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iPSAR-1:中国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的挑

发布时间:2016-08-17 09:58

  由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为泰国辛卫星公共有限公司制造的超大型通信卫星iPSTAR-1定于20044月由欧洲的阿里安5运载火箭发射,最后定点于东经120度,为亚太地区提供宽带通信和交互式广播业务。

 

  1.卫星概况

 

  20008月,泰国辛卫星公司与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达成协议,由后者为前者制造iPSTAR-1卫星。卫星采用劳拉公司的LS-1300 平台,发射重量63吨,设计寿命12年,功率15千瓦。总造价约35亿美元,包括卫星的制造和发射费用、保费及关口站建设费用。该卫星投入运营后,既可提供因特网骨干网连接服务,也可以为用户提供最后一里宽带因特网服务。

 

  iPSTAR-1卫星使用Ku/Ka混合频段,可为亚太地区提供84Ku频段点波束、3Ku频段赋形波束和18Ka频段点波束覆盖。其中Ku点波束用于人口密集区,其上行链路(反向链路)容量大于20吉比/秒,下行链路(前向链路)容量大于20吉比/(不包括广播)Ku赋形波束用于人口稀少地区,上行链路容量大于0.5吉比/秒,下行链路容量大于0.5吉比/秒,总容量约45吉比/秒,相当于目前在亚洲地区服务的所有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并将成为全球迄今制造的最大通信卫星之一。

 

  2.市场状况

 

  与劳拉公司达成有关卫星制造事宜后,辛卫星公司就开始了市场的运作。20012月,该公司与马来西亚的贝科姆公司签订了价值6000万美元的服务合同;同年720日,与中国铁通公司在新加坡的分公司中国铁通(亚太)公司签订了价值8亿美元的合同。根据合同,中国铁通(亚太)可获得 iPSTAR-1卫星20%的容量,作为该卫星在中国的独家国家级业务运营商。此外,中国铁通(亚太)还与辛卫星公司共同设计、开发、制造和部署该卫星的用户终端设备,并有权向iPSTAR-1卫星的相关公司进行投资。截至20024月,辛卫星公司分别与中国的上海VSAT网络系统公司以及印度和泰国的有关公司签订了iPSTAR-1卫星服务合同。为进一步宣传该卫星,辛卫星公司还举办iPSTAR年会,许多大型通信和宽带运营商参加该会。就目前形势而言,该卫星的市场前景看好。

 

iPSAR-1:中国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的挑战


  3.几点启示

 

  无论从卫星重量还是通信容量上说,iPSTAR-1卫星都可算得上当今世界之最。该卫星在技术选择上充分考虑用户和市场需求,有望成为当今普遍低迷的全球卫星通信的亮点。对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1)技术选择要服从市场需求

 

  iPSTAR-1卫星采用的是Ku/Ka混合频段,其中近90%Ku频段。与所谓的先进卫星相比,该卫星没有采用星上交换与处理技术,使得卫星的技术风险大为降低。卫星采用动态功率管理。这项新技术实现了波束之间最优的功率分配,还能将20%的功率备余分配给受雨衰影响的波束,从而保证该波束覆盖区链路的畅通。这种仅对有需要的波束采用的动态功率分配技术,对于增强iPSTAR-1系统全部链路的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此外,该卫星采用了点波束覆盖,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可用带宽进行信息传输。采用这种技术可使卫星的带宽比传统的Ku频段卫星带宽增加20倍,从而使得该卫星成为了一颗效率更高的卫星。

 

  这些技术的使用,充分发挥了成熟技术的优势,又适当采用了新技术,同时还避免了诸如采用全部Ka高频段、星上交换与处理、星间链路等新技术的风险,赢得了用户的信任,因此获得了相当规模的市场。由此可见,发展通信卫星应在市场驱动的原则下发展新技术,而不应因一味追求新技术而增加卫星制造和运营的风险,重蹈星的覆辙。

 

  (2)中国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形势紧迫

 

  iPSTAR-1卫星在中国西部地区有一个赋形波束,在东部地区有多个点波束,可全面覆盖中国。在辛卫星公司的发展计划中,在中国的北京、广州和上海各设一关口站,为中国用户提供服务。前面已经谈到中国铁通(亚太)公司和上海的VSAT网络系统公司各自与辛卫星公司的合作事宜。随着今年上半年 iPSTAR-1卫星的发射和运营,这些合作将成为现实。面对中国广阔的通信市场,中国铁通(亚太)公司、VSAT网络系统公司,还有辛卫星公司都充满信心。

 

  在这种形势下,大力发展我国的通信卫星制造和卫星通信显得尤为迫切。

 

  4.一点建议

 

  正如国外卫星运营商看好中国市场一样,对于中国的通信卫星制造和卫星通信来说,巨大的利润市场就在我们中国国内,关键是能否抓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从发展民族工业的角度,大力发展我国的通信卫星制造业,实现与卫星通信的协同发展,不仅有可能,而且对双方都很必要。

 

  作者:薛培元 来源:中国航天 20043

上一篇:电子与通信工程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网络通信中的实时通信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