾能力几乎丧失。这就是多数农村农田水利工程面临的现状,如果不能加快改变,会给农村发展造成阻碍。
二、改革农村农田水利建设方向
1.管理部门方面
(1)管理部门提高农村农田水利建设意识。水利建设属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方面,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村发展实力,巩固农村农业基础,管理部门必須重视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要转变以往存在的忽视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观念,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上级政府应对城镇基础管理部门进行监督,保证基层管理部门能够认真落实水利规划建设,根据农村水田实际情况制定水利工程建设计划,建成适应当地农村发展的水利工程。其次,基层管理部门要宣传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并且重视农民提出的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见,如加强多渠道灌溉、提高农田防洪抗涝能力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措施来提高各方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
(2)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加快健全管理机制。农田水利建设是发展的基础,而水利建设之后的维护和管理才是保证农田顺利耕作的长久之道,因此管理部门需要加快转变职能健全水利工程的管理机制,做到地方政府、基层机构转变管理理念,做到依法办事,按规定管理,促进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发展。首先,应建立领导小组管理机制,组成一队具备专业知识能力的人才队伍,包括对农业农田、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比较熟悉的专业人才,可以随时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对水利建设和管理维护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反馈到上级管理部门,争取改善当前水利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象。其次,建立应急配套管理机制,各地管理部门与基层机构要认真抓住小河流与山洪灾害治理,全力做好防洪抗旱工作,及时加固农田水库,推进灌区配套与改造措施,完善农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2.基础设施投入方面
加强投入是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总要手段,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科技投入都会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加强资金投入,能够使水利建设选用优质材料,提高整体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并且可以实现对现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整改与翻新,例如清淤扩容、整修配套、除险加固等,通过一系列的整改与翻新,可以提高现有水利设施的性能,提高其供水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增加科技投入,是实现现代化农田水利建设不可缺少的手段,例如运用节水技术能够减少水利设施浪费水资源问题。
三、结语
农业是国之根本,粮食是重中之重,农村农田水利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更关系到国家农业稳定,粮食保障,由此可见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重视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加大资金、科技投入,整改陈旧水利工程,建设以技术为导向的新兴农田水利工程。
作者:张秀华
第2篇:浅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对策
小型农田水利属于基础设施类,是为引水灌溉等服务的设施,是我国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更加能够凸显基础设施的服务型。但从目前来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小型水利工程职能的发挥,对资源也是严重的浪费,为了快速有效的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得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更加合理、坚固,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1.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关系农民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资源,在建设的前期、建设施工的过程中都会有水利工程部门负责监管是施工,在建设结束后也会有相关的只来那个监督管理部門对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是否按照预期的规定进行验收。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下这样一种现象普遍的存在和发生,在工程验收之后,水利工程就无人再来考察,对存在的问题也没有人解决,处于一种无人管辖和管理的状态。小型水利工程主要是饮水、输水和配水的过程,大多数农民都是使用配水的过程,而饮水和输水经常是村民集中使用,大多数问题就出在集中使用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大家纷纷逃避,导致一旦出现损坏,就无人修葺的状况。建筑商只负责工程的建造,一旦出现问题就不知道去找什么部门进行维修,严重的影响了周围农民的使用情况。这问题就出现在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售后维修安排不得当。
2.管理职责不明确
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就导致了,管理责任的无法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的维修和检测工作无法真正落实到实处,单凭一句,这是大家共同的财产,要一起保护和使用,但是一旦出现了问题,各村之间也无法花粉囊责任并且出现了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各村都不愿意出钱维修。责任更加无法落实到个人身上,并且个人也没有相关的技术水平进行水利工程的维修和保养检测工作。这人的不明确导致了水利工程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搁置不能使用的情况,很好的便民水利设施就形同虚设。
