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6 11:01
【摘 要】本文着重从分析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入手,提出了水利工程建设要遵从 自然 规律 ,以生态的观念进行水利工程建设, 总结 生态型工程建设的 发展 模式。最后,展望了未来水利工程建设是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前提下,结合生态及景观等要求,将防洪、排涝与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工程。
【关键词】水利工程 自然 生态 协调
一、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
1.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有着的必然联系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是以对控制、使用水流为目标而建设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满足日常生活中供水、航运、防洪、发电等需求。为了控制水流,必然会改变水生态系统,或者将水从生态系统中分离出来。当水体在改变的生态系统中或在某种人工环境中脱离了生物群落,自净能力就会降低,就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由于我国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用水的供需矛盾突出;同时水环境的污染也使得水资源有效利用量在减少;严重自然灾害,加剧了供水紧缺,这些都是造成了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这样,如何使水利工程建设既满足人们需求又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显得尤为重要。
2.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它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而且还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它对维持水循环、净化空气、抵御自然灾害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的支持。
建国以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迅猛增长,水土和植被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出现了大面积水土流失、草原严重退化、荒漠化进程加剧、水生生态失衡、生物多样化丧失、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等等。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加快,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强。因此,水资源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认识到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并不总是有利的,通常一项工程既有利也有弊。我们必须在实践中重视起来,从项目设计时就考虑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因地制宜的进行建设,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水利工程建设是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
目前,由于缺乏深刻的认识,在对水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城市用水和 工业 用水等各类用水需求挤占生态用水的格局。结果导致了水污染严重,库区富营养化,自然植被衰退、河床淤积、河流断流、水生生物多样性锐减、河道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大面积超采、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也遇到水污染问题,若得不到有效治理,调水就会成为调污。北京的两大水库之一的官厅水库,就因为水污染在1997年退出城市生活用水体系,造成北京缺水形势更为严峻。所以说,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由于缺乏生态环境的意识而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己严重的影响了社会 经济 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4.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我国的水利工程学,是以对水流的控制为目标建造水工建筑物,经过设计 计算 ,保证水工建筑物承载的强度、稳定及耐久性,以满足人们对于供水、防洪、水力发电、航运等需求,但同时也忽略了水体自身的需求,如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建设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城市水域往往忽略了水流的自然生态系统的需要,使河流失去了在自然环境中生机勃勃的生命。所幸的是,生态环境系统受到人类的活动的干扰和损害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受损河流的生态修复研究和实践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
二、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
1.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本理念
(1)树立起人与自然相协调的 科学 发展观,系统全面理解生态水利的理念和方法,正确把握和确立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水利模式,以相应理念的渗透为指导,主动与自然相适应,才能使二者相协调,造福人类。
(2)树立起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协调的资源观,水利工程不仅在防洪、供水等方面作用巨大,在改善水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方面同样大有可为,水生态系统的改善对流域范围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保障作用。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水利工程的重要内容,以水利工程建设带动水生态的改善可谓一举多得。
(3)树立起水利工程服务于社会的基础地位观,把水利工程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主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利的更高要求,以水利的适当超前发展来保障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生态型水利工程的方法
首先,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方法上要体现亲自然的特性。不但要掌握水在气候系统、水文循环中的运动转换规律,还要研究其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既要研究水体的物理特性,也要照顾到其系统循环特性。在开发利用河流时,将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置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考虑,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等。
生态水利在工程建设中没有固定的方法,应视不同的水文条件和不同的河道形态进行具体分析。河床长期适应水沙变化的结果造就了不同形式的河槽断面,不同的地质地形和水文条件形成不同的断面。对于不同的水文条件,其特征、形态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灵活的进行规划施工。
3.生态水利建设的基本模式
建设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河道治理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以系统的、发展的观点,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分期实施。治理要以突出防洪和环境优化为重点目标,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河流资源。采取清障、疏浚治理、合理调配等综合措施,全面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和标准,并且达到合理治导河流延伸方向,统一安排延伸布局,保持河态稳定,达到安全泄洪、改善水环境的目标,并使河道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为河流流域地区防洪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水利工程建设与 自然 生态和谐 发展 展望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状态的水利工程进行了反思,并逐步对己改造的河流进行回归自然状态的再改造。总之,修建生态河堤,增加河边湿地及河滩面积,恢复河岸边植物群落,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己成为国际上河流建设发展的趋势。
本文在着重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对己往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退化、恢复重建和河道生态治理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水利工程建设要重视河流形态的多样化,重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重视建设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2)水利工程建设属于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范畴,发展生态水利是今后水利建设的方向。生态水利的提出和蓬勃发展是人们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回归。(3)实践证明发展生态水利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水利建设的理念和方法,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也证明了生态水利的现实可行性。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 规律 的进一步认识,在水利建设中,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处处都能意识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但是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多成分、多因素、多变量的综合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按照规律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是本文的最终目的,只有建设者在思想认识到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才能将水利工程建设成生态型的、能造福子孙后代的水利工程。
参考 文献 :
[1]孙宗风.生态水利的理论与实践.水利水电技术,2003,(4).
