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的管理措施
摘要介绍了涵洞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实施涵洞技术改造、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涵洞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
关键词涵洞;管理;措施
涵洞是一种洞穴式水利设施。有闸门以调节水量。根据《清会典·工部三·都水清吏司》记载:“凡工有堤,有坝,有埽,有牐,有涵洞”。还注释:“涵洞之式,有淤洼涵洞,有洩水涵洞,有溉田涵洞。以石为之,墙身砌面石,下为铺底石,上为盖口石,墙后衬砌城甎,馀与石牐同。”可以说,涵洞这一重要的水利设施产生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涵洞管理模式日益陈旧[1-2],亟需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笔者现就结合工作中的体会将涵洞的管理措施总结如下。
1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的各种制度。我国对于水利设施保护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水利工作人员,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涵洞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其次,各地应该结合当地水利的具体情况,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如有的地区就专门印发了《涵洞安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该《管理规定》从涵洞安全管理、涵洞安全知识教育学习、涵洞工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劳保用品穿戴、安全检查以及其他有关安全技术措施等方面对涵洞安全管理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在该地区较好地实现了涵洞的科学管理;再次,今后要紧抓涵洞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和业务培训,搞好涵洞管、用、养、修、供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同时通过制度建设与宣传,帮助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管理意识,提高涵洞管理人员以及当地群众自觉维护水利设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使工作人员与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科学管理意识,才能真正把危害涵洞的行为和情况扼杀在萌芽之中,维护水利涵洞与设备的良好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
2实施涵洞技术改造
当前各地涵洞由于设计单位、修建时间、建造工艺以及工程背景与所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涵洞从工艺到技术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涵洞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大众。因此,在涵洞管理中要通过不断加强薄弱构件、增加辅助构件等措施恢复和提高涵洞承载能力及通行能力,这就需要在涵洞管理过程中不断尝试涵洞技术的改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尝试:一是提高设计标准。随着淮河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防洪标准中的设计组合水位也发生了变化,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8 mm,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陆。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4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0%,使得防洪形势相当严峻;但由于当前涵洞的用料不一,如有的涵洞常用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筑成,按照现行的防洪标准(gb5 0201-94),大部分涵洞普遍存在渗径长度不足、缺乏消能设施等问题,达不到安全运行的要求。可以实施涵洞技术改造,提高设计标准,多推行钢筋混凝土整体浇工工艺,使其更加坚固,并尝试涵洞闸门精细化,多使用系列化[3-4],小型化的铸铁闸门,方便启闭,断绝漏水,保证在各种恶劣气候条件下,涵洞也能正常运行。二是改进闸门启闭形式。当前很多小型涵洞还使用人工启动或半机械启动闸门的方式,建设改进涵洞闸门启闭形式多使用机动启闭或电脑智能化启闭方式,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可加快闸门开启速度。
3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
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于过往船只量的增加、船只上废气与垃圾的排放等因素使得目前涵洞的修建与使用对周边生态环境主要是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是鱼虾等水产品的生长与繁殖。以五河县为例:自明朝洪武元年开始,五河县的沱湖螃蟹和天井湖银鱼就被列为贡品,年年进贡;20世纪80年代中期,沱湖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河蟹人工养殖技术开发,但螃蟹的养殖限于没有进行水利修建工程的几个河道。虽然我国已有部分重点水利工程在鱼虾等水产品及资源保护等领域做过大量研究,也取得一些效果,但从整体上说各地在涵洞等水利设施管理上存在差异,工作进展不一。据笔者了解有涵洞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河道鱼虾成活率很少。各地水利部门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对鱼、虾、蟹等各地有特色水产品与水资源的保护参差不齐,甚至是不够的。因此,在今后涵洞管理中应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借以实现涵洞管理中水工程与水环境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涵洞的管理和建设与周边城镇建设相结合为人民造福;这同时对于平衡我国当前高速增长的经济与功能退化的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4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近10年来水利部门加大了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如笔者所在地区就通过安徽水利网等信息网络,发布水利信息、相关法律法规等,在水利工作的有效管理中发挥了一些作用。但这些平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同步建立各县、镇水利管理信息网络,还可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通过涵洞管理信息网络尝试实现不同地区涵洞水情的自动采集,过往船只的统计以及气象信息的接收,甚至在未来可以实现闸门自动控制,水量智能调度,真正通过网络服务于水利和涵洞管理,实现不同地区涵洞管理信息互动,资源共享,使涵洞的管理更加智能化、现代化;并与市水利局、国家水利部联网,实现涵洞管理资源共享,这样可以及时向有关防汛指挥机构提供天气、水文等实时信息和风暴潮预报;为全市乃至全国防洪减灾等工作的调度与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
5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涵洞管理中的应用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涵洞的管理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仅仅在于水利工程建设,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涵洞管理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是涵洞管理人员学习并熟练掌握cad、office等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在涵洞日常管理工作中能真正实现办公自动化,其实涵洞管理可请相关人员针对各地区开发设计不同特色的相关涵洞管理软件,如多功能涵洞管理软件,利用局域网的先进技术,将涵洞管理水情预警信息、监控信息、相关船只运行信息等传输到多功能涵洞管理软件中,使以前的例行公事的涵洞信息统计变成动态的实时监控,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并大量节省了人力资源。通过对区域内主要涵洞管理信息与数据实行多级实时动态发布与管理,可以及时对防洪、灌溉、除涝等水利工程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在重大水情发生时使应急预案的响应时间大大减少,使有限的防洪工程能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洪措施也必将不断增加和完善,从而把洪水的危害减到最小限度。
6结语
涵洞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今后的涵洞管理工作中,涵洞管理人员除尝试上述几点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涵洞管理知识与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工具,较好地实现涵洞的科学管理。
7参考文献
[1] 张孟玫,施法中,石维新,等.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倒虹吸涵洞设计的自动化过程[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1):53-54.
[2] 管枫年,洪仁济,徐尚壁.涵洞[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233-501.
[3] 王焕定,章梓茂,景瑞. 结构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9-150.
[4] 何颖. 装配式涵洞在灌排渠系的应用[j].现代化农业,2003(6):4.
下一篇: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