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状况管理构建问题影响论文(共5篇)
第1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各种政治信息,进行网络政治参与,也日益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一支重要的参与力量。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三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为7.10亿人,其中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1%。大学生是中国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日益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个新兴的途径和方式,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对有关网络法律及道德缺乏了解
大学生在学校中接受教育,一般会形成较好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在社会生活及学习中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要求。在网络中的各种个体行为也应受到法律和道德的限制,大学生对网络的应用比较频繁,在网络中进行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也须遵守网络法律和网络道德,这就要求大学生对于网络法律和网络道德有一定的了解。
而在实际中,大学生关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网络道德了解情况不容乐观,只有一部分大学生能够了解一些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网络道德了解甚少。对网络法律知识和网络道德缺乏相应的认知,可能会使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各种行为缺少相应的控制,容易出现违反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的行为而自己却不知情的状况。
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大学生也存在一定的政治冷漠现象。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对有关网络的法律和网络道德不甚了解,部分大学生缺乏网络政治参与的意识。另一方面,在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上,具有被动性、消极性等特点,大多数学生很少有主动进行网络投票、网络选举等政治参与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一定非理性行为
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各种信息数量庞大,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难以辨别,大学生容易出现茫然失措的状况,失去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真实、客观立场,同时在缺乏相应监督和控制的情况下容易放纵自己的网络行为,出现网络政治参与非理性行为。大学生网络非理性参与行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一时冲动或气愤在网络中发表或转帖一些关于国家政策或领导人负面的言论,甚至会出现进行人身攻擊、谩骂等较为严重的行为;或是在博客、贴吧等网络论坛中转发一些没有经过核实、无中生有的谣言,造成大众的恐慌,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来宣泄对学校、教师或同学的不满,来达到某种心理满足等。
(三)实际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较少
在对政治文化的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大学生形成了稳定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判断,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使得网络政治参与顺利开展和实施。政治认知是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基础和前提,两者之间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网络政治参与。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方面,大学生对主流政治存在良好的认知,能够对社会和国家有正确的政治态度和评价;另一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实际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较少,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主体自身发展阶段性特征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富有活力的一个时期,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年龄一般都在18~23岁之间,是实现从青年后期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望,同时也是大学生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主体性也逐步形成和完善,也较容易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出现问题。
1.大学生政治价值观不稳定。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大学阶段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一方面大学生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和人生经验,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某些事件还不具有独立判断和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网络中的不良信息,通过网络所宣传的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会对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产生严重的影响,出现对国家和社会主流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危机,引发大学生对事件价值判断及道德认知的偏差。
2.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不成熟。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形成成熟政治心理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在这一阶段还处在一个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稳定的时期,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认知及政治行为上都有所表现,如大学生对个别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比较浅显,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现象,缺乏透过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同时对国家大政方针等方面的看法和观点比较单一等。由于大学生心理还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和挫败感,会通过寻求各种途径来实现自我的满足感,如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缓解、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大学生政治心理不成熟,同时自身缺乏控制力也会容易沉溺网络中,进而会出现各种非理性的行为。
