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其运用在社会中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5-07-06 10:41
[摘要]随着因特网的普及,网络语言已成为一道独特的语言风景。但其运用也对传统汉语语言的规范性及中学语言教学挑起宣战。本文将从谐音,符号,修辞等角度揭示其构成方式并探讨其“双刃性”及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语言趋利避害,走向规范与健康。
  [关键词]网络语言 修辞 双刃性 规范
  
  随着电脑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而“网络语言”这一信息时代的产物,作为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以其生动风趣,简洁实用及个性化强的优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并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用语习惯和生活方式。
  “7456!tmd!怎么大虾,菜鸟一块儿到我的烘焙机上乱灌水?94酱紫,呆会儿再打铁。886!”(《青年参考》2001年1月11日,it时空版)这段网语在网民之间交流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在网络用语接触甚少者看来未免一头雾水,不知其言之为何物。漫天飞舞的网络新词令,使传统语言使用者既感到新奇,惊叹又觉得莫名其妙。在网络语言大行其道的同时,它也一再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引起争议的热点。那么何为网络语言呢?
  “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与‘网络’(更时髦叫法为it)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自称‘网民’,他称‘网虫’的语言”。
  “就我看来,虽然网友们在网上聊天的语言称不上是一门新的语言,它确实已经有了自身鲜明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电脑语文2000年<8>邝霞文)
  从上面几种对“网络语言”的定义中,我们发现网络语言实质上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运用领域中所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大体上可以被分为以下三类:一是计算机的编程语言;二是与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局域网、浏览器、触网、虚拟空间等;三是指网民们借助于网络在聊天室和网上论坛bbs彼此沟通交流所使用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可简称网语)。如前文那段网语中的“大虾”、“94”、“灌水”等等。我们主要研究第三类。
  