3.农民观念有待提高。农民有一句谚语:农村就是靠天吃饭的。他们认为小型水利工程的作用不如季节性的雨水来的有用。农民经常对水利工程存在疑虑,具体对与农业生产和灌溉能够产生多大的效果,以及发生水旱灾害的时候能否起到排解水患和环节旱情的作用,并且农民对于小型水利工程的修剪投入与能否带来响应的价值效益存在疑惑等,诸多方面的疑虑是农民对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与使用存在观念上的不信任感。因此,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发展友谊项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观念问题。如果农民认可小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一定会大力的支持,从监督使用以及修葺上。如果没有得到农民的认可和支持,需要普及农民的思想,可能是难上加难的。想要在农村开展小型水利工程并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1.加强完善管理制度,明晰责任
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和相关的责任明晰是发展小型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如果制度不完善,人员责任不落实,人们自身的惰性就会出现推卸责任的情况,对于水利设备的使用也不会倍加珍惜,出现使用操作不按照规则,出现问题没有人上报修理等问题。另一方面,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明确了修理的责任负责人,避免了出现故障后,找不到管理部门修理的问题。这样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在水里工程引水、配送以及输水的过程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管理,这样水利工程惠及的百姓和农业将会越来越多,能够促进农业的生产。
2.普及农民水利工程的优势作用,以及引水、节水的理念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民更关注的是那种渠道或者措施能够带来较快的效率,这也就决定了农民认可什么样的方式,选择什么样的手段。为此,小型水利工程的宣传部门应该向农民降水水利工程建设的作用,以及能够为灌溉待来诸多的益处。水利工程是政府出资为农民建设的基础设施,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业的生产用水等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一旦出现含情时,农民的农田灌溉能够得到缓解。只有普及农民的思想,在思想和行为观念上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使用才能收到农民的保护和支持与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基础设施的惠民作用,使得小型水利设施得到更好的发展。
3.加强水利工程的招投标管理
作为政府监管部门要严格加强水利招标的制度,对于不具备施工的单位和存在不合格隐患的单位要杜绝,一次来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施工设计的周期。开展招投标的项目管理应该公开、公正,在公开公正的前提下,能够使得更多的单位进行投标,要避免出现私下协议、由于不正当关系承包等问题的出现,这样极在脱离监管部门的管理时,容易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必须严格管理招标和投标的问题,保证工程施工单位具备施工的条件和安全措施,在后续的维护和维修保养方面能够给出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们国家新农村蓬勃建设的前提下,为了保障小型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和灌溉做出更好的贡献,应该逐步认清目前在建设和维护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度上的问题是首要解决的,由于管理带来的疏漏久而久之会使得老百姓更加的对水利设施存在质疑。责任落实到位,让该岗位的负责人没有可推卸责任的余地,自然而然的就会加强自身责任感的树立,在保证规章制度贯彻落实的同时,做好自身的工作。这样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一定会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农民的认可,也能在农村的建设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作者:汪学锦
第3篇:长沙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
由于我国地形及地域的不同,各地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概念的界定差异性较大。本文所提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概念的界定是参照2010年湖南省颁布的《湖南省小型农田水利条例》,该条例规定: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坝山塘等小型水源工程、渠道及配套建筑物、小型泵站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等水利工程[1]。
湖南省长沙县十分重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并相继建设了数量众多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及农民的增产增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长沙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而且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模小、数量较多、工程形式多样、管理分散。因此,小型农田水利无论是在工程建设上还是在后期的管理上,都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工程效益的发挥。本文将结合长沙县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现状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最终得出相应的对策。
1长沙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1.1工程现状
