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创优,路在脚下
摘 要:一、突出作品的“地域性”和“原创性”; 二、掌握准确资料,定义人物和素材背景; 三、精心选题,推陈出新; 四、学做有心人储备节目素材;学做制作人懂得精雕细琢。
关键词:地域性; 原创性; 选题; 素材
作为一名多年活跃在话筒前的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每年参加节目创优已经成为我的工作习惯。我认为,创优给编辑主持人以及制作人员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和提高的机会,也提供了一个与专家和同行交流的最佳平台。下面我就自己近年来参与广播文艺节目创优的几点体会和大家进行交流,期待可以为年轻的同行提供借鉴,更希望藉此得到专家和前辈的指点。
1 突出作品的“地域性”和“原创性”
我这里所说的“地域性”,是指带有地方特色;而“原创性”,则指的是在所制作的文艺节目中,包含有专门为某一个内容或情节而量身订做的素材。
首先来说说“地域性”。作为一名地市级台的节目主持人,我一直都把自己的节目定位在反映本土和乡情的位置上,因为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几乎与整个欧洲地理面积相当,30几个省份就好比是欧洲的几十个国家一般,每个省份甚至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乡情、乡音。若能把这些属于本土的东西展示和交流出来,就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工程,所以,我们大家都不妨好好思考一下,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可能做出华彩篇章的。
就以我自己近年的创优节目为例,从2009年起,我每年都推出一期以家乡的别称“江城”为主题的节目,从2009年《江城制造“春光”好》、2010年《诗情诗意动江城》、2011年《江城记忆—松花江桥看今昔》、2012年《凇情雪韵映江城》等,每一期节目的创作都没有离开家乡的视角,没有离开家乡的人和事。这些节目有的反映了代表家乡吉林市城市文化名片——多次走上央视春晚舞台的吉林市歌舞团以及拍摄出多部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吉林市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有的反映了在诗歌文化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吉林市却涌现着的活跃的诗歌文化现象;有的反映的是吉林市的桥文化,因为流经吉林市的母亲河——松花江上有一半以上的桥梁建在吉林市;有的反映的是吉林市的特色文化——冰雪文化。这四期节目自成一体,却又相互关联,我把它们称作我的创优“江城系列”。这四期节目在本省都取得了一等奖的参评成绩,有的还被推荐到中广协会参评,有的成为吉林市对外交流的推荐节目。
说完“地域性”,再来说说“原创性”。我自己曾经多次担任过市里的文艺节目评委,也和许多上一级的评委老师进行过交流,从我看到的现象和听各位评委老师介绍的情况,我觉得目前在参评的广播文艺节目中,文艺素材缺少量身定制的东西,这就是缺少“原创性”。
在这里,我不是要反对用现成的文艺素材去制作节目,但是要考虑一定的比例,尤其当我们在为某一特定的内容做节目时,一定要寻找特定的资料,如果找不到特定的资料,节目质量就难以得到大的提升,所以这时候素材的“原创性”就显得特别重要。还以我的作品为例,《凇情雪韵映江城》是反映吉林市冰雪文化现象的一期节目,为了突出节目的原创性,该期节目的开篇之作,配乐诗朗诵《下雪了》是请我台的诗歌创作员为本期节目特别创作的,里面配用的原创歌曲《放歌雾凇岛》,是请吉林市北华大学音乐系教授汪健先生为节目重新配器编曲,由我台金话筒合唱团演唱的大合唱。所以,这样的节目永远不会和别人“撞车”,不会出现雷同的现象。
当然,这里提到的“原创性”涉及一定的成本和局限,不是每一期节目,每一个台都可以做到的。尤其地市级台由于在人才配备和投资成本上受到制约,“原创性”能力往往表现得比较弱。因而,“原创性”也成为我们在节目内容创新上的一个拐点。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原创性”将为我们在策划和制作文艺节目方面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2 掌握准确资料,定义人物和素材背景
在广播文艺的各种表现类别中,音乐节目是比较受听众欢迎和喜爱的,主持人也往往觉得音乐节目比较好把握,有很多现成的素材,制作时相对简单,所以往往把音乐节目当做了创优的撒网节目。节目里,资料不够准确,缺乏可信度,信口开河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体现在编辑或节目主持人在对某些音乐事件、音乐现象、音乐人、音乐作品等作评价时,缺乏客观依据,仅凭自己的主观去判断的现象。
如我去年遇到的一个参评节目,题为《新锐达人王卓实——“石头”的艺术人生》里,有称石头是“新锐音乐人”、“声音魔术家”的提法,这就有些夸张了。“石头”本名王卓实,原本是在北京打工的吉林市人,成名前是一名普通的停车场保安,从在央视“星光大道”节目出名到成为娱乐媒体报道的对象,不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怎么也谈不上“艺术人生”的提法,更无需用“音乐人”去定义石头了。
