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语境与网络语言的特点
发布时间:2015-07-06 10:43
语境是语言的使用环境,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指词语或句子的上下文,广义的还包括交际情景(交际场景、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话题、面部表情等副语言手段)和民族文化背景等。[1]语境对言语交际具有制约作用。网络交际语境在某些方面跟日常交际语境很不相同,网络语境对网络语言的特点有着重要影响,值得探讨。本文所说的网络语境主要指聊天室、qq、msn、小纸条对话等典型的网络即时交际语境。
一、网络语境的特点
言语交际要么是即时的口语交际,如面对面谈话、打电话等;要么是非即时的书面交际,如写信、拍电报等。前者是双向的,后者是单向的。以网上聊天、qq对话为代表的网络交际兼有了双向交际的即时互动性和单向交际的书面表达形式,同时还具有交际双方互不相识(多数情况如此)的双盲特性。总体上说,典型的网络交际是一种动态的双盲书面交际。这样的语言交际具有不同于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的特点,具体说有以下三个。
1.网络交际空间的无限开放性。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交谈双方所处的时间、地点、场景等是相同的、共有的。电话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交际的时空限制,两个身处异地的人通过电话也可以进行言语交流。网络与电话一样打破了现实时空对交际主体的限制,而且更彻底。网络覆盖全球,把五湖四海的人联系起来,把想参与网络交际的人集中到虚拟的网络中,网络交际空间具有无限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交际“时空无阻碍”。[2]
2.语码输出的低效性。面对面语言交流,可以同时传递听觉信息(词语、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和视觉信息(表情的、眼神的、肢体动作的等),在有限时间内传送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在网络语境中,信息的交流受到了明显的限制。首先,有声语言必须转换成无声视觉符号;原来辅助性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传递的信息,也必须转换成视觉语言符号。其次,信息传递过程中多出一个信息码转换环节(键盘输入),而且多种信息要通过单一的网线传递。要言之,网络交际中要传递的各种信息必须用视觉符号通过网线一个一个地进行传输。
与面对面的口头交际相比,视觉符号的线性传输的速度很慢。我们统计了一段长度为2分2秒的视频新闻,播音员和画面人物说出的总字数为588个,平均语速为289字/分钟。普通人语速大约为170字/分钟,而打字速度受到操作者的熟练程度、输入法的科学性、字库选字的准确率等因素的影响,普通人输入汉字的速度只有每分钟30-50字左右。另一方面,面对面的口头言语交际,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同时传输,而网络信息交际只有单一的书面化视觉信息传输,所以,单位时间内,网络传输的信息量必然大大小于面对面的自然交际。也就是说,网络信息输出效率是较低的。
人们通常认为网络交际有快捷高效的特点,但情况要具体分析。如果与书信、电报交际相比,网络交际有即发即收的特点,当然是快捷高效的。与电话交际相比,电话是口语的自然编码,速度较快;网络编码是书面的人工编码,速度较慢。与面对面交谈相比,网络交际传输的效率就更低了。
3.网络匿名促成的交际环境和交际主体的虚拟性。网络交际语境是交际双方互相不见面的“双盲”语境,这是构成语境虚拟性的基本条件之一,而网络匿名的使用更提高了语境和交际主体的虚拟性。
人们上网聊天目前通行的是使用网络匿名,即上网的“现实人”需要在网络上申请一个网络虚拟身份(id),这个虚拟身份就成为网络世界里的一个“虚拟人”。通常,虚拟身份隐藏(不显示或不完全显示)了现实人在现实世界的真实身份特征,如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社会地位甚至性别等。这样的匿名制实际上是把特定的“虚拟人”与特定的“现实人”之间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隔离,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了隔离,把言语交际的自由权利与相应的社会责任进行了隔离。这对网络虚拟语境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匿名制掩盖了交际者的真实身份特征。虚拟id在身份特征设定上有很大的自由度,比如网络昵称、性别、年龄等都可以自由设置。正因为如此,id的身份因素,在虚拟语境中的重要性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在网络中初次交际,人们最多注意一下对方的id性别、年龄,其他细节因素都可以忽略不计了。因此,跟现实语境相比,交际者的身份特征大大简化了。
其次,匿名制简化了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由于匿名制,此id与彼id之间不存在现实社会里的各种上下尊卑关系,交际双方从根本上取得了平等的地位,即便是bbs上社区管理员、版主与普通网友之间,虽有虚拟的等级关系,但约束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比如,一个社会人跟单位领导的交际,由于权势关系的存在,言语交际需要遵循社会礼仪规范。在网络之上,版主、管理员虽然对普通id有管理权限,但普通id与“领导”之间的交际依然要自由得多,体现出更多的平等性,普通id之间就更是绝对平等的了。因此,虚拟交际双方从根本上说是彼此平等的。
