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主动网技术在网络管理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5-12-18 11:55

摘 要:与传统的被动网络相比,主动网是一种可编程的网络,它将网络定义为可共享的计算机资源。主动网技术具有很多优势,不仅仅可以传输数据,还可以处理、计算相关数据。它的可编程性与可扩展性,突破了单一、固化的网络服务模式,主动定制、引入了新的服务,这就为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本文主要从主动网技术的相关问题出发,对主动网技术在网络管理中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主动网;主动网技术;网络管理;应用技术
1994---1995年,Drape研究计划在有关未来网络的发展方向的讨论中提出了主动网的概念,主动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体系。主动网技术的应用,将计算机网络的灵活性提升到新的高度,更好地协调不同设备之间的工作,有效避免计算机的故障,缩短数据传输时间,提高数据传输的可达性。在当前的计算机网络中,应用主动网技术,虽然有种种益处,但是主动网络仍然有其不可避免的问题,在此,本文将作出几点思考,希望有效促进主动网络的进一步发展。

1.网络管理技术的相关问题

  传统的网络管理将网络内部的工作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仅仅是将信息、数据从一个客户端发送到另一个客户端,信息、数据原封不动地在终端系统之间相互转发,限制了交换设备的能力。

1.1传统的网络管理系统概述

  传统的网络管理系统多数采用轮询方式,周期性地检查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异常情况。在得到的反馈数据中,仅有少数的反馈信息、数据是可以有效地反应异常情况的。而且,在数据的反馈过程中,极易出现信息、数据延时的情况,这就使得显示发生异常的数据有"过时"的可能性,这对于及时检修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极其不利的。所以,网络系统的技术人员积极寻找一种更加经济、有效的管理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此时,主动网络应运而生。

1.2当前网络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网络管理模式,管理者集中监视、分析、控制网络设备,对数据仅仅负责搜集与上报,不负责数据、信息的处理,另外还需要控制人员的介入,才能有效地控制网络管理的有效进行。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元素的复杂性,待监视、处理的数据信息的急剧增加,都已经表明当发生问题时,则会出现信息延时,使信息成为"过时"信息,与网络管理工作相脱节,严重影响网络系统的故障处理;被管代理的工作仅仅负责信息、数据的收集、上报,将所有信息、数据交给管理中心的做法是低效的,网络管理中心会被繁重的工作量所淹没;另外,SNMP的安全性能也不能完全满足网络管理的特殊安全要求。因此,当前的网络管理技术继续进行新的更新,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网络管理技术。

1.3有关网络管理模型

  在基本的网络管理系统中,是由四部分组成的,将网络系统管理分成分布与集中两大类基本结构。相对于集中式网络管理技术,分布式更加受到网络使用者的欢迎,因为在集中式网络系统管理中,只应用一个"网络信息管理者"是不现实的,实现不了对整个网络系统的全局管理。集中式管理虽然有操作简单的优点,但是没有层次性,依然不适于大规模的网络系统管理。而分布式网络系统管理方式则采用多个"网络信息管理者",相互之间协调配合,较低层次的由较高层次的"网络信息管理者"进行管理,并且与多个被管代理相互交换管理信息,在网络管理协议与管理信息库的联合协助下,共同实现对网络系统的管理。

  由此,以上的网络管理系统作用机理,网络系统管理者们建立了多种网络管理模型:功能、体系结构、信息、组织等等模型。

1.4网络管理协议

  网络管理协议有效地建立数据通信机制,联系了管理者与被管代理之间的信息、数据,将PDU的种类、功能等做了详细的定义,同时规定管理代理信息数据库数据格式以及网络管理协议功能。在基于网络管理协议的网络管理模型中,管理工作站联系了多个管理代理,并且维护各自的信息数据库,控制信息数据库的使用程度。这种授权服务、访问策略、委托服务三方面控制形式,实现了网络管理协议报文形式的信息交换,同时也可以产生Trap报文,报告信息数据库值的重大变化。

2.有关主动网技术的问题

2.1主动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主动网技术解决了网络协议标准化的时间问题,引进、定制新型的网络服务模式,适应了internet的发展需要。早期研究中,MIT学院提出的ANTS最具代表性,为主动网技术引用与网络管理提供了条件;随着主动网技术的日渐成熟,国内外一些大型的科研机构应用主动网技术,研究主动网技术的分布式结构;之后的研究中,技术人员将重点放在了主动网的动态更新,数据处理的兼容性、缩放性、安全性,以及网络服务增加的ANA目标。

