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驻站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的优势
摘 要:笔者曾是河南电视台派驻鹤壁市的驻站记者,通过多年的驻站工作,认为这次“走转改”活动中,驻站记者应该发挥自己的驻站优势,让自己真正成为“走转改”活动的排头兵。
关键词:驻站记者; “走转改”活动
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简称“走转改”。 这项活动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要求全国新闻单位要建立基层联系点,组织编辑记者广泛开展蹲点调研活动,认真调查研究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对于长期扎根在基层的驻站记者、特别是驻市县的记者来说,这次所提出的要求,恰恰就是驻站记者的基本任务之一。笔者曾是河南电视台派驻鹤壁市的驻站记者,通过多年的驻站工作,认为这次“走转改”活动中,驻站记者应该发挥自己的驻站优势,让自己真正成为“走转改”活动的排头兵。
笔者2004年开始驻站工作,在这之前曾先后在新华社、河南电视台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总结以往的新闻采访工作,大多是从跑会议、看文件、听传达中获取各种信息。一位媒体编辑在参加“中央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后发出感慨:“温室里的玫瑰再鲜艳也不值得骄傲。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脚踩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的确。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记得刚到记者站工作,无论是进社区,还是下厂矿,总感觉眼前是那么丰富多彩,那么多鲜活的事件就摆在眼前,特别是通过与全市各县区、各局委宣传部门的深入交往,建立起了自己的新闻通讯员网络联动机制,做到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发稿量也从驻站之前的每月十几条,上升至每月几十条,并将鹤壁市电视新闻发稿量由全省的倒数第二位,拉至全省发稿量的六强之一。不仅打破了鹤壁市自建市以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发稿零的纪录,还使鹤壁新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头条,仅央视《新闻联播》发稿超过六十条,在河南卫视发稿多达三千条,并荣获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河南省科技新闻一等奖等六十余项奖励,创下当时鹤壁市电视新闻类稿件的最高奖项,被河南电视台连续三年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被该市授予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被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等众多荣誉称号。
思考驻站工作的成功之处,竟与“走转改”活动有众多的相似之处,其核心就是蹲点调研的结果,认真调查研究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的结果。记得笔者接任记者站工作的第一天,省台《新闻联播》的一位资深责编说:“驻站工作可不简单,提醒你,以后本埠记者能写的你就不要写了,跟省里有关的新闻你也不要拍了。”然而四年的驻站工作结束后,同样是这位责编这样评价鹤壁的驻站工作说:“没想到记者站提供的稿件,政治高度竟然比时政记者写的稿件还要高,现在省里每当有重大事件和活动已经离不开记者站的配合。”从不让写,到离不开,这其中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走转改”的结果,“镜头一转天地宽”,这恰恰就是驻站记者的优势所在。
1 将镜头转向基层
过去,笔者经常报道各式各样的会议,驻站之后,驻地的市级领导召开的日常会议肯定不能在省台的新闻中播发,一个是级别问题,一个新闻的影响力不够。但是,如果驻地的政府又想将会议内容在省台播发怎么办?这样,驻站记者必须要根据会议的内容,吃透“两头”,即中央及省委有关精神和地方实情来撰写稿件,并且要从基层寻找典型、鲜活的案例来对会议的内容进行诠释。例如:2004年10月27日,鹤壁市召开“双创双建”工作动员会,当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如何将这项工作通过新闻报道出去,笔者并没有去采访当地的市领导,而是通过一组美轮美奂的画面和来自基层社区的声音,来表现该市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景区工作中,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跑机关”到“进社区”的转变,该新闻不仅在河南卫视《河南新闻联播》头题播出,由于符合中央精神,11月1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全文播出,这条新闻也是该市自新中国成立建立鹤壁市以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的第一条新闻。新闻播出后,市民们奔走相告,其轰动效应不言而喻。
