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5-07-06 10:42
[摘要]当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互联网作为媒体,集数据开放性、知识密集性、信息全面性、查找方便性等多种优点于一身,成为大学生认知自然、开阔眼界、储备知识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互动性、平等性、多样性和虚拟性又给大学生以交流思想,抒发情感,展示自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互联网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和冲击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互联网 媒介 积极作用 弊端影响
“媒介即讯息”、“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化生存”等这些现在耳熟能详的概念当初被提出时,许多人尚不能理解。但扑面而来的互联网浪潮,使一切质疑不攻自破。技术的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改变着这个世界,让人震惊的同时也使我们大学生深思:在互联网信息和网络技术手段充斥于世的今天,网络文化对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一、互联网的出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缤纷多彩的信息高速公路给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架起了一座连接课堂与世界的桥梁。大学生惯于通过便捷的网络获取资讯,他们轻轻一击鼠标,世界就在眼前。据统计,中国大学生上网率为84%,北京高校师生上网率更是高达97.6%;56.4%的大学生以网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调查结果表示,在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中,“浏览新闻”高踞榜首,占2.6%。“大学生们通过网络拥有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他们身处校园却能了解到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着的世界”。
南开大学团委副书记王凤说。网络的融入帮助大学校园里将近2000万青年学生将关注点紧紧锁定社会前沿,让“科技”和“环保”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两大主题。但是,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大部分大学生持“了解一些无所谓,有自己的看法”的观点。可见绝大多数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其正确性。
很明显,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首先,互联网的信息交流形成了双向或多向的传递方式,这种传递方式使大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所需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接受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与整合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其次,互联网促进学生开阔眼界。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适地的传播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及价值观念,使青年人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形成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参与丰富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学生可以从中吸取各种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不同国家的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上至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下至普通网民的智慧和力量来发现并解决问题。网络这一虚拟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在这里,满腔热情的他们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同时,互联网对增强大学生民主意识,健全大学生道德法制观念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显示58%的同学认为网络开阔了自己视野,拓展了知识层面,对自己的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52%的人通过网络结识了很多朋友,通过与网友交流减轻了学习或其他方面的压力;通过网络获取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学习成绩得到提高的同学占28%。这些都表明网络在特定方面对大学生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的产生必然伴随着垃圾的先行。”对于互联网这一新兴产物也同样适用。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究其原因是经济利益所致。在金钱的驱使下,网络运营商所传播的内容出现了良莠不齐的局面。统计数据表明,在网络上传播的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即便是一些门户性网站,为了提高其站点的点击率,也大量采用暧昧性、诱惑性内容,大胆地打出“擦边球”。而在高考所造成的巨大压力之后,大学生们心理上长期处于的压抑和被监管状态忽然遇到了大学校园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于是青年人本身所具有的猎奇、叛逆等心理特征就会被充分暴露出来,所以他们不仅很难避开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而且无法做到对网络合理地、有节制地使用。相反,他们往往成为其不良信息的主要消费者、受害者,甚至成为积极的传播者、制造者。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包罗万象。这是它明显不同于虚拟网络的一方面。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局限性在于过分感情化、肤浅化和片面化。相应地,关于责任、义务和生计等现实理性思维的话题往往很少被涉及。但是,大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除却感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用理性的视觉来审视。而互联网恰恰忽视了为这方面提供锻炼的机会。这种忽视导致了大学生个体思维空间发展片面化,结果使其丧失了逻辑概括能力和探求事物本质的精神。另外,网络信息的快捷和大容量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过多地消费现成的网络快餐便会造成思维的被动和僵化。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或者被动的接受,或者人云亦云。可以说他们根本没有主动消化和品味思考的习惯,也就更谈不上自己有所见地了。
互联网的基础中心语言是英语,而汉语处于边缘冷落地带。在这样的弱势状态下,许多传统正常的汉语词汇受到一些独特的网络词汇潜移默化地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事。同音或谐音字无规范地滥用,如“美眉”代替“妹妹”;中英文掺和无序,如:“好high”代替“感觉非常棒”;数学随意代替中文,如“886”代替“再见”,等等。我们都知道,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的载体,能够反映文化和心态的一些层面,它的扭曲和异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它的这些不科学的变形,势必影响到人们现实表达模式的倾斜,大学生群体便是其中很大很有分量的一个分支。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和许许多多的科技发明一样,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可以说,网络文化常常是大众在满足自身需求过程中形成的“副产品”。在全社会范围内,当代大学生理所应当“取网之精华,去网之糟粕”,率先树立起良好的互联网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
[1]邬焕庆,吕诺.新华社,2005-1-16.