  一、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
  
  时下,随着这种在网络空间里交流时大量采用的谐音、符号及数字的大量使用,许多语言家认为它与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相比太杂乱无章。实质上网络语言未必如他们所言似洪水猛兽那般且毫无规律可寻。认真分析,我们会发现网络语言的构成实质上存在着许多规律,网络语言在达到传递信息与表达观点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较传统语言更为形象、直观和生动的语言特点。本文仅从修辞角度来具体地探讨其构成方法和主要成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修辞是一种为增加表达效果,提高交际效率而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手段,通过使用各种修辞,表达者能够更直观、生动地描述一事物,并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以便顺利地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而说话另一方也更易于接受。
  总之,修辞方法在网络语言的构成中占有很大比例,“网语”往往善于采用各种修辞以达到更经济、更简约和更直接的交际效果,而这也是语言经济性的体现。
  (1)谐音。谐音往往利用相同或相似的发音来拼出不同形式的字词。在网络语言中,如果你看到gg(哥哥)、竹叶(主页)、94(就是),估计意思也能猜个大概,丝毫不会影响到双方交谈与沟通。因为网络词语中,利用谐音手段而构成的新词比比皆是,此类现象也比较突出。粗略可分为以下几类:
  a.用英文字母或单词的读音谐音,例如,dd(弟弟);jj(姐姐);bt(变态);“cu”与英文短语“see you”读音相同,指“见到你”;thx——thanks,谢谢。
  现如今网民多懂点英语或运用些英语,但他们在网络交际中还不能够完全使用英语,并且打字速度远远没有语言快,为节约输入时间,在网民交谈中成为约定俗成和司空见惯了。
  b.汉字、词之间谐音。即用别的汉字代替与其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字。有时看来感觉是犯了“别字”。但这一类较为常见,且令人记忆犹深,难以忘怀。如:
  偶(我) 菌男霉女(俊男美女) 木油(没有)
  幽香(邮箱) 竹叶(主页) 大虾(大侠,指高手)
  由于“网语”多是人们运用在网上聊天、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储存及下载电子图书、资料等方面的用语且使用群体多为青少年群体,他们多追求新鲜、刺激,崇尚个性自由,因而用语奇特,以达到新颖趣味的效果。
  c.数字谐音。即利用阿拉伯数字的汉语读音,用几个数字相连,通过连读就能表达与其对应汉字相同或相似的含义。如:
  7456——气死我了 520——我爱你
  8147——不要生气 918——加油吧
  利用数字谐音可以说方便而快捷,且阅读音很快就能明白其简单的含义,如“886”在网络交谈的结语中使用十分普遍。
  d.数字与字母混合的谐音。这一类谐音较前几种要复杂些,但有些使用颇多,甚至流行全球。如:
  b2b(b—business,2—to) 商家到商家
  f2f(f—face,2—to)   面对面
  此外,我们还见到过以汉字化英语单词,如:“e网情深”代“一往情深”等。谐音的构词新颖、简约,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且更加快捷和经济地传递了信息,加快了交流与沟通的步伐,也显示出构词者的灵活与机智及使用者的年轻、活泼。
  (2)隐喻。我们汉语修辞中常见的往往有明喻,暗喻,隐喻的提法不多。那么隐喻是什么呢?如何运用?
  隐喻是一种形象思维方式,借助于两种概念间某种相似性,以其中一种来表达另一种概念,用于进行形象化描述。它能够使你所要描述的事物更加鲜活生动,形象愈加鲜明,印象为之深刻。
  网络语言的隐喻多用以描绘新出现的事物,但它多数却利用传统词语语义的隐喻和引申。例如,工分——借六七十年代人们用累计工作量的方法,而网上bbs系统中,发一个帖子可挣得一些分值,两者异曲同工,故“工分”便被用以隐喻“总发帖数”。
  菜鸟——北方方言中“菜”用以指“次,差”,因而“菜鸟”被隐喻为“低手或操作不娴熟者”。
  造砖——上帖的人用心写的文字。
  水母——指在bbs上极能灌水的女性网民。
  隐喻须遵循认知理论四个原则——相似原则、接近原则、顺接原则和突显原则中的“相似原则”的隐喻,而后面的则为“顺接原则”下的隐喻。又如:常见的bbs中,发起某个主题者被称之为“楼主”,头个帖就是“顶楼”,帖中的上下部分称之为“楼上、楼下”。可见这种“顺接原则”下的隐喻是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以某个事物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开来使彼此构成相关联的整体。
  (3)缩略。这与前文中提到的用英文字母或单词的读音谐音具有一定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它不仅局限于专业名词,许多短语也使用了缩略形式,多利用单词的首字母,组成一个个约定俗成的特指,以达到经济实用的目的。
  如:bf——boy friend男朋友
  gf——girl friend女朋友
  iou——i owe you我欠你 
  o——over 说完了,该你了
  缩略词的使用大大缩短了输入信息的时间,充分发挥了语言的简略性,提高了人们在网络空间中交际的效率,因此广为使用。
  (4)借代。借代是指用事物的部分来代替整体或用特征来代替本体。在汉语语言中,常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又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用“黄发垂髫”来指“老人小孩”。网络语言中的典型借代手法便是表情符号的运用。
  如:*():——) 圣诞老人
  :—)笑
  ;—)眨眼睛地笑
  欲正确读懂这些符号的含义,只需将这些符号顺时针旋转90度,即可领略其中含义丰富的“眉目传情”。

  由键盘上那几个“:”“(”“—”最简单的符号相互组合,竟然能够创造出如此多种面部表情,这既是对原有符号的充分利用,又是推陈出新的一个表现,突破了原由符号系统,列入图画的表现方式,表达出了更为复杂、丰富的内容。而这也必将进一步激活人们创造性语言思维。
  (5)反诘。反诘是指使用相反的话来表达含义,多用于讽刺,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反诘多是出于礼貌的原则。说别人“差”不好直说要绕个弯子表达,而网络语言中则是为了达到幽默的效果。如“天才”这个词并不是夸你“聪明有才华”,而是指“天生的蠢材”。
  网络语言中的“反诘”既可以正话正说,将褒义用做贬义,又可以反话正说,将贬义词性改变为褒义。如:
  善良——善变且没天良再见——再也别见
  偶像——呕吐的对象讨厌——讨人喜欢且百看不厌
  很显然,正话正说或反话正说都能增强表达效果,使听者更加快领会说话认的意图,而网络语言中使用这种修辞可以达到幽默风趣的效果,避免了平淡与呆板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说是标新立异,又不乏生动,十分符合青年人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在网上,即便是别人说你一句“善良”或“可爱”,也没人真的要去跟他较劲,因为,你完全明白,他是出于一种调侃或幽默,而不是讽刺或挖苦。
  