[2]王飞等.国内外水利工程环境风险研究进展.环境 科学 与技术.
[3]孙宗凤,聂建平.生态水利的 哲学 思考及其研究框架.水利发展研究.
【关键词】水利工程 自然 生态 协调
一、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
1.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有着的必然联系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是以对控制、使用水流为目标而建设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满足日常生活中供水、航运、防洪、发电等需求。为了控制水流,必然会改变水生态系统,或者将水从生态系统中分离出来。当水体在改变的生态系统中或在某种人工环境中脱离了生物群落,自净能力就会降低,就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由于我国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用水的供需矛盾突出;同时水环境的污染也使得水资源有效利用量在减少;严重自然灾害,加剧了供水紧缺,这些都是造成了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这样,如何使水利工程建设既满足人们需求又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显得尤为重要。
2.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它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而且还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它对维持水循环、净化空气、抵御自然灾害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的支持。
建国以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迅猛增长,水土和植被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出现了大面积水土流失、草原严重退化、荒漠化进程加剧、水生生态失衡、生物多样化丧失、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等等。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加快,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强。因此,水资源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认识到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并不总是有利的,通常一项工程既有利也有弊。我们必须在实践中重视起来,从项目设计时就考虑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因地制宜的进行建设,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水利工程建设是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
目前,由于缺乏深刻的认识,在对水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城市用水和 工业 用水等各类用水需求挤占生态用水的格局。结果导致了水污染严重,库区富营养化,自然植被衰退、河床淤积、河流断流、水生生物多样性锐减、河道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大面积超采、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也遇到水污染问题,若得不到有效治理,调水就会成为调污。北京的两大水库之一的官厅水库,就因为水污染在1997年退出城市生活用水体系,造成北京缺水形势更为严峻。所以说,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由于缺乏生态环境的意识而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己严重的影响了社会 经济 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4.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我国的水利工程学,是以对水流的控制为目标建造水工建筑物,经过设计 计算 ,保证水工建筑物承载的强度、稳定及耐久性,以满足人们对于供水、防洪、水力发电、航运等需求,但同时也忽略了水体自身的需求,如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建设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城市水域往往忽略了水流的自然生态系统的需要,使河流失去了在自然环境中生机勃勃的生命。所幸的是,生态环境系统受到人类的活动的干扰和损害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受损河流的生态修复研究和实践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
二、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
1.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本理念
(1)树立起人与自然相协调的 科学 发展观,系统全面理解生态水利的理念和方法,正确把握和确立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水利模式,以相应理念的渗透为指导,主动与自然相适应,才能使二者相协调,造福人类。
(2)树立起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协调的资源观,水利工程不仅在防洪、供水等方面作用巨大,在改善水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方面同样大有可为,水生态系统的改善对流域范围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保障作用。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水利工程的重要内容,以水利工程建设带动水生态的改善可谓一举多得。
(3)树立起水利工程服务于社会的基础地位观,把水利工程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主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利的更高要求,以水利的适当超前发展来保障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生态型水利工程的方法
首先,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方法上要体现亲自然的特性。不但要掌握水在气候系统、水文循环中的运动转换规律,还要研究其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既要研究水体的物理特性,也要照顾到其系统循环特性。在开发利用河流时,将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置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考虑,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等。
生态水利在工程建设中没有固定的方法,应视不同的水文条件和不同的河道形态进行具体分析。河床长期适应水沙变化的结果造就了不同形式的河槽断面,不同的地质地形和水文条件形成不同的断面。对于不同的水文条件,其特征、形态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灵活的进行规划施工。
3.生态水利建设的基本模式
建设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河道治理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以系统的、发展的观点,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分期实施。治理要以突出防洪和环境优化为重点目标,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河流资源。采取清障、疏浚治理、合理调配等综合措施,全面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和标准,并且达到合理治导河流延伸方向,统一安排延伸布局,保持河态稳定,达到安全泄洪、改善水环境的目标,并使河道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为河流流域地区防洪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状态的水利工程进行了反思,并逐步对己改造的河流进行回归自然状态的再改造。总之,修建生态河堤,增加河边湿地及河滩面积,恢复河岸边植物群落,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己成为国际上河流建设发展的趋势。
本文在着重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对己往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退化、恢复重建和河道生态治理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水利工程建设要重视河流形态的多样化,重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重视建设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2)水利工程建设属于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范畴,发展生态水利是今后水利建设的方向。生态水利的提出和蓬勃发展是人们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回归。(3)实践证明发展生态水利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水利建设的理念和方法,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也证明了生态水利的现实可行性。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 规律 的进一步认识,在水利建设中,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处处都能意识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但是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多成分、多因素、多变量的综合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按照规律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是本文的最终目的,只有建设者在思想认识到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才能将水利工程建设成生态型的、能造福子孙后代的水利工程。
参考 文献 :
[1]孙宗风.生态水利的理论与实践.水利水电技术,2003,(4).
[2]王飞等.国内外水利工程环境风险研究进展.环境 科学 与技术.
[3]孙宗凤,聂建平.生态水利的 哲学 思考及其研究框架.水利发展研究.
上一篇:浅析我国农业节水灌溉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试述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