长沙县地处湖南省东部偏北,位于湘江下游东岸,长衡丘陵盆地北部,株洲隆起带北缘,北、东、南三面高,中、西部低平[2]。目前,长沙县辖乡镇13个、街道办事处5个、行政村187个、社区83个。共有土地199665.89km2,其中耕地面积占58047.08km2。
截至目前,县域内共有6个万亩堤垸,18个千亩堤垸,一线防洪大堤共121km;中小型河道长1880km;共有162座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27座小(Ⅰ)型;灌排渠道长1.6万km;全县共有5.1万口山塘,4000余座河坝;有机电排灌装机3012处,共43105kW。
但实际上长沙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面积还不到设计灌溉面积的60%。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仅有0.3~0.4,小型水库及塘坝的蓄水能力仅约为原蓄水量的60%,泵站机电设备的效率也不到50%。
1.2管理现状
长沙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机构有支渠管理所、乡村集体组织或者承包和租赁个人3种。近年来,长沙县按照“明确事权、下放财权、严格责权”的原则,对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规范管理[3]。同时,随着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长沙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及运行机制也将逐渐完善。
2长沙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
长沙县的水利设施多建设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但是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其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差,后续投入不足,造成了目前工程老化严重、年久失修,建设管理落后,进而致使这些设施服务于农业和抗灾的能力不强[4]。
2.1资金投入不足
近些年,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相继加大了对长沙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但仍存在资金缺口严重的问题。另外,小型农田水利资金投入长效机制还不是很健全。因此,资金不足成为了长沙县小型农田水利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2.2现行的补助方式不适用于当前的农村形势
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各个项目采用事前下达计划后再补助的方法,就会出现一些项目单位申报时特别积极,到了具体实施时因种种原因导致农民的自筹资金无法及时到位,工程项目不能按时实施,或者即使开始实施了,也不能按时完成,达不到预期效果。
2.3“一事一议”难以落实
目前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取消了“两工”制,但农民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需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而基层组织和群众在执行“一事一议”时缺乏经验,而且民主管理意识欠佳,思想认识难度很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导致了“一事一议”成功率并不高,议事的效率也较低。
2.4建设形式不完善
目前,长沙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组织形式包括乡镇组织、村组织和农民联户自发性组织及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等多种形式,还有一些由政府主导的组织,各组织的建设资金来源不一。这导致没有统一的规划,各单位各自为阵,出现重复建设或多头建设,这也影响了长沙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2.5管理主体缺位,管护责任不明
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分散经营模式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集体使用和受益的矛盾日益加剧;在费用方面,因水费收缴困难,使得乡镇水利站工作人员的管理经费缺口较大,仅仅够勉强维持。此外,农民用水户协会处于初级阶段,其管理范围非常有限,其推广过程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这些都是导致工程管理主体缺位和管护责任不明的主要因素。
3长沙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策
针对当前长沙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以2016年在湖南省农田水利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座会上所提出的把长沙县作为4个农田水利综合改革试点区之一为契机,为了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切实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推动长沙县农田水利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坚持“全面规划、整合项目、统一安排、分期实施”4个原则,做好县级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5]。在规划时应发扬民主精神,征求农民意见,以期提高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实用性,并对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技术性、经济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水平,并对所有要建农田水利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整合,做到建设好一片、管理好一片,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3.2进一步加强政府的领导作用