再比如,有些主持人因缺乏对歌曲时代背景或含意的理解,在用相关歌曲烘托节目内容时,出现了曲解歌曲的现象。还以我在参评节目时遇到的一个题为《百姓嗑,大实话》的节目为例,节目讲述到一位社区主任一心为民的事迹时,播放了《为了谁》这首歌。其实这首《为了谁》是歌唱人民解放军抗洪抢险的一首代表作,有特定的环境和背景,编辑却把它用在了社区主任身上,不免有些出位。其实歌颂基层干部一心为民的歌曲有很多,但编辑却仅凭歌曲的名字随手就把《为了谁》添加了进去,这只能说是对歌曲所表达的原意和背景不熟悉、不知道所造成的。
以我自己的音乐节目《情动俄罗斯》为例,这是编创于2010年的一档音乐节目,那年恰逢中俄建交60周年,虽然此前我约略知道俄罗斯音乐对近现代中国音乐的影响是深远的,制作一期这样的节目不仅听众喜欢,也是对一个时代的纪念。但我没有仅凭自己的印象去简单化处理节目,没有只是把音乐和背景介绍简单串联,而是选择了“复杂化”的处理方式。我专门向几位在大学从事过俄罗斯音乐研究的教授进行多次讨教,请他们给我分析和注解俄罗斯音乐的特点和时代印记。例如,经过向老师讨教,我知道了冼星海在苏联的5年中修改完成了他的重要作品《黄河大合唱》,还创作了《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等一批国际主义题材的音乐作品。可以说苏联革命音乐的传入对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具有一定的历史性贡献。
再比如,从老师那里,我了解了新中国音乐院校和演出团体中的一批精英,如作
曲家吴祖强,指挥家李德伦、严良堃、郑小瑛,歌唱家郭淑珍,小提琴家盛中国,钢琴家刘诗昆、殷承宗等都是五、六十年代留苏的音乐学生。后来他们学成回国,成为了新中国音乐事业的栋梁、、、及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依然有众多的中国音乐人前往俄罗斯求学。可以说这些资料对于我在后来制作节目时可谓受益匪浅,它们帮助我树立了节目中的观点和看法,让我在讲述的过程中言之有物,在音乐和歌曲的选择时张弛有度,轻重有别。整个节目完成和播出时,心中充满自信和自豪感,这期节目参评时也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所以,一个优秀的文艺节目主持人应该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艺修养,这样才能把各种素材中的隐喻含义,目标信息提炼出来。让素材更好地为节目服务。
3 精心选题,推陈出新
我经常听到年轻的主持人说这样的话:“年年参评,都不知道选什么题材好了,没有东西可做,脑子被掏空了”之类的话。其实这些话也挺实在的,我也经常看到年轻的主持人因为没有好的选题就应付了事地把随便录制的小说、长书节目拿上去评比,结果因为节目缺少策划和创意,成绩不理想。而这样的过程循环后,有些人就失去了创优的兴趣,认为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灵气,不再创优了。其实这是失去了业务研讨和提高的大好机会。
比如我和一个同事曾共同制作了电影《建党伟业》的录音剪辑,如果按照常规的做法,可以很快就完成播出,但我们想突破和创新,于是剪辑之前我们反复商量了如何突破常规的表现手法,让它成为“听觉”表现的上乘之作。最终我们采用了先倒叙后插叙的手法,把其中的很多情节重新按照广播的习惯加以添加和改变,再配以精准、合理的旁白,最终整个剪辑听起来非常吸引人。
所以说,做大家都做的选题不是不可以做,关键是看你要如何出新,如何选择角度,如何能做得与众不同。就像老歌新人唱,美声用通俗唱,民歌用美声唱那样,听众的注意力一下子就会被吸引的,评委们更不会忽略这些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他们的关注和评价从来都是最敏感和前瞻的。
4 学做有心人储备节目素材;学做制作人懂得精雕细琢
很多年轻主持人在创优时注重题材的选择,却忽略了节目的包装和制作。俗话说,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价格。这话用在文艺节目创优上也不无道理。文艺节目需要使用和驾驭的元素非常丰富,歌曲、音乐、现场录音、采访、人物对话等等,包括版头的制作在内,短则十几分钟,多则个把小时,如果录音制作的水平跟不上,音响素材的质量不达标,创优节目的成绩会直接受到影响。有些同行跟我交流说,有时很想把节目做得更精良,却无奈于缺乏原始素材或者素材质量不够好。我说,我就是个有心人,我习惯收纳各种节目素材,比如在剧场或者电视台播出过的晚会后,如果我觉得里面有自己将来可能需要的节目素材,我会想方设法搞到第一手资料,然后分门别类地保存到电脑中,随时备查;再比如说,遇到某些人和事,我习惯先用采访机把无法用脑子和笔来记录的东西录下来,等有时间的时候再加以整理备用。这样一来,素材库自然就积累起来了。
此外,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也应该懂得一些节目制作包装的技法,这样在与音响师沟通和交流的时候,才能更清楚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不完至于全听命于调音台的硬指标,这样制作出来的节目会更加个性化,更好听,不流于俗套。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文艺节目创优的几点浅显体会,恳请各位老师和同行与我交流指点,让我在文艺节目创优的道路上可以继续踏实前行。
上一篇:论地方电视媒体与对农传播的形式
下一篇:电视经济新闻中语言的“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