(二)网络客观存在的局限性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时事资讯,拓展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网络也具有其自身客观存在的局限性,会对处在价值观、人生观逐渐形成和稳定阶段的大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
1.网络政治信息多元化。在网络中,任何个人和团体可以在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传递各种政治信息,因此每天网络产生的信息数量是巨大的。网络自身具有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使得各种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在网络中传播,不同的团体和政党也利用网络这一较低成本的工具将各自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信息等快速、便捷地进行宣传,各种不同背景的政治文化可以在网络中共存,形成多元化的局面。网络政治信息的多元化增加了大学生进行信息选取的复杂性,会使得大学生难以做出合理的选择,更加不知所措,以致出现“随大流”、人云亦云的状况,最终会容易使得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出现各种问题。
2.匿名隐蔽性及难以控制性。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每个参与者可以用一组字段、一些字符以及图片等来代表自己的身份,这种虚拟的角色使得个体在现实中的身份、文化、国籍等在网络中隐匿,别人很难知道参与主体的真实身份,使得网络参与具有了匿名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大学生在网络中用字符、图片等符号还掩盖自己在现实中的真实身份,别人对大学生的原本的身份不了解,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一方面可以提高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对政府工作进行批评和监督,促使政府工作的公开、透明、有效。但另一方面,在参与过程中,参与主体角色的虚拟化使得网络政治参与比较难以控制,容易会出现恶意攻击他人、政府的状况,在网络中发布谣言,使得各种真假难分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中,网络中的行为更加难以控制。
(三)学校缺乏有效引导
学校是大学生获得政治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在学校经过教育习得一定的政治文化知识,通过社会实践掌握一定的政治参与技能和方法,获得相应的政治经验,能够对政治信息和事件形成基本的判断力。但在实际情况中,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还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部分教育管理者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认为大学生在網络中获取政治信息,进行相关的政治参与活动等行为,一方面是依靠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法律和道德进行自我约束,另一方面是有关部门实施的对网络进行技术性监控等措施来管理控制,而忽视了学校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引导的重要性。在学校教育中,也并没有专门开设有关网络的法律和道德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引导,只是在其他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中或多或少涉及,缺乏系统性和专门性,大学生对网络法律和网络道德不是很了解已经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需要学校、国家和社会共同的努力,为大学生健康、有序地政治参与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也需要大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规范自身网络行为,加强网络自律,促进网络政治参与有序进行。
作者:张乃华
第2篇: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问题探析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普及,昔日的大众传媒逐渐没落,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微信、微博、QQ等现代的大众传媒日益兴起,影响着当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政治生活的层面。大学生群体有较高的知识和素养,熟练地掌握着网络技术,是在生活中使用网络频率比较高的群体,虽然网络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政治参与的基础,而现代的大众传媒为其提供了政治参与的平台,但“处于政治系统末梢的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重要性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但政治评价与行为选择之间存在着严重背离,大学生总体上倾向于对政治生活高度关注但却很少参与。”因而如何正确地看待互联网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所带来的影响便是十分重要的。
1互联网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的方式进行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律和政治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政治生活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而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表达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是在新时期下政治参与的一种新形式,成为政治主体与客体参与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渠道。
1.1提高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与效能,从而增强了对政治体系的认同感
在传统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落后,建立于其上的政治体系是高度封闭的,并不是像伊斯顿所提出的政治系统那般需要频繁地与外界进行互动获取政治支持,政治决策权力是高度集中在少数上层人手中的,所以政治参与范围高度集中在上层精英之中,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效能也是极低的,进而进一步降低了其政治参与的热情。在互联网高度发展和快速普及的时代,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政治参与的新渠道,在这样的政治实践过程中逐渐获得政治知识与技能,进而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塑造了自身的政治人格,正是基于政治实践后政治能力的提高进而导致参与效能的提高,让大学生在政治参与中感受到了自身对于政治决策形成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对政治体系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政治的发展。
