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十六字密码”提升跨文化谈话节目传播效果

发布时间:2015-10-10 09:37

摘 要:我国国家对外广播电视及国内广播电视的外语频道中,有一类围绕中西文化热点而展开的、双语背景的主持人和嘉宾参与的跨文化谈话节目。其中以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的Crossover(《海客谈》)、上海外语频道的Culture Matters(《说东道西》)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的《老外看点》(Foreigners\' Viewpoints)三个栏目最具特色。笔者选取话题相同的三期节目,在个案分析中横向对比,从“平民立场、学者深度、环球视野、中华气派”四个角度总结创作经验,以期提升跨文化谈话节目传播效果。

关键词:广播电视; 跨文化; 谈话节目

1 我国广播电视跨文化谈话节目
1.1 谈话节目
    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嘉宾和(或)现场观众就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或辩论,借助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实现大众传播目的的一种节目类型。谈话节目开始于海外,英文为“talk show”,香港译作“脱口秀”,始于20世纪60年代,风行于80年代。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谈话节目开始于上海东方电视台90年代推出的《东方直播室》。谈话节目媒体容量大、形式轻松自然,主持人和嘉宾具有脱口而出的语言魅力,所以成为长期以来深受广大听众和观众喜爱的节目类型。
1.2 跨文化谈话节目
    本文所关注的“跨文化(Cross-culture)谈话节目”,特指在我国国家对外广播电视及国内广播电视的外语频道中,围绕中西文化热点而展开的文化类谈话节目,一般有双语背景的主持人、嘉宾参与。其中以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的Crossover(《海客谈》)、上海外语频道的Culture Matters(《说东道西》)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的《老外看点》(Foreigners' Viewpoints)三个栏目最具特色。三个节目各有亮点,值得相互比较、相互借鉴。
1.3 我国主要的跨文化谈话节目简介
1.3.1   Crossover(《海客谈》)


    《海客谈》是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CCTV-NEWS)(原中央电视台第九套节目英语国际频道(CCTV-9))2010年4月26全面改版之际推出的一档英语电视谈话节目(无字幕)。节目中的嘉宾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经历迥异,与主持人谈论中国和世界发生的事情,谈话方式轻松幽默。观众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的冲突和相互影响。节目时间30分钟,周二至周五每日一期。(播出时间:每周二至周五06:30,重播时间:当日23:30)
1.3.2   Culture Matters(《说东道西》)


    《说东道西》是上海外语频道(ICS)2008年1月1日开播时即推出的一档双语电视谈话节目(有双向字幕),旨在“服务于对东西方文化感兴趣的本地观众及在上海生活的外籍人士”。《说东道西》谈论的中心是文化,主持人和嘉宾借用轻松愉快的话题架设起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平台。节目时间60分钟,每周一期。(播出时间:每周六19:00,重播时间:每周日14:30)
1.3.3   《老外看点》(Foreigners' Viewpoints)
    《老外看点》是广播谈话节目,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FM90.5频道2005年9月28日正式开播起,首开先河,节目全部用汉语播音,打破了外国人用汉语播音主持零的纪录。“中国人的语言、外国人的视角”,《老外看点》在脑力的震荡、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文化的差异中分析发生在中国的热点问题。节目时间30分钟,每日一期。(播出时间:每日13:00,重播时间:当日22:00)
    笔者长期关注上述跨文化谈话节目。为便于横向对比,本文选取话题相同的(中国及西方社会单身男女现象)三期节目(《海客谈》2010年8月21日The Left Over(《剩男剩女》)、《说东道西》2012年2月4日Single, But Fabulous?(《单身生活也精彩》)、《老外看点》2010年5月25日《剩男剩女的世界性隐忧》)做为素材,进行个案分析。
2 “十六字密码”:平民立场、学者深度、环球视野、中华气派