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中央应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责任,增加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多种投入渠道,逐步建立健全小型农田水利投入的长效机制。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应在现有的资金投入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并加强资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其次,逐步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鼓励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再次,通过水权转换的形式优化水资源配置,可通过推进农业节水灌溉项目,把节约的水资源以有偿转让的方式转让给高效益的企业,进而得到更多资金再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最后,政府可以大力宣传让农民认识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农民参与建设的意识。
3.3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维护
各地方政府部门可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专项管理资金,专门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和维护,以逐步改变现存的工程项目管理资金不足的问题。此外,各个管理机构应根据目标化管理要求,提出管理办法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工程管理人员也要根据管理的總目标,尽力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实行管理责任制,明确管理的责任和权利。建立健全奖罚制度,对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维护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的单位及个人或乡镇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管理维护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的处罚。
作者:梅超源等
第4篇:从石首市看有效推进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1石首市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现状
1.1着力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组织和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大力开展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近五年来,石首市完成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方1900万m3、标工1325万个,其中完成渠道疏洗土方375万m3、标工375万个,完成堤防整险加固土石方15万m3、标工30万个,完成“一村一渠”小型农水土方1400万m3,标工700万个。石首市堤防险情进一步消除,垸内排灌渠道进一步疏通,抗灾能力和农业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2014年冬至2015年春,市政府决定按3万元/kin的标准落实奖补资金、按实际完成土方量进行结算,全市完成乡镇骨干渠道疏洗97km、土方130万m3,落实奖补资金273万元。
1.2着力人居环境建设,努力提升防洪保安能力
以国家投资项目为支撑,大力开展江河堤防加固工程和水库整险工程。一是实施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争取国家投资3.25亿元,加高加固藕池河、调弦河沿线堤防71.6km,护岸17.7km,整险除险12处,重建或加固涵闸19座,明显提高了藕池河、调弦河沿线六镇一乡的防汛保安能力;二是实施长江民垸堤防整险工程。争取国家投资1850万元,对兴学垸堤防、湖口险段、杨波坦堤防及涵闸等险工险段进行整险加固,提高了防洪安全系数;三是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争取国家投资1370万元,对吕家湾、邹家湾、鸭子山、株树港、哑口等5座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提高库区人民的防洪保安系数。
1.3着力经济生产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抢抓国家投资机遇,大力开展垸内排灌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一是实施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争取国家投资1.26亿元,更新改造大港口、冯家潭、小湖口、联合垸泵站15处,全市大中型泵站排灌标准从五年一遇提高到了十年一遇,泵站更新改造后抗灾效益明显。二是实施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项目。争取国家投资7681万元,重建蛟子泵站、对26km蛟子河道和31km民建河道进行疏挖、护砌河道10.5km、维修加固涵闸60座。整治后河面宽阔,河道畅通,水质改善,排涝抗灾标准由不足5年一遇提高至10年一遇;三是开展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通过竞争立项,石首市争取了全省第二批(2010-2012)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国家投资4500万元。三年共衬砌灌溉沟渠287km,新建和重建小型泵站227座3801kw,渠系建筑物11349座,疏挖排涝渠道383km。项目实施后,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800hm2,恢复有效灌溉面积2068,67hm2,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4提高到0.65,灌溉保证率达80%以上,提高了全市农业增产丰收的保障能力。四是全面开展“四小”水利工程建设。以“三万”活动为契机,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8亿元,疏挖小塘堰2388处,疏洗小型沟渠3047km,维修小型涵闸泵站335处,改造小水井349处,大大提高了“四小”水利工程抗灾保丰收的能力。
1.4着力农民健康建设。加快建设民生保障工程
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水利血防及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一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争取国家投资7900万元,“十一五”期间已解决13个乡镇142个行政村17.61万农村居民和部分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落实规划19.98万人,已解决5个乡镇、3个农业“小三场”共89个行政村、9.48万农村居民和38所农村学校1.5万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二是实施藕池河、调弦河、民建河水利血防项目工程。争取国家投资3199万元,共疏洗渠道32.8km,衬砌渠道3.3km,修建防螺平台2处6km,沉螺池2座,有效遏制了钉螺孳生。三是实施保丰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km2。