1.2提供了政治和利益表达的新途径
在社会分工日益向纵深发展的今日,社会的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和复杂,作为决策主体的政府在信息难以全面整合的情况下更加难以对社会多元的利益表达进行利益综合而形成政治决策。大学生是一个脱离于阶层的特殊利益群体,大学生个体也有其特殊的情况,从属于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经历和价值观,因而自然地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在昔日生产力发展落后以及信息传递速度较慢的情况下,对社会各阶层的诉求进行综合以及协调需要付出太大的社会成本,而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传递变得快速而廉价,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網络政治参与也随之为参政主体提供了一条快速而便捷的通道,在这样的现状下,大学生基于自身的现实诉求通过网络进行表达就是一种可行之道了,网络的发展极大地扩宽了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给政治参与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2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的弊端
虽然网络技术的运用极大地降低了政治参与所需要的成本进而激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扩大了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降低了参与政治生活所需要的门槛,消除了身份的壁垒,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发展。然而,互联网在带来生活的全方位变革的同时还有其自身的局限,互联网相较于传统的大众传媒仍旧是一个新的工具,加之当代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因而互联网在制度和规范上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与问题。另一方面,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大学生本身由于处在政治价值观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缺乏较高的政治素养以及政治参与的必要能力,往往容易被网络上一些不法分子煽动利用以达到特殊的目的,因而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明显非理性倾向,影响了政治系统的稳定与发展。
2.1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与无序化
在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的传输与更新速度相较于传统社会有了极大的改观,而大学生由于还处于校园之中,较少地参与社会的政治实践,因而很难形成完整而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普遍缺乏参与政治所需要的政治技能,在这样没有经过专门化训练的前提下,大学生对待事物的评判标准容易被自身的感情倾向所引导,而难以较为冷静客观地对事件进行综合的评析尔后才进行政治参与,因此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相较以往的政治参与虽然取得了进步,但却仍存在着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化,进而导致网络政治参与整体呈现出一种无序化的倾向。
2.2网络政治参与目标指向趋于自身特殊利益
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群体,虽然拥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与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运用,并有能力进行广泛的政治参与以推动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但是正如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所阐述的那样,个人促进自身利益与采取行动促进集体共同利益相比总是处于优先序,同理,对于整个社会有机体来说,大学生群体可以算是一个单位的个人,因而大学生就算有能力推动整个社会的政治发展,但依旧不会采取主动的行为去推动,因为任何政治参与都是需要花费时间、精力以及金钱等成本,所以任何群体对政治事务的关注都是基于本群体特定目标与特殊的利益之上的,大学生群体在这一方面上也不例外。纵使对于一些无关自身的特定事务尽信关注,也难以形成一种长时间的关注,“对解决问题的监管能力和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效果会随之降低甚至消失,很多问题便呈现出一种过程轰轰烈烈,结果不了了之的现象”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围观现象,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表示对某些具体事件进行持续关注而不发表意见,对事件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呈现出一种浅层化关注的趋势,很少对事件的实质进行深入的跟踪,往往只凭表面与现象便进行政治参与,这种参与方式令网络政治参与的优势大打折扣。
2.3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大学生对政治体的认同有所下降甚至逐步消解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与普及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以及通过政治社会化塑造适宜社会发展要求的政治人格,但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匿名性以及缺乏严格的管控监督,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来源广泛,很多都无法追根溯源。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实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一般是一个具体的个人,对生活的经历和接触往往会影响其政治价值观乃至政治人格的形成,互联网提供了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某些负面的信息以及情绪能够长时间集聚并向纵深传播,影响大学生对当前政治体系的一种认同。此外,大学生从根本上讲仅仅是具有良好的政治参与的一些必要条件,诸如列宁所言的,文盲是处于政治之外的,大学生群体有较为丰富的知识与技能,是有可能将政治参与做好的,但这也仅仅是可能性的一种倾向,然而在现实之中,由于不同网络使用主体基于自身特定的利益,散布一些虚假错误的信息便是一种常态,大学生由于自身鉴别能力不足而容易被误导,从而产生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3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效能的路径
3.1网络环境的净化是提高网络政治参与效能的基础
人的存在是基于环境之上的,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网络环境也是大学生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基础,没有好的环境便不可能有高效能的政治参与。首先政府要出臺与网络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令行禁止,完善网络执法与加强网络犯罪惩处力度。其次,政府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对各种平台的网络信息传播的范围进行限定。最后,加大对文明使用网络以及网络犯罪惩处的宣传,只有两者相结合方能做到事前预防和事后惩戒两者的统一。
