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抓住光传输市场发展机遇

发布时间:2015-07-07 09:34
“ 目前 ,中兴通讯的光传输产品已经在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家运营商获得了商用”,对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中兴通讯光传输产品总经理韩凌给出了中肯的评价。那么,中兴通讯产品的魅力何在?且看他对通信产业报记者的表述。
  随着需求的增加,光 网络 市场呈现逐步回升的局面,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韩凌认为,在电信业的转型趋势下,光传输和承载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一是来自市场需求,二是来自技术转型,三是来自运营商业务的 发展 和重组。在这种情况下,设备厂商只有深刻理解客户需求,持续创新,才能抓住光传输市场发展机遇。
  
  以速度和质量赢得客户
  
  近年来,中兴通讯的光传输产品增长迅猛,据ovum最新报告显示,中兴通讯光传输产品2007年较2006年,销售额及市场占有率增速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稳居全球第一,自2004年之后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对此,韩凌表示,“这主要得益于中兴在光传输产品方面一直坚持速度经营,快速成长的理念,强调与客户的沟通,预先感知市场的趋势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制定目标和策略,对资源进行灵活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一旦市场时机成熟,就快速进入执行和实施阶段,快速响应,抢占先机。”
  具体而言,韩凌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兴通讯把光传输定位为支柱性产品,无论是研发规划还是市场拓展都投入很大,确保了资源供给。第二,中兴通讯在市场营销方面加大了力量,对高端市场进行了针对性深入 研究 ,形成了突破。第三,中兴通讯始终关注运营商的业务持续发展、建网成本和运维成本等综合价值需求,推出可平滑升级的产品及延伸性网络解决方案,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发展客户。
  韩凌表示,中兴通讯的光传输产品从核心层、骨干层到接入层,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系列,并且在光传输产品关键技术上不断创新,如长途波分产品,采用独特设计理念,是业界唯一能够提供6种保护方案的波分产品,还有动态功率控制、自动的网络优化增益调节功能等等,通过技术优势降低设备及用户网络运维成本。
  中兴通讯以全成本的服务理念,快速的响应,完善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靠实力拓展海外市场
  
  除了在国内市场大有斩获外,中兴通讯的光传输产品也早已在海外市场生根发芽。截至目前,中兴通讯光传输产品已经在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家运营商大规模商用,其中包括很多高端运营商,如葡萄牙ar、保加利亚cabletel、韩国kt、捷克gts等等;建设了多个大型国家骨干传输网络,运行良好,获得海外客户的广泛认可和信赖。
  据韩凌 分析 ,之所以这么多海外运营商都选择中兴通讯的产品,是因为海外运营商也面临业务转型和经营的压力,需要寻找具有长期合作潜力并能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的合作伙伴。中兴通讯近年来在国际市场的持续快速增长受到海外客户广泛关注,为客户增值的理念、丰富的建网经验和服务能力最终获得广大客户的青睐。
  他进一步表示,全球光网络市场在2001年达到高峰后,出现了快速下滑,特别是2003-2005年整体处于低潮。但近几年,随着运营商的转型加快和市场发展,需要更多的传输带宽资源,全球的光网络市场目前开始回升,市场需求逐步增大,为中兴通讯更迅速地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更多契机。
  随着海外市场的升温,中兴通讯的光传输产品销量在亚太、东南亚、拉美、非洲、中东等地持续稳定增长,欧洲市场也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目前,中兴通讯光传输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已经超过国内,未来海外市场的比重还会继续加大,这也是公司国际化战略的一个必然结果。”韩凌说。
  
  光网络市场仍将快速发展
  
  对于国内光传输市场的发展趋势,韩凌认为,未来几年将保持平稳增长。他分析说,“首先,3g网络的建设和高速无线数据业务的发展,都对承载层的带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促使国内光传输市场依然保持平稳增长。其次,随着运营商业务转型,原有的传输网络已经不能适应数据业务的要求,对老网络进行优化和平滑升级都成为推动光传输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技术演进上,韩凌认为,光传输会向下一代 网络 演进。“光网络的骨干层会向otn方向 发展 ,汇聚和接入层会从mstp向ptn或者更能承受数据业务传输的网络演进。而无论技术如何变化,基础的承载形态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并会伴随通信业的发展取得更多的技术进步。”
  截至2007年年底,中兴通讯光传输产品在国内的占有率大概在20%左右。随着公司光传输产品每年保持20%-30%的增速,这一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扩大,并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最后,韩凌充满信心地表示,“中兴通讯有一个愿景和目标:在未来2-3年成为全球光传输的知名品牌和供应商。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中兴通讯未来几年的光传输产品依然会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上一篇:城域网光纤通信自动保护系统设计

下一篇:“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