最后,匿名制隔离了网络言语行为与现实行为责任的联系。日常言语交际中,言语行为跟言语责任是密不可分的,说话人要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言语行为如果不遵循礼貌原则、不遵守社会规范,说话人要直接承担由于言语不当而产生的各种后果,比如得罪对方、招致报复、受到法纪惩处等等现实利益的损失。在网络交际中,言语行为通常只在虚拟语境中负有限的责任,而一般不承担现实责任(极端情况除外,如涉及违法犯罪的网络言行)。
二、网络语境对网络语言的影响
网络语境的特殊性对网络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输出的低速度与网上即时互动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促使语言符号朝简化变异。因为网络交际是一种模拟的“面对面”即时交际,交际双方在心理上都期待对方能像自然交谈一样快速对自己的话语作出回应,但由于打字速度的限制,使得言语输出速度往往不能满足交际双方的心理需求。为缓解低速输出与即时需求的突出矛盾,交际者必然竭力提高编码和输出效率。客观上,提高编码输出效率可供选择的途径不外乎改进输入法、提高打字速度、简化语言符号三种。网民对输入法改进无能为力,但可以努力提高打字速度,而速度提高是有限度的,因此,简化语言符号是网民最容易发挥能动性的地方,具体表现如下:
郑远汉[5]、陈秀群[6]等把网络语言的简化归因于人们“为了节省时间和网费”,似乎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因为,很多人上网聊天不是为了节省时间而是为了打发时间,很多人上网时间长短跟网费没有关系,包月、包年不限时上网,但他们依然要使用简化的网络语言。可见,网络语言符号的简化倾向,主要不是因为时间或者金钱的原因,而是由于输出特点和心理要求之间这一语境矛盾造成的。
2.信道的线性化,迫使网络语言负载额外的副语言信息,使网络言语具有很强的表情性。面对面交际时,可以采用表情、体态、动作等副语言手段来辅助语言表达,网络交际中副语言手段传递的信息必须转化为视觉符号。例如,日常的交际动作,像握手、敬礼、拥抱、踢、亲吻、鞠躬,还有一些心情,像惭愧、伤心、高兴、愤恨、吃惊,在网络中可以用文字来代替,如说成“握手、敬礼、抱抱、踹一下、吧唧吧唧、鞠躬、脸红、汗、哭、笑”。此外,键盘表情符、专用表情符也应运而生,例如::))=微笑、^-^=笑得开心、:(=不高兴,等等,这使得网络语言有了动作性、表情性。
3.网络匿名制过滤掉了现实语境的诸多要素。网络匿名制使交际者身份抽象化、交际双方的地位平等化、言语行为和责任分离,这就大大减弱了语境对言语行为的约束力,使得交际者心态更轻松,少顾忌。语境的宽松,交际者心态的自由,对网络言语风格有重要影响。
积极的一面:交际者可以更大胆地进行语言创新,使自己的言语更新奇独特,富有个性,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在客观上凸现了网络语言的“游戏”功能。具体说,网络语言的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使用方音词,例如:银(人)、额(我)、稀饭(喜欢)、木有(没有)、四滴(是的);(2)使用儿童语,例如:东东(东西)、觉觉(睡觉)、饭饭(饭);(3)把汉语与英语合璧,例如:羡慕ing(羡慕状态中)、吃ed(吃过了)、弟兄s(弟兄们)。这些都是构成网络语言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特点的重要因素。
消极的一面:部分交际者肆无忌惮地使用污言秽语,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使得某些情况下,某些人的网络用语带有粗鄙、暴力倾向。略举几例:“bs~~~放的什么p?~败类言论~”“你他妈的放屁!去死吧!!农民得罪你了?不知道你发这篇稿子用心何在?”“你装什么丫挺的啊,你以为自己很高尚吗?想抽你丫一顿!”“如果我是你妈,早就掐死你了!”
当然,语言风格跟交际者的个人特征、话题性质、交际目的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但网络语境的宽松、交际者关系的平等、松散等因素,无疑对网络语言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三、结语
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人们不太意识到语境对语言表达的制约作用。但是,当某些语境因素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对语言表达的制约作用就突出地显现出来了。网络语境与日常语境有显著差别,信道的改变、信息传输环节的增加、交际主体身份的模糊化平等化、言语行为和责任的分离等因素,都对网络言语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网络语境分析,既可以揭示网络语言变异产生的原因,又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语境与言语相互关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等.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于根元,等.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毛力群.网络语言: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0-34.
[4]李成军,陈程.网络语言的立体分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59-62.
[5]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102-106.