3.2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高效能的网络政治参与的根本保证
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人,不管是对任何事件,都因人自身的不同而关注点以及立场均不同,而要有正确的立场,利用正确的方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文修养以及政治修养。大学生应积极学习各类的文化知识,拓宽自身的知识面,这样有利于对涉及社会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而不是流于表层。其次,网络政治参与实际上只是现实政治参与的一部分,大学生应该平时积极参加各种合法的政治活动,在政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政治技能与素养,这样才不会迷失在网络政治参与的汪洋大海之中。
作者:柯艺伟等
第3篇: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和有效稳定机制的构建
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平台,也是公民表达诉求、制约政府行为,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其中网络主要指微博微信,这两种互联网的交流工具,可以丰富交流的内容,人们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而且交流速度很短,大大节省了上传下达的时间,已经慢慢深入人们的心中,同时,也在改变着国家的治理模式。然而,微博微信互动中间,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使得信息不准确,那么此时应该规范公民的网络行为,重构网络政治参与内容以及方式等,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1国内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献研究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美国最早兴起了网络政治参与运动,大概是在20世纪60年代。此时,国外的学者也开始了对网络政治参与这个新兴事物的研究。总结近60年来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者对网络政治体系本身以及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对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性研究。例如,斯劳卡在《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书中讲述了“人类”的由来和高科技的关系,其中涵盖了虚拟空间存在的很多威胁因素值得我们深思。其二,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治民主化也有很大的帮助。其中,几位学者也对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普拉特在《混乱的联线一因特网上的冲突与秩序》书中讲述了网络色情与网络犯罪的案例,对网上言论也进行了关注与剖析。
在中国,网络政治参与日益兴起,微博参政也提上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议程。我国学者也对网络政治参与这个话题表示出浓烈的兴趣。总结一下我国的研究成果:其一,研究的内容是网络政治学科体系和规律。主要代表有李斌、刘文富等人,在《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网络政治解读》等书中,作者刘文富构建了一种网络政治的理论模型,着重讲了网络政治、现实政治以及现实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二,研究的内容是借鉴不同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网络政治参与,从而提出对策性建议。例如:王金水于2013年和2015年分别发表了《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和《微博微信社会参与和维稳长效机制建构》,提出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型作用以及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对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提出了新颖的观点。其三,研究的内容是描述并分析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质与内涵,例如:《网络共同体:网络时代新型的政治参与主体》讲述了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及之间的关系等,并提出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想模型。其四,研究的内容是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
2从亨廷顿理论视角下对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分析
2.1亨廷顿政治参与理论的内容——现代化与政治衰朽
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政治秩序》书中提到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现代化和政治衰朽。在这一部分中,亨廷顿提到了现代化与政治意识、暴力及腐化的关系。当在政治参与渠道不完善的国家中,公民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满足,将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亨廷顿认为,社会稳定是要靠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来实现的,从而实现现代化。此外,亨廷顿说过:政治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内容。现代国家国家的标志就是人民可以广泛的参与政治,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他认为现代化国家政治参与的模式有四种:初期阶段的中产阶级模式和专制模式,后期阶段的大众模式和技术统治模式。政治稳定需要依赖于政治参与的扩大,只有在保证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上,政治参与才能与政治制度化水平相一致。
2.2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
第一、网络政治制度不健全。目前网络中微博微信運行处于自发状态,没有相关制度对其的运行加以约束和限制,出现了信息发布不及时且数量不均与、不能有效回复并解决用户的意见和互动功能没有运用自如。制度就是规矩,网络政治不仅要增加粉丝数量,同时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来评判体系,要追求言行一致,既要重视自己的建设工作,又要注意与民众的互动。现在,政府网络平台做到的是更新时事政治,然而却不能做到及时的上传下达,以及各部门的分工也不明确。
第二、网络公共秩序未建立。由于微博、微信都是基于互联网网络,而网络又具有虚拟性、便捷性、即时性、互动性及不确定性等特点,没有建立网络的公共秩序,我根据亨廷顿的理论,分析出网络公共秩序不完善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网络秩序无法可依,《信息公开条例》发布以后,人民无限制的要求政府公开所有信息,其中包括一些政治机密,但是人民会利用法律空白来要求政府做到信息公开,同时还会用传播舆论这种事情来恐吓政府。可见,“无法无天”正是验证了这个现象。其二,公民自身道德水平有限,导致他们不能正确认知每件事情。第三,执政者观念落后,且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导致网络公共秩序不能及时有效建立。