2 将镜头转向现场
驻站之后,笔者发挥记者站的优势,先后与经常打交道的各委局和厂矿企业建立了新闻联络人制度,并经常深入到社区、街道、学校、工厂、村庄,进行蹲点调研。而作为一名省台的记者,不可能像驻站记者那样同时拥有这么多新闻资源,一般情况下只能相对固定地跑一个行业。通过这一制度的完善,鹤壁市无论发生哪一种突发事件,驻站记者都可以轻车熟路地迅速抵达现场,或根据重要性安排联络员抢抓现场。
例如:2005年6月9日晚上,笔者得到气象局新闻联络人的消息,称未天三天豫北将出现大范围降雨天气,而这时正是麦收的关键时节,农机局此时又发来消息,称全市将紧急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机关干部帮助农民连夜抢收小麦,得到这一消息后,笔者迅速抵达抢收现场,冒雨拍摄了《雨夜抢收忙 预案暖民心》,这条新闻是至今我国三夏新闻报道中唯一的一条在凌晨冒着大雨抢收小麦的新闻。这条新闻的播出体现了我国政府人性化的管理,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
3 将镜头移向“问题”
问题即矛盾,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要解决的问题。在省台工作时,老记者常对新手们说:“要想拍好新闻,必须要有情节、有故事、有矛盾、有冲突”。然而,每当面对矛盾和问题时,要么采访对象不予配合、要么吃力不讨好,有时遇到说情的即使做好的片子也会被各种理由“枪毙”。然而对于驻站记者来说,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就他们所服务的媒体而言,他们是其派出的“大使”,孙子兵法曾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他们所活动的区域而言,他们是当地的“客人”,其行为有可能游离于当地的监督约束机构与机制之外。就是这种特殊的身份,更方便了驻站记者去涉及一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驻站记者必须拥有一种先言他人所未言、敢言他人所未言
的底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驻地的尊重。例如:鹤壁市是一座因煤而建的城市,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开采,一些国家大型煤矿已经被挖空,大量矿工下岗失业。面对这一事实,多年来当地媒体不敢涉足此类新闻,上级媒体又不了解情况,即使偶有省台记者下来采访,提及此事也会吃个闭门羹。笔者驻站之后发现,当地虽然没有报道过相关新闻,但当地政府却想了很多方法来解决资源枯竭、矿工下岗的问题。为了将一个真实的鹤壁展示在世人的面前,2006年11月11日,本人撰写了深度报道-《鹤壁:循环经济闯新路》,新闻播出后,吴邦国委员长、徐光春等领导当晚安排河南省委接待办向本人询问了此新闻稿件的拍摄地点,并连夜通知鹤壁市委,中央领导人要到新闻稿件中拍摄的地点进行察看。当晚23点,笔者带着省市领导连夜赶赴现场查看地点。途中一位市领导神情严肃地对笔者说:“你这个驻站记者可是把娄子捅到了天上,如果中央领导人不满意看你怎么办。”11月17日,吴邦国委员长莅鹤视察,对鹤壁的作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大家说:“鹤壁的作法是正确的,不要害怕面对问题,只有去闯、去干,你们才有出路,鹤壁的作法就是全国的标杆!”。在活动现场,由于警卫森严加上陪同人员多,央视等上级媒体记者几度被挤出去,但本人却巧妙利用熟悉地形等优势,每到一处总能提前抢占到最佳采访机位,敏锐地捕捉到了所有最有价值的画面,鹤壁市播出涉及吴邦国委员长的视频画面全部由本人采制。视察活动结束以后,本人连夜整理出了稿子,由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媒体或者没有采全领导讲话内容,或者不太了解鹤壁情况,纷纷采用了本人撰写的长达3000多字的新闻通稿,此稿件节选内容还报至市委办公室对全市进行传达。
总之,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新闻,必须要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而驻站记者拥有着众多下基层、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优势。除此之外,他们由于经常回到上级媒体开会“充电”,不仅掌握中央及省委有关精神,对于驻地城市所召开的常委会议他们通常也可随时进入旁听,他们被称做一方“大员”,受着驻地各个单位负责人的尊敬,无论在寻找线索,还是安排采访与上级或下级媒体记者相比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当他们获取基层一线发生的新闻后,不仅可以快速地通过专线向省台传送,还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卫星向央视传递。只要正确地运用好这些优势,相信驻站记者一定能成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排头兵,为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成为一种制度化、常态化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下一篇:广电HFC双向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