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IBM:个人电脑鼻祖

发布时间:2023-12-10 19:59

  2011年,IBM迎来百年诞辰。作为世界IT产业领袖级企业,IBM曾引领人类进入主机时代、个人电脑时代、电子商务时代,其成长模式向来被业界奉为楷模,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曾感言:“IBM才是计算机行业的真正霸主,毕竟它一手栽培了我。”


  负债表只说明过去


  1911年6月15日,华尔街“信托大王”查尔斯•弗林特组建了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TR),即IBM前身,公司主要生产天平、磅秤、计时钟、打孔机等。弗林特本人并非经营企业的行家,折腾了3年,1000多员工的公司最后总市值300多万美元,负债却高达650万美元,资不抵债,濒临倒闭。


  为摆脱公司破产的厄运,1914年5月,弗林特把托马斯•沃森招聘到公司主持业务。时年40岁的沃森,生长于纽约州农村,他认为“一切都得从销售开始,没有销售就没有美国的商业”。早在17岁时,销售便成了沃森步入社会的入场券――赶着马车走街串户推销钢琴、风琴和缝纫机。最初几年,沃森生活落魄,有时不得不睡在杂货铺地下室的海绵堆上,由于只有一套西服,每次洗烫时,他只能穿着内衣在裁缝后面等着。20岁以后,沃森一直效力于美国现金收款机公司,从一名普通推销员逐步上升为二把手,后因老板猜忌辞职走人,随即被弗林特聘请。


  上任伊始,沃森决定以改进、研发新产品为突破口占领市场。为此,他大胆地向公司最大的债权人――担保信托银行申请贷款。当银行指出公司负债近400万美元,没有资格再申请贷款时,沃森展现了他作为企业家的自信:“负债表只说明过去,这笔贷款是为了未来。”银行方面居然被他铿锵有力的言辞所打动,最终同意发放贷款5万美元,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样提供了商机。美国政府战时工业委员会向公司批量订购打孔机等,用于管理战时工业生产,铁路、银行、保险公司也纷纷采用公司的产品。1918年“一战”结束时,公司年收入超过900万美元,扭转了亏损的被动局面,公司员工总数也稳定在3000人左右。


  随着公司的发展,沃森对“计算制表记录公司”这个拗口的名字越发不满意,他认为公司名称应该简洁明了、掷地有声,就像可口可乐、通用汽车、美国钢铁公司一样。为了树立公司的品牌形象,1924年,沃森把公司更名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英文缩写IBM。


  代罗斯福总统宴请贵宾


  上世纪20年代末,肇端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席卷西方。企业纷纷倒闭之际,IBM不但没有减员,反而扩大生产,大量雇佣推销员,他们坚信危机只是暂时的,公司应该为日后的发展积蓄能量。


  与此同时,沃森很注意与美国政府搞好关系。1932年,罗斯福参加总统竞选,IBM是其主要财力支持者。顺利当选后,沃森几乎成了总统在商界的私人代表。


  罗斯福常把一些带有私人性质的事务交给沃森代理,如瑞典王子古斯塔夫当年访问美国时,就由IBM公司负责接待宴请,沃森特意邀请大主教前来致辞祝福,宾主尽欢。IBM下设接待部,专门负责公司宴请、招待事宜,公司的俱乐部能够举办数百人的盛大宴会。沃森认为这是一种体面而有效宣传公司的办法,既能提高知名度,也帮助了总统,一举两得。


  沃森与总统的这层交情使IBM受益匪浅。旨在摆脱经济危机的罗斯福新政推出后,美国联邦政府向IBM订购了数百台商业机器,用于处理社会福利、价格控制相关的数据信息。


  沃森自信能成为商界的罗斯福。1937年,IBM打孔机穿孔卡片系统差不多垄断了美国的穿孔卡片市场,销售额高达4000多万美元,其中海外收入达到1200万美元。同年7月,在柏林出席国际商业大会时,沃森当选国际商会主席。IBM的世界影响力开始彰显,国际商会当时是与国际联盟同一等级的世界性组织。


