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5-07-07 09:31
作者:何晓蓉 李辉霞 王小丹

  论文摘要:分析了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流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水土流失,流域水土流失特征为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面积广、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讨论了高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论文关键词: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水土流失;对策
  1涅如藏布流域概况
  涅如藏布流域位于西藏自治区康马县境内,流域面积约528.13km2。流域总体地貌形态为断陷宽谷(坝区)居中,宽谷两侧为高山或极高山。涅如藏布沿主流线自南向北流动,全长102km,源头海拔约5150m,河口为4050m.,落差达1100m,年径流量为2.8亿m。,是年楚河的主源。流域属高原温凉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冬春寒冷干燥,风力大。年均温仅为3.1℃,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88.4km,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年均蒸发量为2196mm;流域内作物生长期短,全年无霜期仅为70~90d:土壤温度低,有效养分分解慢,对各种生态系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与进化及农牧民的生活习性和经济活动有着重大影响。树木在该流域内难以生长,植被景观以草本植物为主,多为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类和高寒垫状植被类。
  2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一水土流失严重
  涅如藏布流域地处高原区,区内山高坡陡,植被稀疏,山体深度风化,土质疏松,沟壑密布,水土流失严重。据实地调查与遥感图像解译结果,该区土壤侵蚀面积为367.68k,占了区域总面积的69.62%。按营力性质可将该区水土流失类型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由于人口密度小,人为作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小。
  2.1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面积广
  按水土流失面积统计规范的要求,对该区各类土壤侵蚀面积进行统计发现:风力侵蚀面积为214.18kni,占了侵蚀总面积的58.25%,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40.55%;其次是水力侵蚀,为100.81km。,占侵蚀总面积的27.42%,占土地总面积的19.09%;冻融侵蚀面积为52.691(m。,占侵蚀总面积的14.33%,占土地总面积的9.98%。
  2.2壤侵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
  分析风力侵蚀、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的侵蚀强度级别,可发现无论是风力侵蚀、水力侵蚀还是冻融侵蚀都是以轻度侵蚀为主,其次是中度侵蚀。风力侵蚀中轻度侵蚀面积为l14.19km,中度侵蚀为93.69km。,强度侵蚀为6.3km;水力侵蚀中轻度侵蚀面积为67.24km2,中度侵蚀为33.57km;无强度侵蚀;冻融侵蚀中轻度侵蚀面积为30.44kmz,中度侵蚀面积为17.73km,强度侵蚀面积为4.51km。
  对流域总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统计表明: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面积为211.88km,占总侵蚀面积的57.63%,占土地总面积的40.12%;其次为中度侵蚀,面积为144.99k,占总侵蚀面积的39.43%,占土地总面积的27.45%:强度侵蚀面积为10.81km,占总侵蚀面积的2.94%,占土地总面积的10.81%。该区没有极强度和剧烈侵蚀分布。
  区域内土壤侵蚀虽然是以轻度侵蚀为主,但是侵蚀面积广,涉及的范围大。如不加以治理,很容易转化成中度和强度侵蚀,带来更大的危害。
  3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高原面上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水土流失成因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3.1自然因素
  该区平均海拔>4300m,多大风,年均风速为2.8m/s,极端最大风速为34m/s,年均大风日数为93d,而且大风多集中在旱季: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地表裸露,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为风力侵蚀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风蚀作用最终使大面积的草地变成“黑土滩”。
  涅如藏布切割作用强。该区年均降水量虽小(288.4mm),但是60%~7096的降水集中在6-9月,为水力侵蚀创造了条件。降水主要以固体为主,地表径流主要为雪水漫流。在最大冰雪融化期,往往形成暂时性洪流,虽然强度不大,但是面积大,从而造成水蚀现象严重。尤其是在细颗粒物质覆盖的斜坡上,山高坡陡,表层植被土层易遭受破坏,加上水力侵蚀作用极易形成滑坡和泥石流,并在草地和耕地上形成冲沟。流域海拔高,气温低,年均温为3.1℃。尤其是涅如藏布及其支流的上游地区,海拔更高、有大量的冰川i和冰湖分布,年平均气温低于o’c,极易形成冻融侵蚀,还易造地表覆盖的大量寒冻风化碎屑物和冰碛物等不断分解成不同粒度的沙向周围扩散,形成冻土沙化现象。
  总之,高原寒、早、多大风、降水集中和植被盖度小等自然条件极易导致流域水土流失的产生。
  3.2人为因素
  该区2001年底共有居民3589人,人口密度6.8人/j(ⅲz。其中农业人口占了89.61%。虽然人为因素没有直接造成水土流失,但在人口集中分布的流域中下游地区,过度放牧引起草地退化,植被减少,农耕区对土壤的翻耕等,为风力侵蚀的创造了条件:造成草地退化面积达1001.05hm,占草地总面积的61.3%。随着人口较快增长,资源开发利用进程的加快以及气温升高、平均降水量减少,气候条件明显呈暖干化趋势,有效环境容量日趋减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4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涅如藏布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主要是防治水土流失,必须针对流域内部的地形地貌复杂、土地适宜性差异显著的特点,在全面规划综合防治的原则下,以局部区域治理为重点,采取生物措施、流程措施和农耕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法。

