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教学特色分析
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培养目标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建于1952年,现有11个学科,分属理学、工学、农学3大门类,其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具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6个博士点、11个硕士点和3个本科专业。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介于农业、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3],其培养目标是具备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预防、监测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1]。
《水土保持工程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专业课,其主要课程内容包括与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关的各种坡面工程(梯田、滑坡治理)、沟道工程、小型蓄水工程、山洪及泥石流防治工程、护岸与治滩工程和山地灌溉工程等,因为其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其他专业和学科的知识也比较多,因此分析其课程特色能够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特点
《水土保持工程学》是应用工程原理,防治山区、丘陵区、风沙区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科学[2]。水和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水土保持对发展山区、丘陵区、风沙区的生产和建设,整治国土,治理江河,减少水、旱灾害,防止土地退化,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水土保持工程学的研究对象是山丘区及风沙区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水土流失的形式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损失。土壤侵蚀除雨滴溅蚀、片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等典型的土壤侵蚀形式外,还包括河岸侵蚀、山洪侵蚀、泥石流侵蚀以及滑坡侵蚀等形式。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同等重要,不能互相代替。另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围绕山地荒废与山洪及泥石流灾害问题,开展了荒溪治理工作。当地农民修建干砌谷坊、原木谷坊、铁线石笼拦沙坝等工程、固定沟床、拦蓄泥沙、调节洪峰流量以减小山洪及泥石流灾害。通过本课程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体系中工程措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的理论与技能,能够熟练地进行不同尺度的流域规划。
三、本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特色
因为本门课程的特殊性,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课程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课程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挂图、幻灯片、录像资料展播等,直观、形象地展示水土保持工程的形式、适用范围、治理成果等,使学生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对一些基本公式的应用等则采用传统板书授课,以便于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2. 课堂讲授与组织讨论相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学》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基于此,选择适当的时机,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先尝试着对尚未讲授的内容予以表述,用自己的语言讲授其对于本节课程中涉及工程内容的理解,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完善,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应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章节讲授与课程实习相结合。《水土保持学》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教学内容随着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不断丰富。部分章节除讲授书本内容外,可结合实际工程进行课程实习,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课程本身,最终达到学生在掌握课程理论的同时,直观了解工程的实际运行情况,为以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基础。
4. 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教师先后把教学大纲、实习大纲、教案、考试大纲、相关的教学录像等传输到学校网页上,逐步实现课堂教学向网络教学转变,实现资源共享,方便教师和学生查询和交流。
5. 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采取平时与期终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学生平时成绩根据课堂问答、课堂讨论、课堂考勤和作业等综合成绩评定。对课程期末考试,把属于基本理论、原理、概念等知识性的东西采用闭卷形式,而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东西则采用课程设计的形式进行开卷考试,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另外,实行考教分离,采用试题库系统出卷,促进本课程考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四、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特色
为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本课程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健全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确立具体的评教指标和方式,确立具体的评教日程,设立教师、学生教学信息员,建立评教信息汇总和反馈制度,对不足之处组织教师、学生加以研讨和限期改进并实行后续跟踪监控,等等。
2.健全的专业教学督导制
聘请资历深、名望高、业务精、学术水平高、为人正派的在岗或退休专家、教授、管理人员,组成专业教学督导小组,由系领导授权,代表系领导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评估与指导。
3.健全的评教标准
采取听课评教、学生评教、研讨式评教、公开评教结果等方法,对教学、实验人员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评价:1)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2)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3)课堂教学方法。
4.健全的毕业学生质量跟踪分析系统
通过所获得的资料,提出统计分析意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改进意见。
《水土保持工程》是水土保持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对课程本身特点的分析,希望能够为本门课程的教学服务,为水土保持学科人才的培养和相关专业人才掌握本门知识起到一定的交流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关君蔚.中国水土保持学科体系及其展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6):273-276.
[2] 吴发启,王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J].水土保持通报,2005,26(4):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