  鉴于欧洲山雨欲来的战争风云,沃森为商会提出了“通过世界贸易达到世界和平”的口号。商会期间,沃森受到希特勒单独接见,后者向他表示:“不会有战争,没有哪个国家希望打仗,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承受得起。”纳粹当局还授予沃森一枚德国鹰十字勋章,以表彰沃森为世界和平和国际贸易所做的贡献。


  二战期间公司利润不得超过1%


  然而好景不长。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不久,沃森把象征荣誉的德国鹰十字勋章退还给了希特勒,同时修书一封,谴责其背信弃义,悍然发动战争。


  1941年美国参战后,沃森加入反法西斯战争行列,公司制造的军火都打上了IBM的商标。IBM打孔机在军队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军方用打孔机把部队的薪饷制成图表,记录各部队的军功、伤亡人数和后勤供给情况。每一位军人,从应征入伍直到退役,打孔卡一直伴随左右。


  战争期间,IBM与军方合作,所属工厂2/3投入军需生产,包括机关枪、发动机、防毒面具等30多种军械。IBM生产的很多仪器还被用于破译日本密码或搜寻德国潜艇。如此大规模的军需生产,IBM本可以像美国波音公司、杜邦公司一样,大发数以亿计的战争财。沃森却规定IBM生产军需的利润不得超过1%,他还鼓励IBM雇员参军,公司为每一位服役的员工发放相当于平时工资1/4的薪酬。


  IBM的战场宣传攻势同时开展,由公司出版发行的《商用机器》流行于战场。报纸经常刊载IBM支持美国参战的消息,欢迎他们战后来IBM工作。


  二战期间,IBM虽然利润没有增加,生产规模却扩大了三倍,公司销售额从战争之初的4600万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1.4亿美元。IBM影响一时无人能及,但不可否认,任何科技产品都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二战期间,德国纳粹也曾把IBM生产的打孔机用于登记并识别犹太人。


  这些分成多行、看似普通的穿孔卡片赋有特定含义,纳粹正是利用它们来决定集中营里“低等人种”的生死。如标注人种分类的一行,第8孔代表犹太人,第12孔则为吉卜赛人。卡片的第34行标注死亡原因,代码3表示自然死亡,代码4意味着立即处死,代码5的意思是自杀,代码6为“特别处理”――这类人要么被送到毒气室,要么被绞死。据统计,至少有12个集中营采用了IBM的打孔机穿孔技术,其中包括奥斯威辛集中营,IBM德国分部二战期间曾被纳粹接管。


  IBM和七个“小矮人”


  二战不但改变了世界格局,也为IBM开启计算机时代提供了契机。二战后期,IBM斥资100万美元,协助军方在哈佛大学成功研制了著名的“马克(Mark)Ⅰ”型计算机。“马克Ⅰ”属于电磁式计算机,该机长约15米,高约2.4米,重达31.5吨,运算速度为每秒钟做1次加法。


  “马克Ⅰ”问世不久便成明日黄花。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这个庞然大物重达30吨,揭幕仪式上,它为来宾表演了绝活――分别在1秒钟内进行了5000次加法运算和500次乘法运算。


  不甘落后的IBM再次斥资100万美元,历时近1年,研制出了“最好、最新、最大的超级计算机”,它每小时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一个人用手和纸工作10年。这是世界第一台使用软件的大型计算机。由于长达35米,体积笨重,因而被称为“科技恐龙”。IBM把这台计算机提供给全世界科学家使用,只要是科研,一律免费,如果涉及生意则每小时需支付300美元的成本费。