  二、网络语言的主要弊端
  
  网络语言利用以上谐音、缩略、借代等修辞方式,从多个侧面反映了词汇在网络应用领域中迅速发展并变化着,且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达到交际快捷、便利,语义更加丰富和表达形象简约、生动的效果。但由于其出现和使用带有较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因而它必然会对现实生活中所使用语言规范造成一定的冲击与影响。由于网络语言的使用日益广泛,在大量上网用户间广为传播,对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都造成相当程度的威胁与挑战。
  首先,传统语言具有准确性。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词语往往听、说、读、写均能够找准和用对其确指的含义,不易造成混淆或歧义现象。而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大量存在着缩略的修辞手段,尽管它是为适应当前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但网络过于滥用却容易造成词义表达模糊,也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效果。如:网络语言长用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来代替该词,甚至专门用拼音字母来代替汉字,由于表义不清,同一个拼音缩写有多种含义。如:bt可以指一个应用软件的名字在网络中也可以指变态的拼音首字母。这样使用就会造成使用混乱,看者难分就里。
  其次,传统语言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人们使用时往往遵循其规则,但网络语言不免随心所欲,“网语”的创造者与使用者常常信手拈来,加之网上交流的即时性,他们往往牺牲语言文字的规范性,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如“很受伤”、“好春天”这类不合语法规则的短语泛滥;把“尴尬”写成“监介”,用“酱紫”代替“这样子”。错字、别字连篇,令人啼笑皆非。这样不仅破坏了语言原有的规范性及纯洁性,也给人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再者,许多传统语言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具有含蓄美,古人创造的诗词文化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传统语言深厚的意蕴,通过反复吟诵和用心感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美感,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为读者展开一幅绝妙的图画,读者可展开丰富的联想,由诗中的意境去想象出更为深远的内容,也可以令人去探索诗中广阔的背景。而网络语言恰恰缺乏含蓄与深意,语义浅显,虽通俗易懂,但不免过于口语话,语义太过苍白,有些甚至于格调低下,粗俗,令人鄙夷;有些词语刻意运用英文或中英夹杂走洋化道路,不免失之于媚俗;还有网络中许多人乐于写些内容浅薄,格调不高的打油诗,相互传抄,流传却甚广。
  
  三﹑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中的使用现状及社会对其的态度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语言的这一负面效应对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等已造成相当程度的危害,它已对传统语言发起挑战。如若不加以引导和限制,任其发展与泛滥,将对正常语言的运用造成更大的冲击和污染。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清楚地认识到网络语言对人们的语言生活发生着极大的影响。而对“网语”的最大使用群体——青少年来说,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究竟如何呢?
  一份北京市的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9月至2005年7月间,北京市中小学中有70%以上的人使用互联网,在11所中学初一至高三18个班级891人中,上网人数占到总人数的74%,了解网络语言的人占66%。据此可以认定,北京市大多数中学生了解网络。而多数中学生不仅在网络上使用网语,而且在平常的学习、娱乐中也乐于使用网语,愿意了解和运用网语并把它看作是语言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会舆论又是怎样看待网络语言呢?语言学家申小龙指出,网络语言由于格式化现象严重,大家都去复制和御用他人的话语,会导致失去思考能力,个人的“失语”会导致集体的“媚俗”,进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文化反思。作家冯骥才分析:网络语言的美国化倾向较重,追求简便省事,开始直接、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这种倾向导致的后果是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
  许多家长由于不懂q言e语,导致与孩子交流沟通起来十分费劲,甚至形成很大阻碍,构成代沟。教育界人士及许多家长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希望能够加以限制和控制。
  新华网报道,正在审议中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修改稿)》对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发出“封杀令”,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如果这一“办法(草案)”最终得以通过,将是国内首次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地方性法规草案。
  是否真的应该封杀网络语言,以保持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于根元认为“网络词语是新词新语的组成部分或延伸,是新词新语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他还认为“网络里一些词语属于社会方言,其中有一些或许又是一种社区词语”。上海二中教师彭仁杰说,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环境下,由许多人集体创作而成的,有其诙谐、智慧的闪光点,如果一概而论进行封杀的话,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
  诚然,网络语言有其积极的一面:贴近时代,迎合青年人的追求新奇和标新立异的心理需求并且使用起来简洁便利;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前文所述:随意性大,缺乏规范性和含蓄美。某些对传统语言造成了挑战,对中学生身心健康不利,造成语言理解的障碍等等。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应一分为二的分析,要用辨证法来看待它,便可明晰实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双刃性”,网络语言也不例外。
  网语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有其生存的空间以及相对固定的使用群体,它的存在自有理由。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它本身也凝聚了许多文化积淀。通过语言,人们表达情感,交换观点和认识,共同促使语言走适应社会发展的道路。同样,语言不是静止、停滞不变的,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网语的形成与发展同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对于目前流行的网络语言,也不能一禁了之,不仅要区别在哪些场合和时间可以使用,也要区别哪些网络语汇适合吸收进入汉语言,毕竟语言是随时代而不断丰富进步的。
  尤其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手段,其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交流信息。人类是“语言的动物”,为了达到最有效的沟通,使语言这一交际工具发挥出最大的功用,网络语言丰富生动又极具表现力。如前文中提到过的各种修辞手段的运用,使得人们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中大显身手,酣畅淋漓且不乏创意和生动活泼,同时还进一步激活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为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创造宽松的环境。

