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电影《假如我是真的》的戏剧性叙事
摘 要:电影《假如我是真的》作为台湾导演王童的早期力作,一直被誉为华语电影的银幕佳作,本片通过特殊历史时期的一桩普通事件,揭示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民族劣根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电影本身除了精巧的台词设计和电影语言运用之外,在叙事结构方面尤其是的叙事的戏剧性方面也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体现了剧作者出色的喜剧才能.作家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安排,戏剧手段和人物语言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不仅反映了现实社会存在的特权特行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尖锐地揭示了以权谋私,相互利用的职权的腐败之风的危害。
关键词:《假如我是真的》; 细节线索; 叙事线索; 腐败; 喜剧
电影《假如我是真的》作为台湾导演王童的早期力作,一直被誉为华语电影的银幕佳作,这也表明台湾导演的视角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很受局限,只会关注小岛上的事情。本片通过特殊历史时期的一桩普通事件,揭示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民族劣根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影片改编自沙叶新先生的同名剧本,可算得上是中国版的《钦察大臣》,虽然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但从今天的视角看来,仍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电影本身除了精巧的台词设计和电影语言运用之外,在叙事结构方面尤其是的叙事的戏剧性方面也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条贯穿始终的细节线索——茅台酒
影片中的茅台酒是一直贯穿始终的,李小璋因为一瓶的真的茅台酒而请到了十天假期,进城之后,他因为没钱买真茅台,于是便干脆买了个茅台酒瓶,然后向其中灌入廉价的烧酒——这瓶披着茅台外衣的烧酒便开始了自己精彩的辗转之旅:先是送给女友明华的父亲被退回,然后又被送给了赵团长;赵团长去孙局长家吃饭时又送给了孙局长;孙局长为了能升职,又把这瓶酒送给了钱处长,希望钱处长能在吴书记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最后,钱处长又把它送给了即将要离开的李小璋(这个时候应该叫李长城)。
影片结尾的时候,这瓶假茅台酒从李小璋的包里掉到地上碎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所用的一种暗示:虚假之物终究会被毁弃,真东西无论被怎么应用,自会有它的价值——毕竟李小璋是靠着那瓶真茅台才请到假的。酒瓶的碎裂还象征着李小璋的西洋镜的破碎。还有一个地方,就是李小璋从钱处长手里接过那瓶茅台酒的时候,他有没有想到那其实就是他自己的“作品”呢?这一点很是耐人寻味。
我们可以列出这瓶茅台的去向轴:明华父亲——赵团长——孙局长——钱处长——李小璋,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李小璋手里,真的有些讽刺的意味在里面。
其实在茅台酒这个象征符号下,蕴藏着电影的真正线索,那就是李小璋想从农场调回上海,这是他一直拼命竭尽全力所想要达到的终极目的,剧情推进一步,他也就离这个目标近一步,但最终随着西洋镜被戳穿,这个目的终究没有到达。
其实李小璋对自己的“冒充行动”是没有计划的,他一直都是见机行事,随机应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利用整合各种有用的信息,所以李小璋的确是个聪明人,只是没有把这种聪明用到正经处。
两层叙事线索的同时推进——李小璋和李长城
李小璋冒充的身份是高干子弟,他为这个身份编造了一个新名字,李长城,从此他就有了两个身份,普通工人的儿子李小璋,高干子弟李长城,在电影中这两种身份是不断交替平行推进的,推进到最后是这场闹剧的悲剧性收场。
其实李小璋的女友周明华一直是最清醒的,她始终对李小璋的做法心存疑虑,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勇气把这一切阻止下来,最终落得投河自尽的命运,又可怜又可惜。
周明华也是李小璋有了李长城这个身份后,对他真实身份的最有力的见证者,李小璋总是想办法跟明华偷偷见面,回报自己的辉煌战绩,并保证自己的回调一定没问题,在给他点时间他就能搞定,明华毕竟是质朴的,她不要什么高干子弟,她只爱李小璋。
这部电影是有些“戏中戏”的意味的,在影片中,并不仅仅只是有李长城在表演做秀,其余的人不照样也在做秀吗?影片开始时赵团长对李小璋说,给他预备了最好的位子,在第一排;可等文化局孙局长带着女儿来之后,她又立刻改口说,给他们预备了最好的座位,在第二排——而对待普通的观众,这位赵团长则是恶言相加,活脱脱一副势利小人的嘴脸,可这是由于她个人的原因造成的吗?
赵团长在电影里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她向李小璋介绍认识各色各样的官员,还有意撺掇剧团最漂亮的女演员乔弘跟李小璋建立恋爱关系——可能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乔弘即使在知道李小璋的真实身份后,还是没有嫌弃他,并到狱中探望李小璋。
李小璋变成李长城之后,游刃有余的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步步为赢的施展自己的计划,他不断切换着这两种身份,大有心理学意义上人格分裂的味道,但他就是能很巧妙的把握住这个度,他实际上是很清醒的,他明白自己的目的就是要调回来,其他的目的没有;而且即使有乔弘的秋波暗送,他还是依旧爱着周明华,从这个意义上看,李小璋实际上是很重感情的人。
三个见风使舵的坚信者——赵团长,吴副市长和钱处长
影片中有三个人是对李小璋那个所谓高干子弟身份深信不疑的:赵团长,吴副市长和钱处长,而正是这三个人给了李小璋很大的便利,为他解决了不少难题。
赵团长是个头脑比较简单的人——实际上李小璋的高干身份是在她自己自问自答的过程中创造出的,于是李小璋便有了一个身份:总参谋长李达的儿子。也正是她,对李小璋极尽谄媚之能事,积极的为李小璋营造广泛的人脉网络,并希望从中得到利益。吴副市长是个粗犷鲁莽的人,好色,脾气也大,正是他向李小璋毫无保留的讲述了自己跟老战友李达的革命史,从而让李小璋在面对吴书记的质问时显得那么从容。后来李小璋甚至利用他来为自己了解私仇,打击情敌,还利用他和吴书记的不合来为自己回调的事情扫除障碍。钱处长是这三个坚信者中权力最大的一个,她的丈夫是市委书记,独当一方。钱处长对李小璋的身份是深信不疑的,她出处为李小璋开绿灯,还把他接到自己家里来住。
而吴书记无疑是片中最坚定的质疑派,他始终对李小璋的真实身份持怀疑态度,还故意设陷阱盘问他。但也是这个唯一的质疑派,它的权力指数是最高的,所以能够制衡那三个坚信派,从而让李小璋的计划没有进行的那么顺利。
总之,这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社会讽刺剧,导演巧妙地通过李小璋的行骗和被戳穿的过程,对干部中存在的特权现象予以无情的剖析和辛辣的嘲笑,体现了剧作者出色的喜剧才能.作家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安排,戏剧手段和人物语言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比如,一开始李小璋虽然有意行骗,却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计划,甚至也没有立即想到要通过诈骗来达到从农场调回城里的目的,他起初只是为了骗得两张戏票。但一旦开始行动,他的骗局却会连连成功,而且看来简直是轻而易举,更多的不是精心谋划,只要顺水推舟就行了,关键是他已经掌握了特权阶层的弱点和他们的交往原则,交往语言,这不仅反映了现实社会存在的特权特行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尖锐地揭示了以权谋私,相互利用的职权的腐败之风的危害。从这个角度讲,本片所透视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上一篇:浅谈媒体人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