  此时的IBM,错误地判定计算机的运用只限于科研,难以商业化,因此有些固步自封,掌舵者沃森甚至断言:世界对计算机的需求大约只有5台。IBM长期以来的竞争对手兰德公司则于1951年推出了计算机Univac,它率先被美国政府用于人口普查,标志着计算机正式进入商业应用。1952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夕,Univac因做出了艾森豪威尔获胜的正确预测大出风头,被称为“无与伦比的电子大脑”,兰德公司为此获得了为数6台的订单。


  美国空军准备实施的半自动地面防空工程给了IBM一个反超对手的机会,争取到项目后,IBM着手研制“国防计算机”,也就是后来改称IBM701的大型机。1953年4月7日,以“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为首的150位嘉宾莅临IBM701揭幕仪式。为了吸引公众注意力,IBM701被安置在公司纽约总部大厦一楼,取代5年前安放于此的那台“科技恐龙”。


  IBM701装配了18台,租金为每月1.5万美元。1956年美国再次大选时,电视画面出现的都是IBM701计算机,兰德公司的产品难觅踪迹。此时,IBM已占领了约70%的市场,美国本土只留下以兰德公司为首的七家公司,为此,媒体戏称美国计算机产业格局为“IBM和七个小矮人”。同年5月,沃森正式退出江湖,将IBM的权杖移交给大儿子汤姆•沃森,父子握手的照片出现在《纽约时报》上,寓意两个时代的交接。


  50亿美元的大赌博


  小沃森大学毕业后加盟IBM,在公司销售部门历练多年。二战期间,他入伍驾驶轰炸机累计飞行长达2500小时,多次穿越中国抗战补给生命线――“驼峰航线”。


  IBM对蓝色有着执著的热爱,其销售人员一律着深蓝色西装,计算机外壳为深蓝色,鉴于IBM在业界的影响力,人们干脆把它称作“蓝色巨人”。20世纪60年代初期,“蓝色巨人”尽管年销售额高达20亿美元,增长率却呈现下降趋势。小沃森认为这是公司在新产品研发上做得不够。1961年12月28日,一份长达80页的报告提交上来,标题醒目地写着《IBM360系统电子计算机》。


  新计算机系统以360为名,表示一圈360度,它既代表着从工商业到科学界的多功能应用,也蕴含IBM一贯的宗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据估算,“360计划”研制经费5亿,生产设备投资10亿,推销和租赁垫支35亿,总计投资50亿――比美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多出35亿美元。美国各界震惊了,《财富》杂志报道称其为“IBM50亿美元的大赌博”。这是一次生死之注,赢了,IBM可以继续称雄业界,输了,公司只得破产。


  IBM为此新建了5座工厂,雇了6万名员工。1964年4月7日,IBM正式向世界宣布360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它的一大创举是解决了兼容问题,可以共享相同的软件、磁盘和打印机,并且能够联机工作,世界计算机产业迎来革命性突破。


  为了庆祝胜利,IBM分别在美国63个城市和世界14个国家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司还租用一辆火车专列,载着200多名记者浩浩荡荡开往IBM的实验室。1966年底,IBM年收入超过40亿,纯利润高达10亿美元,跻身美国10大公司行列,从而确立了自己在世界计算机市场的统治地位。


  PC机当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1971年,小沃森功成身退,结束了沃森父子对IBM长达半个世纪的家族式领导。新的董事长由公司内部提拔上来。IBM有一个传统,无论中高层领导往往从内部提拔,很少引入“空降兵”。这一策略有利于凝聚优秀员工,因为他们可以预想自己的发展空间。


  上世纪70年代,IBM员工总数超过30万人,“蓝色巨人”的身影遍布全世界。中国改革开放后,沈阳鼓风机厂安装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台IBM中型计算机,“蓝色巨人”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当IBM继续称雄大、中型计算机领域时,以苹果为代表的“车库”公司已成为小型、微型计算机霸主,大有挑战“蓝色巨人”的架势。“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最好的微型计算机?”IBM领导层的反思很快催生了一个名为“国际象棋”的绝密计划。