[6]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j/ol].(2004-06-16)[2008-08-08]··
一、网络语境的特点
言语交际要么是即时的口语交际,如面对面谈话、打电话等;要么是非即时的书面交际,如写信、拍电报等。前者是双向的,后者是单向的。以网上聊天、qq对话为代表的网络交际兼有了双向交际的即时互动性和单向交际的书面表达形式,同时还具有交际双方互不相识(多数情况如此)的双盲特性。总体上说,典型的网络交际是一种动态的双盲书面交际。这样的语言交际具有不同于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的特点,具体说有以下三个。
1.网络交际空间的无限开放性。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交谈双方所处的时间、地点、场景等是相同的、共有的。电话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交际的时空限制,两个身处异地的人通过电话也可以进行言语交流。网络与电话一样打破了现实时空对交际主体的限制,而且更彻底。网络覆盖全球,把五湖四海的人联系起来,把想参与网络交际的人集中到虚拟的网络中,网络交际空间具有无限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交际“时空无阻碍”。[2]
2.语码输出的低效性。面对面语言交流,可以同时传递听觉信息(词语、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和视觉信息(表情的、眼神的、肢体动作的等),在有限时间内传送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在网络语境中,信息的交流受到了明显的限制。首先,有声语言必须转换成无声视觉符号;原来辅助性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传递的信息,也必须转换成视觉语言符号。其次,信息传递过程中多出一个信息码转换环节(键盘输入),而且多种信息要通过单一的网线传递。要言之,网络交际中要传递的各种信息必须用视觉符号通过网线一个一个地进行传输。
与面对面的口头交际相比,视觉符号的线性传输的速度很慢。我们统计了一段长度为2分2秒的视频新闻,播音员和画面人物说出的总字数为588个,平均语速为289字/分钟。普通人语速大约为170字/分钟,而打字速度受到操作者的熟练程度、输入法的科学性、字库选字的准确率等因素的影响,普通人输入汉字的速度只有每分钟30-50字左右。另一方面,面对面的口头言语交际,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同时传输,而网络信息交际只有单一的书面化视觉信息传输,所以,单位时间内,网络传输的信息量必然大大小于面对面的自然交际。也就是说,网络信息输出效率是较低的。
人们通常认为网络交际有快捷高效的特点,但情况要具体分析。如果与书信、电报交际相比,网络交际有即发即收的特点,当然是快捷高效的。与电话交际相比,电话是口语的自然编码,速度较快;网络编码是书面的人工编码,速度较慢。与面对面交谈相比,网络交际传输的效率就更低了。
3.网络匿名促成的交际环境和交际主体的虚拟性。网络交际语境是交际双方互相不见面的“双盲”语境,这是构成语境虚拟性的基本条件之一,而网络匿名的使用更提高了语境和交际主体的虚拟性。
人们上网聊天目前通行的是使用网络匿名,即上网的“现实人”需要在网络上申请一个网络虚拟身份(id),这个虚拟身份就成为网络世界里的一个“虚拟人”。通常,虚拟身份隐藏(不显示或不完全显示)了现实人在现实世界的真实身份特征,如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社会地位甚至性别等。这样的匿名制实际上是把特定的“虚拟人”与特定的“现实人”之间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隔离,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了隔离,把言语交际的自由权利与相应的社会责任进行了隔离。这对网络虚拟语境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匿名制掩盖了交际者的真实身份特征。虚拟id在身份特征设定上有很大的自由度,比如网络昵称、性别、年龄等都可以自由设置。正因为如此,id的身份因素,在虚拟语境中的重要性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在网络中初次交际,人们最多注意一下对方的id性别、年龄,其他细节因素都可以忽略不计了。因此,跟现实语境相比,交际者的身份特征大大简化了。
其次,匿名制简化了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由于匿名制,此id与彼id之间不存在现实社会里的各种上下尊卑关系,交际双方从根本上取得了平等的地位,即便是bbs上社区管理员、版主与普通网友之间,虽有虚拟的等级关系,但约束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比如,一个社会人跟单位领导的交际,由于权势关系的存在,言语交际需要遵循社会礼仪规范。在网络之上,版主、管理员虽然对普通id有管理权限,但普通id与“领导”之间的交际依然要自由得多,体现出更多的平等性,普通id之间就更是绝对平等的了。因此,虚拟交际双方从根本上说是彼此平等的。
最后,匿名制隔离了网络言语行为与现实行为责任的联系。日常言语交际中,言语行为跟言语责任是密不可分的,说话人要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言语行为如果不遵循礼貌原则、不遵守社会规范,说话人要直接承担由于言语不当而产生的各种后果,比如得罪对方、招致报复、受到法纪惩处等等现实利益的损失。在网络交际中,言语行为通常只在虚拟语境中负有限的责任,而一般不承担现实责任(极端情况除外,如涉及违法犯罪的网络言行)。
二、网络语境对网络语言的影响