2.2主动网技术的含义

  主动网是一种网络构架方式,它是在传统的网络节点上,运行分组程序,改变节点处理信息落后的状态,以适应用户的需求,同时联合动态编码技术共同应用于网络中,产生主动网络。主动网技术以其特定的网络节点编程功能,优化了传统的网络技术。即网络节点提供编程接口,把网络构造成一个通用的计算平台,在其上运行进行特殊处理所用的代码,简化了业务标准化过程。

  主动网技术适用于需同时利用网络状态信息和用户应用信息,才能做出最佳判断的场合。这里的主动是指,交换设备对流经它的用户数据进行计算;用户可以将程序注入网络,从而有可能定制出更具针对性的处理过程。这就大大增强了网络的交互能力,提高了网络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3.主动网技术在网络管理中应用

3.1主动网络在网络管理中应用的优势

  目前,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发挥了相当理想的作用,已经引起网络管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根据计算机网络的实际需要,灵活地配置动态的网络管理策略;在动态的主动节点中应用新的协议模块,进行协议升级,具有强大的升级及时性;主动网络技术具有一定的智能管理能力,可以对信息、数据自主地进行一系列的计算、处理,减轻全局网络管理的负担;在主动网络中新增加的主动包处理能力,将主动包迁移到就近地点运行,减少其在网络宽带中的占用空间,同时有效地处理"无用"的信息、数据,降低网络中的信息流量,为网络中的"实用"信息处理节省时间。

3.2主动网络技术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

  下面就国际标准化组织在网络管理中,所划分的5个管理区域,进行主动网技术的应用分析。

(1)故障管理

  在网络管理中,应该主要保证网络的无故障运行,保 障网络的服务质量、性能以及网络资源的监控。在故障管理中应用主动网技术,将网络中心的部分管理功能按照就近分配的原则,分配到临近主动节点,减轻网络中心的负担,降低故障的发生几率;同时,在主动节点发现故障时,可以进行快速地预算,准确地预防、解决故障,减少信息、数据的延迟,降低故障对整个网络系统的影响。同时,提升网络预算工具的计算能力,准确预算网络阻塞,优化网络性能。

(2)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主要的工作是管理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的收集、维护,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将主动网技术应用到配置管理中,与被管代理之间相互补充,优化执行环境与执行手段。同时,快速地发现、报告配置的变化,更新配置信息,对于网络资源信息的清单管理是相当快速的。

(3)计费管理

  在网络管理中,某些资源的使用是需要用户付费的,所以,网络应该准确地记录、制作用户的费用表,为网络的计费提供依据。将主动网技术应用到计费管理中,将有效监督、记录用户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情况;同时对于网络管理中心不能有效管理的部分,主动网进行相关的管理,避免计费失误的情况发生。

(4)性能管理

  网络的性能如何直接影响到网络用户的使用效率,为此,在网络性能管理中,应该积极定时维护性能数据库,确保发挥性能数据库的作用。将主动网技术应用到性能管理中,可以有效地收集网络节点中,可以全面反映网络运行情况的性能参数。但某一参数发生故障变化时,能够主动、灵活地上报,提高网络整体的性能。

(5)安全管理

  网络的安全管理直接影响到网络管理的有效进行,是网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安全管理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防护、防御管理与安全、保险管理。前者是指在网络中有意设置相关程序,用来攻击网络错误;后者主要管理网络系统中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改善网络的安全环境。主动网技术将主动地对网络中潜在安全危险,进行一一排查:在节点上运行入侵检测系统,设置网络资源访问权限,改善加密计算方法等等,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

结束语:

  主动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网络的主动管理,优化了传统网络管理中,网络中心负责收集、处理信息这种集中的运行方式,将一部分信息的收集、处理转到网络管理节点解决,实现网络的自我管理。这种有着明显优化网络管理整体性能的主动网技术,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若想在主动网技术的道路上更进一步,网络管理研究者们还应该继续对主动网技术进行研究,争取在主动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许荣.网络管理与主动网络管理技术相关问题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1,(02).

[2] 曹永春,华蓓,葛琳,陈虓将.主动网络节点操作系统中安全管理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2005,(12).

[3] 罗闻泉,贺敏伟.基于主动网络的网络故障管理研究及实现[J],计算机工程(工程应用技术与实现),2006,(08).

[4] 沈俊,顾冠群,罗军舟.网络管理的研究和发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10).

[5] 徐东升,袁飞云,赵政文.主动网技术和策略相结合的网络管理模式[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通信技术),2006,(05).

[6] 潘煜,惠燕,王建国.面向业务的网络性能管理系统模型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10).

[7] 惠燕,潘煜,王建国.面向业务网络管理的分层结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6,(10).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分析与防范

下一篇:电子商务环境下基于CRM的物流配送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