  1980年7月的一天,西雅图微软公司,比尔•盖茨接到一个神秘电话,对方自称是IBM的代表,要其尽快安排一次会晤。比尔•盖茨打算把时间定在下周,对方却急不可耐地说:他们的人将在两小时以后飞来。盖茨感到事情非同小可,当时IBM是一家年营业额达280亿美元的巨型企业,成立仅5年的微软公司年收入不过250万美元。原来,IBM多年来因忽视了对微型计算机的研发,一时来不及推出自己的微处理器(CPU),也没有掌握操作系统的核心技术,为尽快杀入微型计算机市场,IBM只好采取拿来主义,与其他公司合作加速产品开发,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最终成了首选目标。


  在随后的会晤中,为了尊重习惯穿蓝色西装的IBM代表,盖茨他们一改过去着圆领衫、牛仔裤和运动鞋的休闲装,郑重其事地穿上了笔挺的西装。会见时,不想IBM的代表却身着牛仔裤、脚穿运动鞋出场。看来大家都十分尊重对方,分别穿上了各自乐意接受的服装。


  微软公司不负所托。1981年8月12日,IBM在纽约总部对外宣布:IBM个人电脑(PersonalComputer)正式诞生,即IBMPC机。依托微软公司提供的Q―DOS操作系统,采用英特尔公司最先进的8088微处理器。IBMPC机,真正把人类社会引领到个人电脑的新时代。


  为了推广新产品,IBM巧妙借助卓别林式的小流浪汉形象,头戴圆顶高帽,身着灯笼裤,滑稽可爱地在电视上频频露脸,手里舞动着个人电脑,表示人人都能够使用。《华尔街日报》评论说:IBM大踏步地进入微型计算机市场,“蓝色巨人”可望在两年内夺得这一新兴市场的领导权。1982年内,IBMPC机卖出了25万台,以每月2万台的速度迅速接近“苹果”电脑。同年,美国《时代》周刊把IBMPC机搬上封面,推出了史无前例的年度“新闻人物”――“这完全不是一位人物,而是一台机器”。


  起初,IBM为了取代苹果公司在个人电脑市场的主导地位,实行“开放”政策,把技术文件全部公开,鼓励同行仿照,各地的电子厂商于是一轰而上,争相转产仿造IBMPC兼容机,这也造就了康柏、戴尔电脑公司等众多后起之秀。1985年,IBM年收入突破500亿美元,连续4年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受尊敬的企业。


  郭士纳“空降”IBM


  尽管IBMPC机两三年内成长为一笔50亿美元的业务,其市场开放政策,一方面使得IBMPC机成为业界标准,一方面市场被其他电脑厂商蚕食。1988年,IBM的个人电脑市场份额跌落到6%,克隆产生的康柏电脑公司反而是其两倍。更大的危机源于IBM决策层的失误。在个人电脑如火燎原的形势下,IBM领导者固守不断下滑的大型计算机业务,没有在软件开发等新兴市场有所突破。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少数大公司垄断技术、瓜分市场的局面一去不返,许多掌握某一领域尖端技术的公司如戴尔、甲骨文等,短短几年发展便跻身世界500强行列,纷纷叫板IBM的霸主地位。


  有着80多岁“高龄”的IBM,此时显得步履蹒跚、反应迟钝,全然没有了往昔的八面威风。从1990年到1993年,IBM连年亏损,累计总额达168亿美元。“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坟墓”,当时有媒体这样评价IBM。1993年1月,IBM董事长埃克斯因无力回天,提交了辞呈,董事会随即组建了一个“搜猎委员会”,破天荒地决定聘请外脑,以期能够力挽狂澜。这被媒体戏称为“美国最艰巨的工作之一”,通用汽车的杰克•韦尔奇、微软的比尔•盖茨均在搜猎范围之内,但谁也不想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


