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通信方式
今天,我们与亲友通信,除了去邮局寄信以外,还可能用手机发送短信,用电脑在网上发送电子邮件。那么,古人是怎样互通信息的呢?
一、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塞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高台上有驻军把守,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二、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扣留,并流放到北海牧羊。后来,汉匈和亲,汉朝使节要求放苏武回去,单于不肯,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汉使打听苏武的真实情况后,为拯救苏武想出一计,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去。从此就有了“鸿雁传书”的故事。
三、鱼传尺素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做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来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指行格)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四、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做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汉初楚汉相争时,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绢帛竹木制作大型风筝,在上面装上竹哨,于夜间放到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响,同时汉军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发楚军的思乡之情,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士气,赢得了战事的胜利。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更多论文请到千里马论文发表网
上一篇:动物“手机”通信忙
下一篇:超短波通信新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