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计算机教学加大改革力度,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维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反映大学生素质的高低。所以高校教育不仅应该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VB程序设计课程作为高校基础教学中的一门计算机语言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结合VB课程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 研究教材,精选引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应从钻研教材开始。VB程序设计是一门有很强的逻辑性的学科,初学者在接触该课程时,经常不知从何学起,抓不住重点,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厌学心理。因此,在讲授前,教师应该在教学前认真研究教材,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这样,既保证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使之更快入门。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逻辑思维训练方法,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在教学环节中一定注意教学内容的前后逻辑关系,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思维,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讲到数组变量时,已经具有了普通变量的知识,教师提出问题要计算一个班50个同学某门功课成绩的平均值,学生用下面的程序完成:
Dim i%,cj%,sum%,ave!
For i=1 to 50
cj= inputbox(“输入成绩”)
sum=sum+cj
Next i
ave=sum/50
print ave
这样没问题可以计算出平均值ave,但是现在提出要计算一个班50个同学某门功课成绩中高于平均值的同学有几个,还用这个方法显然是不行的,因为cj变量中只保存了最后一名同学的成绩,这样就需要50个变量去存储每个同学的成绩,算出平均成绩后再比较得出高于平均值的学生的个数,依次去定义50个变量的工作量较大,表示也比较麻烦。这时学生可以依据知识之间的联系,想到成绩假定都为整型,如果一次定义这样一组变量就比较容易了,那么该如何表示,这样推理下来,学习数组变量就较容易了,数组其实就是一组相同数据类型的变量集合,用下标来标示数组中的各个元素,下标可以是变量,可以变化,用起来会使得程序书写更简洁。那接下来的二维数组、多维数组就更好理解了。用这种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对掌握的知识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在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使所讲内容环环相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从普通变量到数组变量然后到数组控件(列表框和组合框),讲完循环再讲数组等等。
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培养、调动学生学习情感的重要手段。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课堂气氛的活跃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我们尝试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多种直观、具体、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分析归纳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通过一些有趣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来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for循环语句时,通过“画国际棋盘,数麦粒的故事”作为案例,这样设计教学即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教学思想,又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去积极思考。再如:讲到数组中对数据的排序问题时,应采用启发式和课件演示教学法,多媒体课件中生动的动画即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也能把排序的过程详细展示,这样能促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
在课堂上,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有意制造冲突,老师多提问、多问为什么,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答案,自己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再补充完善。例如我们想可以从最简单的计算1+2+3+……+10这个问题开始,然后让学生计算10!=1×2×3×……×10,再让学生计算1!+2!+……+10!,这样有意的不断制造问题,使学生不断的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用改变循环体的方法,化特殊为一般;用比喻的方法降低学生对累加器的理解难度,化抽象为具体,用他们曾经学的数学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断地感觉到学习程序设计的用途和乐趣,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分析、归纳,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
有意制造错误程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改正错误,要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判断三角形的类型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时候将条件错写成 if a*a+b*b=c*c and a*a+c*c=b*b and b*b+c*c=a*a Then print “直角三角形”,执行程序后发现a=3,b=4,c=5 也不会输出“直角三角形”,这样学生就会考虑条件的正确与否,然后去推理正确的,再去判断锐角和钝角时条件中是使用and还是or,这样使学生逐步养成不断思考探求新知识,进行正确分析的习惯。实际编程中,会经常出现没有想到的问题引发的程序错误,要让学生自己找错误所在,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对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采用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提示和设问的教学方法,练习题的设计应有适当的难易梯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
3. 精心挑选课后实践实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编程时,最主要的是要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已经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一些培养,学
生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一些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实例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讲解完实例后, 以通过变化条件或问题形式等,将例题作适当的延伸,布置一两个难度相当的拓展实例,并要求学生独立解决。
安排的实例首先应该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其次选取的实例要能够贴近生活、有趣味性,并且要有代表性。比如在讲解常用控件(form、label、text、command等)时,可以想到学生爱上QQ的现状,讲解一个QQ的登陆界面的制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讲解完分支结构可以安排一个小学生算数考试题库;再如:在讲解控件数组时,可以以计算器的制作为例;在讲解数组时可以安排模拟比赛计分程序(去最高最低分后得出最后平均成绩,然后排序);在讲解菜单和多文档时可以以制作简易文档编辑器为例等等。这些实例都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熟悉,让学生感到学习这些实例很有用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之外安排的实例应该对后面的课程有所引导,要包含一定逻辑性的问题,可提供很多个不同难度的题目供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安排学生课后讨论完成,这样加强学习之间的探讨、沟通,一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二是加强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课后实践安排是教学的延伸,科学的课后安排不仅可以巩固已学内容,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督促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通过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以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目的。
4. 结束语
经过近几年在VB教学中对以上方面的实践,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程序的分析、调试和查错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可以受用终生。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精心设问、科学安排课后实践、强化思维训练等多方面努力,实现教学由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的转变。不断提高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培育 素质教育与逻辑思维[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0.11.
[2]李淑飞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实践课教学改革与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5.
[3]张晓光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实践 延安大学学报 2010.9
[4]祁昌平 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时代 2011年第12期
[5]蒋加伏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