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博客的知识交流研究

发布时间:2015-09-28 08:46

摘 要:摘要:本文以博客的知识交流作为研究对象。知识交流是促进知识创新、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的一个基本要素,是知识储存量增长和知识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博客的知识交流过程,包括知识转移、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三个部分。

关键词:关键词:博客,知识交流,知识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博客与知识交流概述
    1.1博客
    “博客”是“Blog”的中文译音。Blog始于美国,全称是Web log。《网络翻译家》给博客的定义是:“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1]写Blog的人称作Blogger,是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或者其他作品的人,中文称为博主。
    博客的出现代表着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与生活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博客成为一种被公众普遍接受和使用的网络交流方式,并以迅猛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博客根据其所记载的内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许多博客的内容或者是作者的所思所想,或者是个人的学术见解,或者是一个团体基于特定主题的集体创作等等。博客可以链接、发布、评论、访问和订阅等,通过博客,我们可以很快的寻找和发现网络领域专家学者所关注的内容或者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通过相互学习借鉴,达到学习的目的。
    1.2知识交流
    知识交流是指借助于某种符号系统,围绕知识进行的一切知识加工与知识交往的活动。[2]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交流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网络信息基础环境逐步取代印刷型为主的传统信息基础环境占据主导地位。收录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数据库和各种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数字图书馆为知识的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Email、BBS、MSN、QQ等网络交互媒体的广泛运用创建了新型的知识交流模式。交流环境的变革,一方面为知识交流的发展创造了机遇。首先,它引起了交流方式的转变,这种交流是网络上的虚拟交流,区别于传统的纸质有形交流方式,为人们在交流、传递和获取知识时提供了更多更广的选择空间;其次,它扩大了交流的时间、地域和交流人群的范围,由传统型的有限传播转向信息资源的无限共享。另一方面,交流环境的变革也是对知识交流的考验与挑战,在这种新型的交流方式下,要适应其与传统知识交流的不同并努力开拓创新。
    2.基于博客的知识交流
    博客就是一个个人知识交流的平台系统。知识的价值在于它的获取和利用,这一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知识的交流。可以说,知识交流是知识管理中获取知识价值最大的部分。
    知识管理的价值在于知识的共享、利用和创造。博客的网络化管理,可以使每个人的知识成为社会的公共资源,得到共享。同时博客的自由回帖发言,可以增进博主与博客用户之间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这样的交互式交流,可以使个人的知识得到积累和拓展。知识交流是促进创新、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的一个基本要素,是知识储存量增长和知识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知识交流主要是由知识转移、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三个部分组成。
    2.1基于博客的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指的是组织内或组织间跨越边界的知识共享,即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组织或个体之间的转移或传播。知识转移是转移主体为了缩小知识差距、进行知识创新,借助于某种传播信道进行的知识发送、接收和反馈过程。知识发送方和知识接收方之间知识势能的差距是产生知识转移的动力。[3]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博客成为用户发布、传播、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知识传播的过程,必然存在知识的定向流动。博客中的知识交流是一种自发性的直接交流行为,其具有网络信息交流方式所特有的交互性。
    博客有其自身特点,基于博客的知识转移是从知识发送者主动获取所需知识开始的。一篇博客的知识转移需要经过至少四次知识转移的过程:首先,知识的发送者需要某种信息,就会检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进而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并且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需求对筛选后的知识进行吸收、消化。这就是一次知识转移的过程,知识发送者在这一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知识需求,提高了自身的知识储备。其次,知识发送者作为博主,会将其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发送到博客上,供他人分享和学习,这又是一次知识转移的过程,即将知识从知识发送者转移到博客这一网络平台上。再次,博客用户在浏览和检索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习了博主发布的文章,从中获得了所需要的知识。并且将这一知识和自身的知识储备相结合,提出了不同于博主理解的新的知识点。这也是一次知识转移的过程,在这次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博客用户是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进行知识转移的。最后,知识接收者在进行知识的自身融合后,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观点通过对博文进行评论、分享等方式发布到网络上,和博主进行知识探讨或者研究。这是一篇博客中的知识转移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次知识转移的过程中,知识发布者和知识接收者都收获了知识,知识面和知识储备都得到了扩展,知识接收者对博客的评论和研究,也会使知识发布者的知识层面得到提升,收获自己没有思考到或者忽略掉的部分知识。如果知识接收者发布了一篇新的博客,基于这篇博客的知识转移,则是一个新的过程。