第三、网络政治发展不明确。网络政治参与需要依附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然而,目前面临的现象是网络政治参与最终要达到什么目标并不明确。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治稳定来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将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中国的现代化结果还不是很明确,我们依旧在不断的摸索。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网络政治的发展也遇到了阻碍,不明确将来的结局会是怎样?可能是通过将网络社会的力量整合,从而达到政治稳定;也有可能是聚合力量后会破坏政治秩序。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吸取已有的经验教训并对以后的道路进行指导与预测。
2.3亨廷顿政治参与理论分析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借鉴意义
第一、大众化媒介的推广——网络政治化。亨廷顿提出了政治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社会和经济变革一城市化,扫盲和教育的提高,工业化、大众化媒介的推广一扩大了政治意识,增加了政治要求,拓宽参与面”。而网络政治正是属于大众化媒介,政治参与扩大且参与人群也在不断的扩大,因为当出台一个新政策或者就某件事情讨论时,人民可以第一时间看到这些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的来源一定是与社会成员息息相关的内容,如马斯洛提到的需要层次论的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都会不断地刺激到社会成员,他们会不断提高自身需求。不断的进行大众媒介的推广,提高网络政治化,使得网络政治参与变得更加切实际,同时不断地扩大政治参与人群。通过完善政治制度化和法律法规健全化,从而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水平与规格。
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平台,也是公民表达诉求、制约政府行为,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其中网络主要指微博微信,这两种互联网的交流工具,可以丰富交流的内容,人们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而且交流速度很短,大大节省了上传下达的时间,已经慢慢深入人们的心中,同时,也在改变着国家的治理模式。然而,微博微信互动中间,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使得信息不准确,那么此时应该规范公民的网络行为,重构网络政治参与内容以及方式等,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1国内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献研究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美国最早兴起了网络政治参与运动,大概是在20世纪60年代。此时,国外的学者也开始了对网络政治参与这个新兴事物的研究。总结近60年来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者对网络政治体系本身以及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对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性研究。例如,斯劳卡在《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书中讲述了“人类”的由来和高科技的关系,其中涵盖了虚拟空间存在的很多威胁因素值得我们深思。其二,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治民主化也有很大的帮助。其中,几位学者也对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普拉特在《混乱的联线一因特网上的冲突与秩序》书中讲述了网络色情与网络犯罪的案例,对网上言论也进行了关注与剖析。
在中国,网络政治参与日益兴起,微博参政也提上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议程。我国学者也对网络政治参与这个话题表示出浓烈的兴趣。总结一下我国的研究成果:其一,研究的内容是网络政治学科体系和规律。主要代表有李斌、刘文富等人,在《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网络政治解读》等书中,作者刘文富构建了一种网络政治的理论模型,着重讲了网络政治、现实政治以及现实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二,研究的内容是借鉴不同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网络政治参与,从而提出对策性建议。例如:王金水于2013年和2015年分别发表了《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和《微博微信社会参与和维稳长效机制建构》,提出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型作用以及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对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提出了新颖的观点。其三,研究的内容是描述并分析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质与内涵,例如:《网络共同体:网络时代新型的政治参与主体》讲述了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及之间的关系等,并提出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想模型。其四,研究的内容是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
2从亨廷顿理论视角下对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分析
2.1亨廷顿政治参与理论的内容——现代化与政治衰朽
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政治秩序》书中提到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现代化和政治衰朽。在这一部分中,亨廷顿提到了现代化与政治意识、暴力及腐化的关系。当在政治参与渠道不完善的国家中,公民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满足,将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亨廷顿认为,社会稳定是要靠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来实现的,从而实现现代化。此外,亨廷顿说过:政治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内容。现代国家国家的标志就是人民可以广泛的参与政治,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他认为现代化国家政治参与的模式有四种:初期阶段的中产阶级模式和专制模式,后期阶段的大众模式和技术统治模式。政治稳定需要依赖于政治参与的扩大,只有在保证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上,政治参与才能与政治制度化水平相一致。
2.2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