  情急之下,“搜猎委员会”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业界之外,他们锁定了路易斯•郭士纳。郭士纳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33岁便成了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最年轻的总监,就任过数家大公司的总裁,在商界素有“扭亏为盈的魔术师”之称。当IBM董事会代表找到他时,他在RJR食品烟草公司总裁职位上干得正欢。最后,IBM方面对郭士纳说:“即便出于道义,你也有责任承担这份工作,因为IBM的生死将影响美国计算机行业在全球的利益。”这一招很对郭士纳的胃口,他一直希望挣钱能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


  1993年4月1日,IBM在纽约希尔顿饭店召开了一次非同寻常的记者招待会,宣布由郭士纳接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职务。这一天正好是愚人节,“搞饼干生产的懂高科技吗?”人们普遍怀疑郭士纳的能力,有人甚至开玩笑说:“IBM聘请郭士纳那是太好了,因为他可以改变这位昔日的‘蓝色巨人’,以后IBM就代表国际饼干公司。”


  首创“电子商务”概念


  走马上任后,郭士纳首先从精简机构入手,一举把IBM约40万员工裁减到20多万人。郭士纳的亲兄弟曾效力IBM多年,也在被裁员工之列。自老沃森时代以来,IBM一直实行终身雇佣制。这项当年旨在增强员工归属感的传统,在IBM亏损之际,无疑是沉重的包袱。


  郭士纳开诚布公,如果公司破产,所有工资、福利都将免谈,裁员是为了公司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长痛不如短痛,此举为公司节省了30多亿元的成本支出。


  业务方面,郭士纳强调不应卖商品,而要卖服务,计算机好比剃须刀,服务好比刀片,客户需要的是不断换刀片。他力主推动IBM由硬件设备、科研技术供应商向服务提供者转型。在他看来,“客户第一,IBM第二,各项业务第三”。郭士纳很大一部分工作便是不断飞往世界各地,拜访大客户,根据他们的需求,拿出最优解决方案。该战略意味着IBM不只提供硬件、软件,还出售解决问题的方法。


  1994年第一季度,IBM实现销售收入133亿美元,同比增长2%,与此同时,公司的股票也开始上扬,呈现利好态势。“1994年公司将实现盈利”,郭士纳谨慎乐观,“现在还不是吹响号角宣布胜利的时候,但葬礼的哀乐已经结束了。”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郭士纳在IBM率先提出了“电子商务”的概念,他认为网络时代是IBM重新崛起的最好契机。1995年6月5日,IBM斥资35亿美元强行收购了莲花软件公司,看中的正是其网络软件Notes。调查显示,莲花公司凭借Notes控制了34%以上的企业网络市场,IBM买下Notes,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突进网络。1998年,IBM年收入首次突破800亿美元大关,利润60多亿美元。犹如惊醒的睡狮,IBM再次向全世界发出了生猛的吼声。这一年,IBM为美国能源部成功研制了超级电脑“太平洋蓝”,它可以模拟核爆炸,其在大型机方面的王者地位再次得到确认。


  2002年,郭士纳载誉而退,其打造服务型企业的思想却在继任者彭明盛手中延续,“随需应变”口号应运而生,IBM越来越强调公司应该多为客户量身定做解决方案。与此同时,IBM开始剥离相关产业,硬盘业务转给了日立。2005年,PC业务以总价12.5亿美元被联想收购,联想一跃成为全球继戴尔、惠普之后的第三大PC制造商。


  作为IT巨头,IBM所属研发部科研人员共赢得过5项诺贝尔奖,一个公司能够取得如此成就,足以令许多国家艳羡不已。2010年,IBM以5896项专利,连续18年保持美国专利数世界第一。IBM这股蓝色潮流,历经百年奔涌,最终汇聚为全球IT产业的磅礴大海,至今澎湃不息。本文来自《个人电脑》杂志

上一篇:东北财经大学校园网网络安全及出口优化解决案例

下一篇:下一代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