  四﹑应对措施
  
  除了更加清楚地认识它的“双刃性”即端正态度外,我们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应对网络语言呢?首先,应该尽快制定网络语言的规范管理方法,包括网络词语的规范要求等。加强网络立法,从法制上对网络语言进行疏通和引导。对“网语”进行大规模清理与整顿,严禁在网上说脏话,谐脏字以及建议不要生造模棱两可,表意不清的“网语”。
  其次,要提高网络语言使用者的语文素养及语言运用能力。一方面积极地学习和接收符合新时代规律的网络语言,并可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另一方面又不忽视传统语言的学习,并认真区分两者的使用场合,使用领域,决不乱窜,避免造成语言混乱现象。即应具有深厚的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言规范意识,良好的语言素养和语用能力等。
  再者,从语文教育者来讲,应客观发展地看待网络语言,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不盲从,因势利导使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学习语言的兴趣,优化语文学习环境,积极改革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与共同探讨,倡导网上用语的健康、文明及规范。也可以设置或创建一个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共同交流使用网络语言的利弊,使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或感受,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摒弃和定期处理大家公认使用不合理的怪字、错字、别字,从而提高青少年朋友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使他们辨证地对待网络语言,更加合理有规律地使用网络语言。
  同时,家长们亦应改变以往视“网语”为洪水猛兽的旧眼光,旧心态,放开心扉去了解和接受新事物中的合理部分,有效地加强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从而缩小与孩子们的隔阂、距离。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随因特网的普及已成席卷天下之态势,其发生、发展都有其特殊原因和方式,尽管对其态度不一而足,我们也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而应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应对,一方面积极研究并倡导网络语言中有益的一些词语,为传统语言注入新鲜的“血液”和鲜活的力量;另一方面限制和摒弃那些低级粗俗和过于脱离现实生活的语言。《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便收录了96条非语言交际符号,他们由标点符号、数字符号、字母等混合构成。可见,“一概封杀”的想法过于保守和武断,不仅许多语言学家正在进一步的研究网络语言的作用、规律和影响,文化部、教育部也已开始认识审视其用途,以加强对网络语言的正确引导。
  我们仍应从其“双刃性”来准确地认识它,倡导和吸收其精华的部分,限制和祛除其中不利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网络词语符合规范性的要求,也使语言更加鲜活、生动,满足社会发展及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琳.网络语言,别忘了回家.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06,2.
  [2]试论网络语言.社科纵横,2006,2.
  [3]黄永红,刘汉霞.中学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及思考.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4]申芬芳.语文教学如何应对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语文建设,2004,05.
  [5]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学.基础教育,2006,03.
  [6]彭姣娟.网络语言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7]言岚.网络语言特点前析.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8]陈向红,王晓静.谐音:网络语言中一种语用策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9]潘幼萍.浅析网络语言中隐喻构词.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10]张宝红.教学中关于网络运用的几点思考.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3.

上一篇:浅析TCP协议

下一篇:学校局域网应用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