第一、网络政治制度不健全。目前网络中微博微信運行处于自发状态,没有相关制度对其的运行加以约束和限制,出现了信息发布不及时且数量不均与、不能有效回复并解决用户的意见和互动功能没有运用自如。制度就是规矩,网络政治不仅要增加粉丝数量,同时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来评判体系,要追求言行一致,既要重视自己的建设工作,又要注意与民众的互动。现在,政府网络平台做到的是更新时事政治,然而却不能做到及时的上传下达,以及各部门的分工也不明确。
第二、网络公共秩序未建立。由于微博、微信都是基于互联网网络,而网络又具有虚拟性、便捷性、即时性、互动性及不确定性等特点,没有建立网络的公共秩序,我根据亨廷顿的理论,分析出网络公共秩序不完善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网络秩序无法可依,《信息公开条例》发布以后,人民无限制的要求政府公开所有信息,其中包括一些政治机密,但是人民会利用法律空白来要求政府做到信息公开,同时还会用传播舆论这种事情来恐吓政府。可见,“无法无天”正是验证了这个现象。其二,公民自身道德水平有限,导致他们不能正确认知每件事情。第三,执政者观念落后,且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导致网络公共秩序不能及时有效建立。
第三、网络政治发展不明确。网络政治参与需要依附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然而,目前面临的现象是网络政治参与最终要达到什么目标并不明确。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治稳定来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将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中国的现代化结果还不是很明确,我们依旧在不断的摸索。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网络政治的发展也遇到了阻碍,不明确将来的结局会是怎样?可能是通过将网络社会的力量整合,从而达到政治稳定;也有可能是聚合力量后会破坏政治秩序。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吸取已有的经验教训并对以后的道路进行指导与预测。
2.3亨廷顿政治参与理论分析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借鉴意义
第一、大众化媒介的推广——网络政治化。亨廷顿提出了政治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社会和经济变革一城市化,扫盲和教育的提高,工业化、大众化媒介的推广一扩大了政治意识,增加了政治要求,拓宽参与面”。而网络政治正是属于大众化媒介,政治参与扩大且参与人群也在不断的扩大,因为当出台一个新政策或者就某件事情讨论时,人民可以第一时间看到这些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的来源一定是与社会成员息息相关的内容,如马斯洛提到的需要层次论的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都会不断地刺激到社会成员,他们会不断提高自身需求。不断的进行大众媒介的推广,提高网络政治化,使得网络政治参与变得更加切实际,同时不断地扩大政治参与人群。通过完善政治制度化和法律法规健全化,从而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水平与规格。
源配置方案。这个主要是建立资源配置系统,通过不同的信息合理分配和处理,第三,绩效管理技术。这是引用了企业绩效管理的内容,利用网络平台,为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绩效考评,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对公民的信息做出及时的反馈。
3.3建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与导向
第一、微博微信参与内嵌的政治属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干预力量,能够部分缓解当今社会面临的结构性紧张状态,形成“网络倒逼政府”的态势,这种态势对现实社会政治体制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最终能为社会矛盾的解决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改进提供契机。第二、由刚性维稳转变为韧性维稳。要摒弃单一性的管控型思维,维稳结果更具有长期性和有效性。第三、公共领域话语形式是理性的、不受限制的同时也是客观的,微博微信使得网络公共话语空间更有活力,微博微信言论自由权的正义体现为能促进“持续协商”氛围的形成‘持续协商”以及微博微信合理的话语空间成为正义实现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当今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提供充分的价值建构空间。第四、由从策略性维稳到制度性维稳的目标取向。第五,微博微信参与能够培养民众的群体认同和集体归属感,这种群体认同与归属感可以促进参与者的群体公共话题和共识的形成。
作者:强敏
第4篇: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
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对于政治的发展也有一定地推动作用,例如,民众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政治投票,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与有关部门进行对话和交流,给政府的管理提供了不少的便利。但是,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府的公共管理也存在不少不利的影响。因此,政府公共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利弊分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更好地公共管理。本文就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
1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府公共管理的积极影响
1.1深化民主政治参与意识
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府的公共管理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中之一就表现在网络政治参与能够深化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实现基层民主。这是由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特征所决定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目前我国出现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10亿,大部分民众都学会了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和沟通。而政府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公共管理,如发布相关的公共管理信息、让民众进行网络投票等。在网络政治参与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政治参与,有助于深化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同时也有助于政府正确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帮助政府进行科学决策。
1.2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廉洁性
