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如何改善淡水养殖水体的水质

发布时间:2015-07-30 10:25

摘 要:要提高池塘的生产能力,必须根据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的规律,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促进池塘中能量的良性循环,尽可能的使池塘中的能量更多地向鱼产品转化,使池塘中的鱼类种群得到最大增长。

关键词:淡水水体;进水;排水;水质
优化淡水鱼池塘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池塘的生产潜力,这是池塘养鱼增产增效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优化就是要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池塘的生产能力。其内容包括:综合利用水体能力,物质的多重利用,生物结构的合理配置,经济成份优化组合。从而使太阳能利用率,物质能量转化率,废弃物循环率均达到最佳效益。如何利用现有的能源,是摆在养殖浅淡水养鱼学中重要问题,本人就排水管理方便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淡水水体的生态原理。一个池塘其实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其生物因子包括: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等,非生物因子包括:池水、底泥、光能、温度、营养盐、PH值及溶于水中的气体等,这些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统一体,这就是池塘的生态系统。它们在正常情况下其内部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保持相对稳定,即生态平衡。在人为干预的条件下(如施肥、投饵、注水等),这个平衡被打破,使池塘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因而,要提高池塘的生产能力,必须根据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的规律,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促进池塘中能量的良性循环,尽可能的使池塘中的能量更多地向鱼产品转化,使池塘中的鱼类种群得到最大增长。
  二、加大淡水水体进出水的管理。 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 从而获得高产量鱼的生产方式。目前中国的淡水鱼类养殖品种有30 余种,虽然种类不同,但是他们对水质的选择一致,所以要有的放矢的加大进水体统与排水系统的选择。
  (一) 进水渠道:浅淡水鱼完全依靠动力提水,进水渠道为明渠,敷设在池堤的顶部,渠道断面形状多采用“U”型或矩形。渠道底坡1:300~1:500,渠道断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养殖场日用水量、水泵的流量及渠道底坡来确定。进水明渠流经每个养殖池设一分水口,内设一闸门,可随意调节进入养殖池的水量。淡水鱼养殖初期仍使用60目锥形网,逐日向池内添水,每日加深3-5厘米,在0-30天加水至1.5米。以后,视水质情况、每日或数日换水一次。 养殖中期是高温期,为了避免底层水温过高,应尽量增加水深,并根据水质状况每2-3天换水20-30%。改用20目锥形网换水。 养殖后期水温适宜,池底污染加重,为增加底层氧含量,池水可适当减浅,并根据水质状况增大换水量。要掌握好适时注水时间:坚持看季节,水温,天气变化和鱼的活动情况加注新水,一般5-10月每10天注水一次,高温季节3-5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15-20公分,根据水色透明度灵活掌握,也可边注边排,平均注水可与预防浮头结合安排。  如养殖中后期周围池塘发病严重,应利用蓄水池进行药物处理后再行换水。
  (二)排水系统:底质处理 和池水增氧是决定淡水池塘鱼的生存问题,浅淡水池池的排水系统由底部排水体、底部排水管道和排水总渠组成。排水体设置在池底中央,排水口与池底埋设的排水管道连接,通到排水总渠,这种排水方式称为中央排水系统,可有效提高换水时的排污效果。排水总渠的规格、流量应设计得稍大一点,以便能让池塘的排水能同时进行。从构建的使用中,底质污染是水质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保证和正确处理好底质,是改良水环境的有效办法。因此必须每月排水一次来保证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肥指池中浮游动植物较多,品种齐全;活指水色早晚有变化,具鞭毛藻类占优势;嫩指水质肥而不老,即优质优势藻类处于增长期;爽指水质清爽,浮游生物与悬浮有机物以外的悬浮物不多,透明度在25-40公分。其次是塘中溶氧在各水层中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下层水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溶氧量始终处于较低状态,而鱼虾觅食、栖息多在池塘下层,水体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鱼虾的生长,增加淡水鱼养殖容量和成活率的关键是提高下层水体的含氧量,在生产中,常用大换水的方法解决,为使进出池塘的水量保持
  三、预防淡水鱼疾病,严格控制水质。常见的是鱼类浮头病必有原因,也必然产生某些现象,鱼类发现有浮头的预兆,可采取以下方法预防:
  (1)在夏季如果气象预报傍晚有雷阵雨,则可在晴天中午开增痒机,及时打开下层的排水闸门。。
  (2)如果发现水质过浓应及时倒注新水,以增大透明度,改善水质,增加溶氧。
  3.浮头的解救措施:
  (1)打开增氧机并且加注新水。
  (2)用黄泥和大盐合起来洒在鱼浮头较集中的地方。
淡水鱼放养前的准备工作休整池塘,清除池底杂草杂质、
平整池塘。清塘消毒土法清塘:即冬季排干水,通过冻结、干燥和爆晒来清除敌害,改良底质。池塘消毒后,待药物毒性消失,即可住新水,在鱼种放养前7_10天,既投基肥,培育水质。      根据放养密度适当排水防止鱼类的出血病。淡水鱼感染出血病后病鱼体色发黑,略带血丝,离群独游,摄食停止。鱼体表充血发炎,尤其是两侧腹鳍下、尾柄处、头部、口腔下颚、眼眶、鳃盖,有的还可以看到眼突、鳃丝贫血、腹腔积水、肠道充血、肛门红肿等症状,肝脏呈棕红色、脾脏肿大呈黑紫色、肾脏疏松破碎。此病发生后要掌握池塘注排水,保持适当水量,防止此病的蔓延。根据情况,10-15天注水一次,以补充蒸发消耗,使鱼类有充裕舒适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各地使用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因地制宜。   
  总之,要合理地对水质进行测定,这样才能有效的采取相应的排水系统使养殖水体有良好的水域生殖环境,严禁使用国家禁用的药物和化学药品,只有这样才能养殖出有益于人类的淡水鱼产品。

上一篇:防洪减灾的措施与对策

下一篇: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