1.5着力持续发展建设。不断促进水利改革发展
一是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石首市15家乡镇办区水利管理站核定编制113人,落实了定岗定编:5家国营泵站和电力排灌总站、堤防管理总段明确为纯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定编176人。二是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2013年通过市编委、人社局批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水利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考试考核,录用4人。三是规范水行政审批制度。明确了水行政权力和服务事项,规范了行政服务窗口管理。四是抓紧实施全省农业综合水价改革试点工程。实行农业用水终端計量水价制,积极探索农业综合水价改革运行经验,大力推进工农业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阶梯式水价制度。五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机制,确保农村小型水利设施长效运行、长期受益。
2石首县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农田水利基础薄弱,民垸防洪安全堪忧
近几年,虽然加大了垸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但历史欠账较多、湖泊水库萎缩,渠道淤塞严重,硬件基础薄弱。全市沟港渠与建国初相比淤塞203条,减至110条,疏洗建设步伐难以跟进;全市湖泊从50年前的101个减少到现在的44个,萎缩面积88.13km2,减少蓄水总量9000万m3,综合治理步伐难以跟进;全市中小型泵站大多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运行时间长,老化失修,带病运行,更新改造步伐难以跟进。
全市堤防总长458km,其中长江干堤95km,荆南四河堤105km,长江民垸258km。荆南长江干堤已按国家要求建设达标,荆南四河堤防建设正在实施,而长江民垸游离于国家投资计划之外。长江民垸堤防占全市常年挡水堤防总长的76%,特别是江北联垸堤防肩负着以人民大垸为主体的江北联垸1.33万hm2农田、18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堤防基础差,堤身单薄,防洪标准低,加上沿江崩岸频发,每年防汛压力很大。茅林口、鱼尾洲、北碾垸、中洲子等堤段曾多次发生崩岸险情。
2.2水源保护管理困难,管护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石首市水资源保护管理有三大难题。一是水污染问题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水产养殖投肥污染、企业不达标排放造成沟渠湖泊污染、生活污水排放污染难以有效控制。今年三月份水质监测显示,我市44个湖泊Ⅲ类水体14个,占31.8%,Ⅳ类21个,占47.7%,Ⅴ类7个占16%,劣Ⅴ类2个,占4.5%。二是湖泊调蓄功能萎缩。建国前全市有湖泊101个,总面积168.72km2,2012年“一湖一勘”调查,全市湖泊数量仅剩44个,总面积90.741km2。围湖造田、围湖造池造成我市湖泊个数减少,湖泊面积减小,湖泊水质下降,湖泊生态环境脆弱。三是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手段乏力。水资源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经济发展与保护水资源矛盾突出。同时,受执法权限限制,有效管理、保护水资源的手段也较为缺乏。
税费体制改革后,由于管理经费缺乏,导致水利工程分级管理责任难落实,工程管理明显滞后。多数水利工程存在管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没有管护经费等问题,造成了损毁严重、修复困难、管理乏力的局面,影响了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
2.3饮水不安全人口多,彻底解决难度较大
全市垸内的中小河流和大小湖泊,由于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和过度开发养殖,造成水质恶化,污染严重。加上村办自来水厂的水质不达标,过去统计属基本安全的人口逐步转化为饮水不安全人口。据统计,全市共有饮水不安全人口52.45万人,“十一五”期间已解决17.61万人,“十二五”期间已列入规划解决的饮水不安全人口19.98万人,还有14.86万人未列入规划。特别是在桃花山区、上津湖沿岸、藕池河沿岸、调弦河沿岸、长江故道沿岸以及偏远地区,彻底解决安全饮水问题难度较大。
2.4配套资金难以落实。水管单位保障乏力
水利项目从规划到实施,需要经过前期勘察设计、论证评审。每一个项目的争取,都需要前期费用,石首市水利局每年都要耗资150万元用于项目的前期工作。同时,水利项目都不同比例的要求县级政府落实工程配套投资。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工程要求地方配套总投资的20%,水利血防项目要求地方配套总投资的50%,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要求地方配套总投资的10%。因地方财力有限,项目县级配套资金难以足额落实,影响了工程竣工验收,增加了项目争取和实施的难度。
目前石首市水管单位存在经费不足、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一是公用经费缺口大。市水利局经费来源主要为本级财政预算,每年的经费预算与实际支出差额约260万元。二是人员经费保障标准低。全市水利系统22家事业单位定性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市财政预算经费来源为大湖区转移支付资金、农业灌溉水费和本级财政预算水利事业费,这些经费除去“五险”缴费、退休人员经费,遗属及伤残人员生活补助外,剩余资金国营泵站按人平1.44万元每年,乡镇水利管理站按人平1.2万元每年进行综合预算,标准太低。三是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落实不到位。全市国有公益性水利工程有堤防366.9km、水库19座、涵闸172座、国营泵站五处6座。目前这些工程的维修养护主要通过市财政预算和向上级争取资金,但这两种途径解决资金很少,远达不到国家核定的维修养护标准,不少水利工程带病运行,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带来安全隐患。四是水利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由于待遇较低、工作环境艰苦,专业技术人才留不住、难引进。去年市水利局面向社会招聘7个岗位的专业人才,参加报名的仅有4个岗位。