网络政治参与还可以实现政治民主监督,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廉洁性和效率性。网络时代下政府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公开的政府公共管理,在网络平台中及时更新政府公共管理的相关信息,让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到更多与民生相关的政策和现象,并针对相关内容进行意见的反馈。在此过程中,网民及时信息的接收者者,也是政府公共管理的监督者。人们通过政府在网络平台中发布的数据和信息了解到政府的工作进度和效果,监督政府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还能够给政府提出更多的意见和建议,让政府能够从发展和实践的角度上进更好的决策,切实解决政府的民主决策问题。这些对于政府的廉洁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受到政府的广泛关注。
2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府公共管理的消极影响
2.1网民鉴别信息真假的能力较差
我国网民的数量众多,政府对于网民的个人隐私也较为重视,因此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隐私性和虚拟性可以实现网民的言论自由,加强政治的民主性,但是另一方面却容易造成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导致网络上形成不当的舆论压力。例如,部分不法分子或者集团在网络上发布虚假消息,而因为网民对于信息真假的鉴别能力较差,因此导致网民的舆论偏向虚假方,对政府制定的政策或者发布的信息进行错误的解读,最终造成错误的舆论压力,影响政府的决策和方案的制定。
2.2网络政治参与的情绪化现象
网民具有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支配着网民的活动。但是正是由于网民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少网民在看到浏览网络信息时会容易出现情绪化的现象,从而做出不当的行为。如,某地区暴乱事件的发生给民众带来了较大的恐慌,在这种恐慌情绪的支配下,网友会开始对实践进行消极的联想,并将这种思想以信息传递的形式进行传播,导致最后过度的渲染事实,甚至对当地政府进行不当的指责,造成政府管理的难度加大,引起社会治安问题。这种现象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不仅会影响政府的正常工作,还有可能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2.3资源分配不均现象严重
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府的公共管理还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少数农民并不会使用互联网进行操作,网络政治参与会忽略农民的发言权和建议权,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影响农民的切身利益;其次,地理分配的不均衡。不同的地区对于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网络政治参与应该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网民的意见。但是目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在地理分配上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对于政府的公共管理有一定的影响;最后,年龄的分配不均。大部分的网民是青少年,老年人较少,中年人次之。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问题的考虑和分析是不同的,利益出发点也不同,因此年龄分配不均也会影响网络政治的参与质量,从而影响政府的公共管理。
3网络政治参与的应对策略分析
3.1加强对网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网络政治参与是时代发展的而必然趋势,政府没有办法取消网络政治参与,也不应该取消网络政治参与,而是应该要积极应对网络给公共管理带来的不良影响。从网络政治参与带给政府公共管理的不利影响来看,政府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网络秩序进行维护,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网民综合素质的重视,提高网民的思想觉悟。首先,政府应该要树立网民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政治观,要保证网民在网络时代能够凭借自己的思想观念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保证网民能够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和集体立场;其次,政府应该要加强网民对是非黑白进行区分的能力以及对网络信息的真假进行鉴别的能力;最后,政府需要发布一些正能量的言论和消息,引导网民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
3.2做好民间组织建设工作
不同社会阶层面对同样的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由于利益的驱使而出现的必然结果,而这些具有共同利益的社会阶层形成的组织就是我们所说的民间组织。民间组织代表着不同群体的群众利益,加强对民间组织的建设可以帮助国家更好的进行社会管理和控制,也能够实现国家和不同群体利益的良好交流和沟通,以组织形式来增强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这样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秩序、维护公众的群体利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民间组织在独立性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要求政府能够帮助公民加强组织建设,并给予民间组织更多的自治权利,促进民间组织的有序发展。
3.3做好网络信息规范和政治参与渠道管理工作
首先,从网络信息的规范来看。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府的公共管理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要求政府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其积极影响,避免不利影响。这其中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的虚假方面,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规范,对于不实的网络信息报道予以严厉的打击,规范网络秩序;其次,对于政治参与渠道的管理方面,政府应该要加强对当前网络政治参与渠道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弊端,并针对弊端进行调整,切实保证网民在政治参与中可以更加完全地抒发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政治的民主。例如,某些投票的参与形式虽然简单,但是网民的意见却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政府在网络设计中可以让网民就自己的基本信息如年龄阶段、职業以及补充意见等进行填写,这样既能够直观地看到网民的投票结果,又可以掌握更多的信息,有助于加强政府的决策。
4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政府的公共管理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如网络政治参与可以深化民主政治参与意识,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廉洁性,但是同时,由于网民鉴别信息真假的能力较差,因此有可能导致网络政治参与出现网民情绪化现象以及资源分配不均现象等。因此,要加强政府对网络时代的应对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如加强对网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好民间组织建设工作,以及做好网络信息规范和政治参与渠道管理工作等,保证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作者:龚苗英