    可以说,基于博客的知识转移中的知识发布者和知识接收者之间存在着角色互换。与社会学中的六度理论不同,六度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人之间只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建立联系。而在博客网络中,通过搜索寻找,任意两个博客之间可以直接建立知识连接,或者加以关注。这样一种传受一体的交流方式,不仅有效的促进了知识转移主体间的交流,还大大提高了知识转移的效率[4]。
    2.2基于博客的知识共享
    博客是一个知识交流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知识共享是知识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博客体现出一种利他的共享精神。为他人提供帮助,在与博客用户的知识交流中,达到一种知识、思想共享的境界。博客不仅是记录个人的思想认知,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给别人自己认为精彩、值得让他们学习、谈论和分享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内容,不仅包括显性知识,而且包括一些隐性知识,甚至是个人的创新等等。从博客的这一特性上来看,充分体现了网络时代的共享精神。
    博客中的知识共享,从发布博客开始。博客中发 布的内容,是针对整个博客用户群的。博客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索引找到自己有需要和感兴趣的博客内容进行阅读和评论。这是对整个博客用户群的共享,构建了个性化和主体性的交流空间。在博客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发布者的知识被知识接收者学习到,同样,知识发布者也能知道和链接到知识接收者的博客,通过链接和评论,双方可以形成知识共享,从而加强知识交流。通过这种博客知识的共享,可以将很多有共同需求,共同知识的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群落。这些有共同知识和需求的人相互间的知识交流,可以更好的促进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的扩展。
    3.基于博客的知识交流的创新
    博客具有评论功能。评论为知识发布者与知识接收者提供了沟通的桥梁,提供了交流渠道,彰显了博客的交流价值。与传统的书面交流相比,博客评论的这种网络交流方式更加直接、及时。而博客的评论者既可以是注册用户,也可以用匿名状态进行评价。用注册名称进行评论的博客用户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促进知识群的形成。而匿名评论的用户,可以更加开放和直接的评论。这种匿名的博客评论,可以促使更多的用户进行交流,提升博客用户的知识创造热情,交流的内容也更加的开放和透明。但是,这种匿名评论容易滋生垃圾信息与人身攻击。
    知识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高效利用。这要求我们在进行个人知识积累和知识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对知识的总结与反思。通过知识反思来把握知识内部更深层次的内涵,发现知识之间的新联系。同时,这种反思也可以改进自身的思维方式,以便更好的实现知识的高效利用。但是由于受到我们自身思维定势的影响,我们很难从内部发现自己思考的漏洞,很难更改固有的方式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分析和运用知识,无法达到预期的有效反思和知识利用。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知识的高效利用,在利用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外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知识使用效果不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对个人积累的知识进行时刻的反思,通过反思来把握知识内部的原有联系,捕捉发现知识内部的新联系,同时洞察、改进自身的思维方式,以期达到高效使用知识的目的。但是,由于我们受到自身思维定势的影响,有时无法从多角度、多层面来理解和应用知识,以致无法达到对知识的有效反思和评价。博客的出现,摆脱了这一现实的局限性。博客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交流平台,在为我们提供海量知识的同时,更为知识的交流、共享和评价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在博客中的分享与评价,能够让博客用户很及时和方便的收获到大量的有创造性的建议。在博客的知识交流中,知识交流者之间有着相似的知识层面,相似的兴趣方向,因而能够轻易的碰撞出知识的创新火花,能够从新角度和新层面来对自身的知识进行反思。这样不仅扩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激发出具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杜军.Blog与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01(4):45.
[2]翟杰全.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内的知识交流研究[J].科研管理,2002(2):6.
[3]谭大鹏,雷国庆.知识转移一般过程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1(3):11-56.
[4]胡昌平,佘晶晶,邵其赶.学术博客中的创新知识转移[J].情报杂志.2001(5):3.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基于博客的大学知识管理模型研究” 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203184)


 

上一篇:浅谈移动网络共建共享基站传输与动力监控改造

下一篇:对现阶段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改造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