网络语境的特殊性对网络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输出的低速度与网上即时互动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促使语言符号朝简化变异。因为网络交际是一种模拟的“面对面”即时交际,交际双方在心理上都期待对方能像自然交谈一样快速对自己的话语作出回应,但由于打字速度的限制,使得言语输出速度往往不能满足交际双方的心理需求。为缓解低速输出与即时需求的突出矛盾,交际者必然竭力提高编码和输出效率。客观上,提高编码输出效率可供选择的途径不外乎改进输入法、提高打字速度、简化语言符号三种。网民对输入法改进无能为力,但可以努力提高打字速度,而速度提高是有限度的,因此,简化语言符号是网民最容易发挥能动性的地方,具体表现如下:
(1)打出别字,将错就错,例如:斑竹(版主)、板油(版友)、大虾(大侠)。(2)利用数字、谐音代替词语,[3-4]例如:88=byebye、555=呜呜呜、7456=气死我了、847=别生气、94=就是。(3)利用声母,代替词语,例如:jj=姐姐、mm=妹妹、ddd=顶顶顶、pf=佩服、pl=漂亮、fb=腐败、nnd=奶奶的。(4)简写英文,表达本意,例如:hru=howareyou、gf=girlfriend、bf=boyfriend、cul=seeyoulater。(5)借用数学表达法,代替词语,例如:n=无限多。(6)数字与字母混合,谐音代替词语,例如:3q=thankyou、b4=鄙视。(7)创造合音词,例如:表=不要、酱紫=这样子。所有这些变异符号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输入都比它们所代表的词语的输入更简单、快捷。
郑远汉[5]、陈秀群[6]等把网络语言的简化归因于人们“为了节省时间和网费”,似乎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因为,很多人上网聊天不是为了节省时间而是为了打发时间,很多人上网时间长短跟网费没有关系,包月、包年不限时上网,但他们依然要使用简化的网络语言。可见,网络语言符号的简化倾向,主要不是因为时间或者金钱的原因,而是由于输出特点和心理要求之间这一语境矛盾造成的。
2.信道的线性化,迫使网络语言负载额外的副语言信息,使网络言语具有很强的表情性。面对面交际时,可以采用表情、体态、动作等副语言手段来辅助语言表达,网络交际中副语言手段传递的信息必须转化为视觉符号。例如,日常的交际动作,像握手、敬礼、拥抱、踢、亲吻、鞠躬,还有一些心情,像惭愧、伤心、高兴、愤恨、吃惊,在网络中可以用文字来代替,如说成“握手、敬礼、抱抱、踹一下、吧唧吧唧、鞠躬、脸红、汗、哭、笑”。此外,键盘表情符、专用表情符也应运而生,例如::))=微笑、^-^=笑得开心、:(=不高兴,等等,这使得网络语言有了动作性、表情性。
3.网络匿名制过滤掉了现实语境的诸多要素。网络匿名制使交际者身份抽象化、交际双方的地位平等化、言语行为和责任分离,这就大大减弱了语境对言语行为的约束力,使得交际者心态更轻松,少顾忌。语境的宽松,交际者心态的自由,对网络言语风格有重要影响。
积极的一面:交际者可以更大胆地进行语言创新,使自己的言语更新奇独特,富有个性,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在客观上凸现了网络语言的“游戏”功能。具体说,网络语言的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使用方音词,例如:银(人)、额(我)、稀饭(喜欢)、木有(没有)、四滴(是的);(2)使用儿童语,例如:东东(东西)、觉觉(睡觉)、饭饭(饭);(3)把汉语与英语合璧,例如:羡慕ing(羡慕状态中)、吃ed(吃过了)、弟兄s(弟兄们)。这些都是构成网络语言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特点的重要因素。
消极的一面:部分交际者肆无忌惮地使用污言秽语,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使得某些情况下,某些人的网络用语带有粗鄙、暴力倾向。略举几例:“bs~~~放的什么p?~败类言论~”“你他妈的放屁!去死吧!!农民得罪你了?不知道你发这篇稿子用心何在?”“你装什么丫挺的啊,你以为自己很高尚吗?想抽你丫一顿!”“如果我是你妈,早就掐死你了!”
当然,语言风格跟交际者的个人特征、话题性质、交际目的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但网络语境的宽松、交际者关系的平等、松散等因素,无疑对网络语言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三、结语
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人们不太意识到语境对语言表达的制约作用。但是,当某些语境因素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对语言表达的制约作用就突出地显现出来了。网络语境与日常语境有显著差别,信道的改变、信息传输环节的增加、交际主体身份的模糊化平等化、言语行为和责任的分离等因素,都对网络言语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网络语境分析,既可以揭示网络语言变异产生的原因,又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语境与言语相互关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等.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于根元,等.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毛力群.网络语言: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0-34.
[4]李成军,陈程.网络语言的立体分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59-62.
[5]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102-106.
[6]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j/ol].(2004-06-16)[2008-08-08]··
上一篇:网页设计的发展趋势与教学方法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