    “平民立场、学者深度、环球视野、中华气派”十六字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孔庆东教授在“第一视频”传媒集团的网络视频新闻评论栏目《孔庆东有话说》(原《孔和尚有话说》)中倡导的栏目宗旨,在2011年12月22日新闻评论节目中称之为文艺创作的“密码”。笔者认为,“十六字”高度阐释了当代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要求,强调了文艺创作应坚持群众路线、具有学术含量、树立全球意识、体现民族特色。广播电视跨文化谈话节目作为跨文化交际节目的“重头戏”,某种程度上讲,每一期跨文化谈话节目都应是经过精心创作的、荟萃东西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
3 “十六字密码”:提升跨文化谈话节目质量
    《海客谈》、《说东道西》、《老外看点》等主流跨文化谈话节目已形成各自的特色。一方面值得从“十六字”的几个角度总结几个栏目的创作经验,另一方面也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其他同类节目也可以学习借鉴。
3.1 坚持平民立场,彰显服务意识
    虽然“跨文化”、“跨群体”,但这类节目仍是以普通大众为受众的平民化类型的节目。因此,节目策划时应尽量选取国内外观众、听众关注度较高的文化热点,“说百姓想听的,做百姓想看的”,反映当代中西方民众心态与观念,体现广泛的群众性。比如本文选取的三期节目都关注的是中国及西方社会单身男女现象。同时,跨文化谈话节目应以人为本、寓教于乐,节目应以轻松幽默为主,展现中西语言、文化,避免僵硬地“说教”。另外,我们注意到,教师、学生群体和语言学习者在这类节目的受众中也占有一定比例,优质的跨文化谈话节目也是他们良好的文化教育、外语学习资源,因此更应注重节目本身的语言质量和文化含量。
    跨文化谈话节目要做到完全的细分受众在目前来看固然不现实,但在现有栏目受众定位相对恰当而清晰的前提下,强化“服务受众”意识、搞好细节、为受众提供便利、展现人文关怀,并不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1)节目中使用汉语成语、诗文、俗语、网络流行语等草根化的语言来谈论本土文化现象,可以拉近与本土文化受众的距离。如:[主持人]过去经常说一句口头禅么,“男人三十一枝花”,我这现在还花骨朵呢。[主持人](中国女人)“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男人想法。[主持人]说这事儿让我想起了一句经典的台词儿,说“什么才算一个真正成功的男人?三岁不尿炕,五岁会吃饭,二十岁会打篮球,三十岁有钱,四十岁有钱,五十岁有钱,六十岁会自己吃饭,七十岁不尿炕”(笑)这算一个成功的男人,--根据《老外看点》2 010-05-25节目文字整理。(2)节目中当主持人或嘉宾谈及非受众母语的词汇或受众文化圈以外的文化概念时,主持人应及时用受众语言解释、释义,以期减少非该语言受众的理解障碍,起到圆场、补场、救场的效果。电视节目还可以在后期字幕制作中适当加入解释。如以下实例:They don't want to go back home for the annual Spring Festival...--根据《海客谈》2010-08-21节目文字整理。


    《老外看点》节目的美国嘉宾主持柳素英(Elyse Ribbons),大学时开始学习中文,2001年第一次来到北京。毕业后她选择来到北京工作生活。她在中国创办了自己的戏剧社,多部话剧作品:《我爱北京》、《绿眼睛识黑识字》等;韩国嘉宾赵守镇(Cho-Soojin)中国工作已经有14年之久,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在中国经营自己的文化公司,是中国奥运以及CBA 的拉拉队主管导演,参与制作过《天下女人》等电视节目。下面几个案例中,两位外籍嘉宾汉语普通话流利,基本无交流障碍,有时甚至使用用北京方言词汇,更是了解“徐静蕾”等中国当下流行文化点滴,令中国听众在惊喜的同时也产生共鸣: 王群,曹可凡. 谈话节目主持概论.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6).

上一篇:论电视新闻采访中记者提问“方式”的技巧

下一篇:论时事报道在地市党报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