第5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状况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
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技术手段正在以迅猛的发展速度改变着我国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当前,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一定的优势,已然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新方式,目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总体情况较好,但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现今很多网络上的言论比较感性化、情绪化,不够理智,而其中多数用户是90后的年轻人,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即不够关注主流媒体,而对一些网络上的非主流内容比较感兴趣,而现今的网络环境不够清朗,各种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故意煽动、一些所谓的大V的偏激想法,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判断,并可能导致一些非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影响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网络调研和采访等方法,通过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即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合法途径影响政府或学校等官方机构的决策或公共管理的活动。大学生进行网络政治参与能提高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但与此同时,网络平台上的政治参与中,多方势力的角逐下,有一些有所企图的境内外敌对势力试图煽动大学生的激进情绪,而学生思想相对单纯,容易轻信网络“流言”,不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同时阻碍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不利于高校教育的开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般情况下,涉及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如宿舍硬件设施)、学习(如课程设置的问题、教学安排的变动)等切实关系大学生生活的事件,容易引起较大的关注,同时现今的大学生也会越来越关注家乡或者所在学校当地,甚至国家的一些突发事件。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状况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非理性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仍需要适当引导,需要在从社会、网络媒介、学校三个维度从网络整治、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上进行引导,使大学生理性参与网络政治话题。
社会层面:加大力度整顿网络
由于网络的存在,现在的大学不再是封闭的小社会,而是一个完整的与外界交流紧密的空间,很多网络思潮在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大学、现今的互联网,很多发声的主体都是一些三低人群,整个网络不够清朗,因此,需要从社会层面,加大力度,从各行各业的角度不断整顿网络风气,促使网络环境在一种和谐与较量
的平衡中不断发展。
网络媒介:做大做强主流网络阵地
以校园为例,需要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包括同时做好官方网站和学生信息门户网站的建设,包括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保证官方网站的权威性和学生信息门户网站的亲“民”性,引导舆论导向。同时培养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和学生组成一支专业队伍,维护网站的日常运营,同时关注大数据背景下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此同时,不断吸纳优秀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及学生意见领袖的加入,创建名师博客,鼓励学生发布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不断吸引师生共同聚拢在信息门户网站中。
学校层面:充分发挥师生正能量,清朗网络空间
教师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包括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首先要做到的是以身作则,从敢于在网络上发声、向善于在网络上发声转变,不断地用浸润式的方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现在的95后大学生不喜欢单一的话语体系,所以需要培养一支网络思政队伍,培养这支队伍提高网络敏锐度,不断学习使用网络话语体系与学生在网络进行沟通,并在网络上用多样化的话语体系润物细无声地传播正能量,不断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同时也聚拢年轻人。同时,需要有意识地多多通过QQ、易班、微信、微博等方式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加入网上的学生群、创建群邀请学生加入等方式贴近学生,并经常发布一些与学生相关的新生适应、自我管理、成功励志等文章,做好日常的服务与教育,以吸引学生的关注,为网络思政工作打下基础。
四、结语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非理性行为,影响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从社会层面来看,需要加大力度整顿网络,从网络媒介来看,需要做大做强主流网络阵地,从学校层面来看,充分发挥师生正能量,清朗网络空间,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将有序健康地发展。
作者:马燕婷
热门论文
- 网络政治参与状况管理构建问题影响论文(共5篇)
- 行政管理建设应用影响硕士论文(共5篇)
- 新医改管理问题及对策影响分析论文(共5篇)
- 预算管理问题对策因素影响研究论文(共5篇)
- 文化资本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法问题措施构建论文(共5篇)
- 网络营销问题对策影响策略论文(共6篇)
- 社区图书馆构建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论文(共5篇)
- 探析网络的发展状况及网络舆论影响
- 学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效率问题影响论文(共7篇)
- 建筑经济管理问题思考应对建议论文(共5篇)
- 人力资本投资现状问题影响及收入关系论文(共5篇)
-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影响研究论文(共5篇)
- 会计信息影响作用问题分析论文(共5篇)
- 网络创业现状应用问题对策研究思考论文(共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