  4.1按流域内地形条件制定水土保持措旌
  4.1.1坡面水土保持防止措施
  由十该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宜林地少,种草是提高植被盖度的唯一途径,草种要选择本地适生的紫花针茅、黑褐苔草、华扁穗草、固沙草等。采取封育治理措施,对坡而区域应实行封育禁牧,为坡面草地提供充足的生态系统恢复时间。
  在流域降水集中、雨季坡面径流量大的地段实施坡面工程措施。在排水沟的坡面和坡脚修建小型排蓄工程,减小雨季洪水量,以减小水土流失的面积和强度。
  4.1.2沟道水土保持防止措施
  修建沟头防护工程,筑士埂,拦蓄上游来水,阻止径流进入沟道;在面积较大、侵蚀严重及危害较大的沟道内修建拦沙坝:在沟道比降较大、切剧烈的沟段,修建谷坊,巩固并抬高沟床,防止沟底继续下切,同时要进行河道清淤、清障并修建永久性的河堤,以利于汛期排洪。
  在沟道两边种植固沙草,在海拔较低的地段还可沿两岸以自柳、红柳和沙棘为主种植灌木林带。灌丛林斑块的建立对流域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统计,没有灌丛的流域其径流损失比有灌丛的流域多25%,条状和线状灌丛比点状灌丛截获径流的能力高8%。

  4.2按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制定水土保持措施
  按土壤侵蚀强度等级,结合经济条件将流域分为重点预防保护区、正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
  预防保护区主要是指涅如藏布及其支流的上游地段,海拔较高,人口少,水上流失面积小,土壤侵蚀以冻融侵蚀为主,自然因素足其主要成因。该区主要是保护自然植被、禁止破坏草场,同时对局部水上流失严重区有步骤地进行综合治理。
  重点治理区是指土壤侵蚀对耕地和草地破坏严重的地区,分布在流域宽谷区,土壤侵蚀以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以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为主。这里人口分布相对较集中,密度较大,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水土保持工作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
  重点监督区主要分布在居民点集中的地区以及广大的轻度侵蚀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是依法进行监督管理,防止建设活动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同时对轻度侵蚀区域实行水土保持恢复与生态环境重建。
  4.3建立动态监测网
  动态监测是立足于水土流失现状,对其从过去到现在所产生的变化,包括变化的区域分布及数量特征,所开展的时间序列分析工作,以便掌握其演变速率和演变规律特征,为更好地了解其现状和展望其未来提供帮助。根据动态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实施治理。
  4.4生物措施
  要标本兼治,必须采取生物措施,大面积种草,种植适生的水土保持灌木林,如红柳和沙棘等。水土保持灌木林主要选择在沟壑、沟底一带;护滩灌木林布置在沟口以外的堆积扇、堆积台地及口内宽谷河滩地上,以达到林保土、土蓄水、水养林,最终实现保持水土的功能。
  4.5限制流域内的农业生产规模
  高原环境的脆弱,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差,且破坏后恢复能力也差,较小的人类活动干扰都使起生态系统朝不稳定方向发展。因此要限制区内的农业生产活动。
  在流域的中游,主要生产活动是放牧,应限制牲畜数量,防止过牧而加重草地退化。对目前草地退化严重的地区应实行封育。人工种草,建设围栏,改变传统的游牧方式,减小畜牧业生产对草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流域的下游人口集中,主要生产活动是农田耕作,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该区应维持现有的农田规模,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在农田周围修建灌木林带减小风蚀,尽量以最小的灌木林防护面积达到最大的防护能力。

上一篇:高速公路建设生态人文景观大道设计思路

下一篇:水土保持社会化服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