3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石首市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不是独立的,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是其他县农村水利同样面临的问题,必须抓紧抓好。从他们存在的问题看,要搞好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3.1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年度农田水利建设
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力度就是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继续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确保足额计提、定向使用;完善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的政策,通过租赁、拍卖、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多元投入水利建设,拓宽水利投资、融资渠道。
一是科学制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注重实效,注重解决农业生产瓶颈,注重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是大力开展乡镇骨干渠道疏洗。实施乡镇骨干渠道疏洗奖补政策,严格验收,落实奖补。三是持续开展“一村一渠”疏洗。摸清村组沟渠畅通情况,制定“一村一渠”疏洗方案和奖惩措施,严格验收,兑现奖惩。四是努力解决“最后一千米”问题。扎实开展疏挖塘堰、清理支沟毛渠、整治农田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挖万塘”成果。
3.2积极争取国家水利投资,加大涉水项目投资整合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水利投资就是进一步加大积极向上争取水利项目的力度,特别是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防洪抗旱保安和民生水利项目,重点争取,力求突破。实现国家、省、县三级投资有机结合。
加大涉水项目的整合力度就是在各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涉水项目联席会商制度,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等资金的整合力度,统筹安排农田水利治理项目,不搞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国家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
3.3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努力维护良好水事管理秩序
一是积极探索。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明晰产权。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落实水利工程产权。三是落实责任。工程产权所有者是工程设施的管护主体,严格落实每个工程一套管护机制、一个管护主体、一份管护档案、一份管护协议的工程管护措施。四是落实经费。多渠道筹集工程管护经费,建立稳定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争取国家投入、县级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投入、政府性基金投入、“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投入等,保障工程管护经费来源。五是严格监督。各县水利局要开展不定期、不同形式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到位。同时,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对管护工作开展绩效评價。
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就是加强对各类水利工程设施的依法管理。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提高全民水生态意识、水环境保护意识和依法治水、依法防洪意识。二是加强水资源管理。严格水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将水资源保护、管理、利用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置于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三是加大水政执法力度。大力查处水事违法案件,建立县级执法月巡制和乡镇执法周巡制,将阻塞沟渠、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等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对发现的违法行为,联合公安、海事、渔政等部门予以坚决打击。
3.4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创建良好农田水利发展环境
一是探索推进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统筹推进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水行政权力和服务事项,规范水行政许可审批行为。三是积极探索农村水价改革试点工作。四是加强水利人才引进,逐年引进懂专业、会管理的实用人才,为水利事业补充新鲜血液,保障水利工作优质高效运转。五是深化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工作装备、制度规范、人才队伍”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能力建设。
创建良好农田水利发展环境就是要做到:一是加大财政对水利经费的保障力度。按照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将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含“五险一金”)、公用经费足额预算到位,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二是落实水利项目前期费用。为确保水利项目的争取更加规范、有力,各县政府每年应安排相应资金,用于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三是落实县级配套资金。四是加强水利项目工程协调服务,积极为工程建设搞好施工协调,及时完成征地、伐树、清障等前期工作。相关部门要为工程施工大开绿灯,简化手续,为国家投资工程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作者:王国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