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水厂再生利用初探——浅谈广州自来水西村
摘 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原有的常规处理工艺已经不能达到居民饮用水水质量标准的要求。因此,新的生物技术、科学技术被不断的运用到制水工艺中来,生物预处理、膜处理等新工艺的出现,打破了旧水厂常规处理的单一模式,由此必然促使伴随近代工业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旧水厂进行改造以适应新时代制水产业的要求。如何妥善规划和改造水厂这个近代工业兴起时遗留并沿用至今的“工业遗产”,值得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水厂改造;再生利用
1.关于工业遗产
1.1工业遗产的定义
“工业遗产”的概念始于2003年7月,由TICCIH(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起草,最终由UNESCO正式批准。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作坊、工厂、矿场、提炼加工场、仓库、能源产生转化利用地、运输和所有它的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有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宗教场所、教育场所等[1]。
1.2我国工业遗产保护
1.2.1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启程
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进入城市高速发展时期。经济产业结构的演变,导致城市建设 “退二进三”现象的出现。近代工业时期兴建的大量工业建筑及地段面临拆毁废弃的命运。当一幢幢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业厂房消失的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他的重要。2006年4月17日至18日,中国古迹遗产保护协会(ICOMOS CHINA)、江苏省文物局和无锡市人民政府在江南古城无锡举办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于4月18日下午通过了《无锡建议》首部指导工业遗产保护的共时性文件,将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提上了议程[2]。
1.2.2广州工业遗产保护的意义
广州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国现今发展中亦举足轻重。杨宏烈教授在《广州工业遗产保护方略初探》中指出:“从十三行到今天的工业文明史是‘广州工业遗产研究’的重要时段。研究保护这一时期的工业遗存,可给后人留下一段段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史的轨迹,留下近现代城市工业化一道道即将消失的风景。”陈济棠主粤时期在广州市西村建设了广州第一个开发区——西村工业区。伪统治时期,西村工业区遭严重毁坏,建国后才陆续修复[3]。然而,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推进,昔日“西村工业区”已不再,历史的唯一鉴证只剩静静矗立在西村增埗河边的广州自来水西村水厂。历史遗留的血脉,是否更值得我们好好的保护与传承?
2.广州自来水西村水厂概况
1905年10月(清光绪31年)广州第一间公用自来水厂——増埗水厂于西村增埗河岸始建,由时任两广总督岑春煊和上海商人发动筹建官商合股经营。1908年6月(光绪34年)水厂建成部分投入供水,开始试运行。厂内建设隔沙澄水池10多个,供水能力为32400立方米/日,用水户6000,总工程费用149万两白银[4]。1929年由市政府接管并进行扩建,安装了第二套快滤式供水设备。1936年市政府投资,委托英商马尔康扩建水厂内第三套给水系统,工程造价280万港币,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工。1915至1949年间,西村水厂通过不断扩建改造,供水能力达9.6万立方米/日。
广州解放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1956年投资开辟了新水源,以珠江流溪河、小北江支流为水源,从3.5公里外取水,兴建了卫生河引水工程。1959年将増埗水厂更名为西村水厂。经过建国后50余年的建设,西村水厂目前供水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日。
3.西村水厂保护与改造的意义
吴良镛先生曾经谈到:“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5]广州西村水厂经过百年变迁遗留下来的仓库、维修间、内燃机房、泵房,作为广州供水工业的遗产,集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美学价值、独特性价值、稀缺价值于一身。但因供水工艺的发展,陈旧的供水设备及工艺已无法满足新规范的要求,改造的命运无法避免。那么,改造是否意味着全盘否定呢?生产的需要、民众的经济承受能力是水厂改造的参考前提。因此,探究生产与历史协调并存,对西村水厂的改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西村水厂的保护、改造及建筑再生利用
4.1西村水厂再生利用模式的探讨
近十几年来,由于对工业遗产的逐渐重视,我国探索出城市开放空间、旅游度假地、博览馆与会展中心、创意产业园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6]。最经典的是中山的岐江公园(原粤中造船厂)的城市开放空间模式,运用最多的是创意产业园模式,如北京的798艺术区(原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广州本土的TIT创意园(原广州纺织机械厂)、红专厂(原鹰金钱集团厂房)、太古仓(原太古洋行码头)[7]。西村水厂,作为正常运行且要确保广州市民用水安全的工业遗产改造,只能采取部分区域开放展览的形式。结合自身的特点,将博览馆与会展中心与创意产业园两种模式有机的结合,开发出一种合适西村水厂自身发展的改造模式。
4.2西村水厂的规划改造
西村水厂与以上提到的那些创意产业园再生利用的案例不同,他不是废弃厂区改造,而是一段活的历史的改造。如今的西村水厂仍在为广大广州市民服务,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广州市民提供优质的供水。经历数次的变迁,百年前水厂规划的原貌已不能再现。然而,旧时的部分建筑和树木仍然保留至今。
建筑遗留着时代的印记,树木承载着岁月的年轮。结合创意园模式的特色,选取历史和园林为主题,在规划改造的时保留及修复原有厂房的外立面,对部分建筑内部进行加固或改造。根据新工艺的需求,在原有预留空地上规划建设新的厂房及池体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同时注意立面造型上与旧建筑的融合。保留原有树木,通过园林绿化手法将新旧建筑相融合,并凸显旧建筑的的历史气息。规划后的西村水厂红砖建筑与树木交相辉映,像是走进了一幅历史的长廊。
4.3建筑再生利用
建筑是时代最真实的印记。红砖墙、极具风味的开窗,将旧时的工业建筑最真实的展现。结合博览馆与会展中心模式,将最具特色的建筑改造成广州自来水展示馆——目前华南地区唯一一家有关自来水的展示馆。展览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930年的原西村水厂内燃机房,占地面积480平方米,曾一度改为仓库。2005年11月对其进行加固、外部粉刷和内部装修,将它改造成再现自来水百年历史的展示馆。
1930年的历史背景,已使展
示馆本身具备了其作为工业遗产的展示价值。展示馆内展示的上世纪20年代自来水厂使用的供水阀门、单嘴消火栓、供水管道及管件等,1935年制造的正方形太平龙头沙井盖,1916年自来水公司由官商合办改为商办时的公司股票及红利单据;上世纪50年代居民的水费单,最早时期装自来水管时用来熔铸铅封的铅锅和铅炉,上世纪60年代水厂职工自制的投氯机和浊度仪,以及广州自来水百年发展史各阶段使用的输水管材等300多件广州自来水发展史上的珍贵实物和图片无疑为这笔工艺遗产的价值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5.结束语
西村水厂的历史、一幢幢保留沿用至今的建筑正是一幅幅鲜活的广州供水史的写照。他用自己独特的建筑和环境语言,改变了人们对于工厂区千篇一律的印象;他用自身的规划告诉我们,水厂也可以像公园一样幽静、美丽,像书本一样向人们诉说自己的历史。同时,他也在无声的提醒着我们去思考,在现代科技、工艺更新发展,水厂大兴改造的时代,应该用一种什么方式来保护这些无声的历史,让人类工业史上的遗产更好的的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吴凌云; ?关于加紧广州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广州政府网()
上一篇:城市道路排水设计研究
下一篇:二次供水系统水质污染监测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