[2]龚鹏,黄华.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及对策探讨.党史文苑,2005,(06).
[关键词]互联网 媒介 积极作用 弊端影响
“媒介即讯息”、“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化生存”等这些现在耳熟能详的概念当初被提出时,许多人尚不能理解。但扑面而来的互联网浪潮,使一切质疑不攻自破。技术的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改变着这个世界,让人震惊的同时也使我们大学生深思:在互联网信息和网络技术手段充斥于世的今天,网络文化对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一、互联网的出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缤纷多彩的信息高速公路给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架起了一座连接课堂与世界的桥梁。大学生惯于通过便捷的网络获取资讯,他们轻轻一击鼠标,世界就在眼前。据统计,中国大学生上网率为84%,北京高校师生上网率更是高达97.6%;56.4%的大学生以网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调查结果表示,在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中,“浏览新闻”高踞榜首,占2.6%。“大学生们通过网络拥有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他们身处校园却能了解到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着的世界”。
南开大学团委副书记王凤说。网络的融入帮助大学校园里将近2000万青年学生将关注点紧紧锁定社会前沿,让“科技”和“环保”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两大主题。但是,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大部分大学生持“了解一些无所谓,有自己的看法”的观点。可见绝大多数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其正确性。
很明显,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首先,互联网的信息交流形成了双向或多向的传递方式,这种传递方式使大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所需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接受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与整合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其次,互联网促进学生开阔眼界。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适地的传播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及价值观念,使青年人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形成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参与丰富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学生可以从中吸取各种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不同国家的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上至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下至普通网民的智慧和力量来发现并解决问题。网络这一虚拟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在这里,满腔热情的他们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同时,互联网对增强大学生民主意识,健全大学生道德法制观念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显示58%的同学认为网络开阔了自己视野,拓展了知识层面,对自己的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52%的人通过网络结识了很多朋友,通过与网友交流减轻了学习或其他方面的压力;通过网络获取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学习成绩得到提高的同学占28%。这些都表明网络在特定方面对大学生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的产生必然伴随着垃圾的先行。”对于互联网这一新兴产物也同样适用。
二、互联网的出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弊端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究其原因是经济利益所致。在金钱的驱使下,网络运营商所传播的内容出现了良莠不齐的局面。统计数据表明,在网络上传播的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即便是一些门户性网站,为了提高其站点的点击率,也大量采用暧昧性、诱惑性内容,大胆地打出“擦边球”。而在高考所造成的巨大压力之后,大学生们心理上长期处于的压抑和被监管状态忽然遇到了大学校园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于是青年人本身所具有的猎奇、叛逆等心理特征就会被充分暴露出来,所以他们不仅很难避开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而且无法做到对网络合理地、有节制地使用。相反,他们往往成为其不良信息的主要消费者、受害者,甚至成为积极的传播者、制造者。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包罗万象。这是它明显不同于虚拟网络的一方面。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局限性在于过分感情化、肤浅化和片面化。相应地,关于责任、义务和生计等现实理性思维的话题往往很少被涉及。但是,大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除却感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用理性的视觉来审视。而互联网恰恰忽视了为这方面提供锻炼的机会。这种忽视导致了大学生个体思维空间发展片面化,结果使其丧失了逻辑概括能力和探求事物本质的精神。另外,网络信息的快捷和大容量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过多地消费现成的网络快餐便会造成思维的被动和僵化。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或者被动的接受,或者人云亦云。可以说他们根本没有主动消化和品味思考的习惯,也就更谈不上自己有所见地了。
互联网的基础中心语言是英语,而汉语处于边缘冷落地带。在这样的弱势状态下,许多传统正常的汉语词汇受到一些独特的网络词汇潜移默化地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事。同音或谐音字无规范地滥用,如“美眉”代替“妹妹”;中英文掺和无序,如:“好high”代替“感觉非常棒”;数学随意代替中文,如“886”代替“再见”,等等。我们都知道,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的载体,能够反映文化和心态的一些层面,它的扭曲和异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它的这些不科学的变形,势必影响到人们现实表达模式的倾斜,大学生群体便是其中很大很有分量的一个分支。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和许许多多的科技发明一样,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可以说,网络文化常常是大众在满足自身需求过程中形成的“副产品”。在全社会范围内,当代大学生理所应当“取网之精华,去网之糟粕”,率先树立起良好的互联网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
[1]邬焕庆,吕诺.新华社,2005-1-16.
[2]龚鹏,黄华.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及对策探讨.党史文苑,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