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计算机网络生态环境优化研
本文从生态学理论出发,分析大学英语学习中的环境失衡因素,提出优化原则解决存在的失衡问题,以求构建和优化计算机网络背景下英语学习者的生态环境,使之和谐、动态、灵活、良性地发展,重新形成新的生态平衡,有效推动英语教学发展。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越发广泛,并极大的推动了外语教学理念的外延发展与丰富内涵。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了以“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为代表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特别是建立网络化的外语自主学习新模式;2007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新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强调了发展教育生态学的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中明确强调:“要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面对这种大趋势、大发展和大变革,理论学术界有必要采用一种基于生态学理论视阈中的学习环境构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英语学习,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失衡问题,以求构建和优化计算机网络背景下英语学习者的生态环境,使之和谐、动态、灵活、良性地发展,重新形成新的生态平衡。
1.教育生态学理论
教育生态学兴起于70年代中期,是基于生态学相关理论在教育学中的应用,属于教育学分支学科。生态学关注于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教育学则关注于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生态学基于两者基本原理的交叉融汇,关注研究教学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规律和原理,分析各种教学行为及其成因关系,最终指导教育发展。教育的生态结构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探究。宏观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所涉及到的各种环境系统,分析其功能和与教育主体的关联作用,制定各种有利于教育方式、方法和策略。教育的微观生态则主要将研究视阈集中在教育“软硬件”环境,既包括学校、教室、设备等具体环境布局对于教学的影响,也涵盖课程目标、方式方法、绩效评价等微观系统,甚至要考虑教学主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状态对于教育的影响。
2.造成大学英语教学中生态失衡的因素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英语教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英语课程后,必然对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目标、方法、手段、教材、课程体系等产生一系列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随之而来的就是传统英语学习生态环境的失衡,进而导致教学过程中许多失调现象的发生。本文中笔者主要关注于在教学过程中物质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情感环境四个造成大学英语教学中生态失衡的因素。
(1)物质环境失衡
笔者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教学硬件环境是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语音教室、自修室、图书馆的实施布局会对学生的相互学习效果产生影响;计算机设备与互联网资源由于各种现实因素无法推广;图书馆电子自主学习室等自主学习平台的维护能力欠缺;学校网络配置难以适应日益提升的教学改革要求;校园网服务器运算能力和带宽有限,同时在线人数受到限制;自主学习中心的机器和教学平台维护,缺乏专门的技术管理人才,教辅工作没有跟上教改进程。诸如此类教学过程中的物质环境失衡,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改模式的推进形成了很多必须重视的干扰和阻碍。
(2)资源环境失衡
调查发现,很多在线教学平台上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广泛使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还是更多的习惯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造成了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多媒体资料和优质教材资源的浪费、闲置与损耗;学生还是无法实现教材与技术相融合的素材利用最大化。同时,大量的互联网信息也很容易干扰学生的自主学习,良莠不齐的资源信息会让学生选择性迷失。教学平台在使用上也常出现智能化不足,很多教学软件过于“程序化和技术化”,无法满足各式教学需要,不利于培养和引导同学们进行多元化学习和社会认知。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由于进行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无法完全自动化,导致对于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管理和监督效果有限,教师很难精准进行个性化教学指导,无法实施因材施教。
(3)技术环境失衡
对于技术环境失衡方面的研究,笔者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进行问卷调查。在“您所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方面知识的程度”这个问题选项上,有26.7%的教师选择了“完全掌握”,45.3%的教师则是“非常熟练的操作文字、图像处理软件”,28%的教师表示能“非常熟练地制作视频、音频的剪辑合成”。但在随堂听课过程中笔者却发现有超过68%的外语教师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却多表现出“傻瓜式操作”,很多造价昂贵的智能化教学设备仅仅被当成录音机和播放机,相关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价值被严重压缩。这说明大多数教师的计算机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4)情感环境失衡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笔者发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焦虑,很多时候都是源于教学环境、教学技术和学习方式的特殊性导致的主体情感波动。很多同学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同时缺乏自我学习能力和策略,很容易生成学习“挫折感”。由教师的人工讲授变为教学文本演示,学习的思考变为机械的阅读,种种教学环境的转变很容易导致人文环境的缺失。由于体会不到教师的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观念、动机严重影响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导致了师生的信息交流互动频率日益减少,言传身教式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断,也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3.优化研究
在实际的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精读PPT面授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只是局限在多媒体、PPT课件以及光盘的使用,教师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只不过是基于计算机环境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面对这样的教学现实,有必要采用一种学习环境构建的视角,从生态学视角审视英语学习,依据生态学的原理,解决存在的失衡问题,以求构建和优化计算机网络背景下英语学习者的生态环境,使之和谐、动态、灵活、良性地发展,重新形成新的生态平衡。
本研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探究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计算机网络生态环境:
首先,对计算机网络背景下宏观生态环境即物质学习环境、资源学习环境、技术学习环境和情感学习环境进行再平衡。无论是语言实验室、图书馆自主学习中心的设施安排,还是共享机房、图书馆电子自主学习室的广泛开放,或者一系列教学活动配套软硬件设施的应用与服务,都要贯彻计算机网络生态环境优化的理念,同时充分考虑教学发展现状和学校实际。重点是在物质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情感环境四个领域加强基于计算机网络理论的生态环境构建,符合现代教学规律,利于师生教学活动,为大学英语教改模式的顺利推进提供一个较为平衡、和谐的物质环境。
其次,对微观生态环境中各个单独的子环境内部诸要素进行的平衡。通过加强师生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改善人机关系来达到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英语教学的动态平衡。师生互动具体体现在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阶段。以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为例,要很好的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身为教学的设计者,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将课程的重点、难点相关内容布置给学生,线上上传课文相关的PPT,Word文档,音频,视频,图片,线下分发课文相关文字材料供学生预习,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前预习课上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准备。课堂上教师主要的作用是组织,检查,评价和补充。如通过问答方式检查学生线上、线下的预习效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对学生的活动给予指导和评价,对课文相关的重点、难点加以补充说明。课后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指导学生强化知识点,加强其自主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学习的限制。学生和学生的互动体现在线上共享学习资料,网上学习资源,线下通过咨询、互助合作降低学习任务难度,减小学习焦虑感,提升自我认同感,提高学习效率,也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和学生的关系是小组活动中组与组的竞争关系,是在一种轻松、健康的环境下,某一小组成员为获得同一目标的相互协作关系,也是相互评价任务结果的同学关系。要改善人际关系,学生和教师应正确认识计算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辅助的作用,不要对其过分依赖从而导致教学中的生态失衡现象。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学校应定期对教师及学生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指导,最大化地移除技术层面的对教学效果的阻碍。同时,学校要定期丰富和更新自主学习中心教学平台上的各式学习资源,为师生个性化教学需求提供便利的资源条件,帮助教师实现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指导。
作者:董金平 来源:理论观察 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