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网络史料:价值利用的原则与策略

发布时间:2015-07-06 10:52

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以其巨大的包容性成为众多信息的超级载体。目前大量的网络作品以其开放性、新颖性、交互性、不稳定性、虚拟性的特征预示了文化与技术结合的新趋势,成为新时期文献史料工作的重要利用形式与沟通渠道,为文献史料工作的拓展提供了新环境,同时在网络史料的搜集、整理、交流、利用、保存与研究等方面,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比如:文献史料工作如何深入到网络领域?怎样从混乱芜杂的海量信息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如何搜集与利用网络作品信息?这就需要来探讨网络史料的利用原则及其利用策略。

一、开放性原则及其意义写作论文

传统的史料搜索只能从某个侧面适应史料的现实存在的复杂性。相比之下,网络作品则是一个全民参与、空前开放的空间,也因此成为一个海量信息空间。这种开放性为史料依存提供了容量支持,并从几个层面上扩大了史料搜索空间。

首先,各类综合网站、科研教育机构与政府的官方网站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已有史料的存目、编辑、整理及下载,彼此间史料的互换互建也为大型史料数据库的建设奠定了现实基础,有利于史料在网络作品中以严肃规范的面目为人所浏览利用。其次,民营或个人网站为史料的民间搜集收藏提供了发布传播的渠道,为史料的目的搜索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再次,网络作品的开放程度已渐渐延伸到整个人类世界,全球化特征十分鲜明,史料工作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搜索渠道与展示空间,史料搜索效率大大提高。最后,网络空间的扩大促进了现实空间的扩展,也大大增加了珍稀史料的保存力度。因此,可以根据史料利用程度高低的不同,设计史料的网络分级调阅,达到既充分利用史料,又实现史料保护,还可以大量节省人力物力的目的。目前,我国互联网环境取得了长足进步,网络作品与更广阔的人群结合,已成为全社会最具前景的未来文化载体。

二、选择性原则及其信息的优化

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自由性,任何人都可以随意通过网络发布信息,缺乏必要的过滤、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正式出版物与非正式出版物交织在一起,学术信息、商业信息以及个人信息混为一体,导致了网络信息资源在异常丰富的同时又存在着无序性。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为用户选择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所谓信息选择,是对大量原始信息以及经过加工的信息材料进行筛选和判别,选取所需要的内容。现代网络传播,改变了以前获取信息的方式,成为一个自由的信息交流空间。面对巨大的信息流量,无论是信息生产者、传播媒体还是受众,都必须有所选择。信息选择即筛选有用信息,淘汰无效信息,使信息得以优化和有序化。

首先,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要统筹规划,制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虽然从形式上看,网络信息的获取和下载是畅通无阻的,但在实际上重要而有价值的信息却都有严格的限制,必须投入大量的经费。只有科学统筹和规划,才能建立高效而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其次,针对自己或所在机构的主要任务进行信息的选择,既要在主题的切入角度、内容的组织筛选等方面有的放矢,又要将那些过于肤浅的、过于深奥晦涩的、普及型的、趣味性的等等不适合需求的信息排除在外。再次,网络技术方面的软件工具很多,涉及信息系统管理、信息下载与获取、网络互联、信息利用等各个层面。因此,网络信息资源的选择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在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基础上,选择质量高的网络资源。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意味着它已经过质量控制的加工,已经得到组织并以一种系统而统一的方式存储,在一个可靠的、用户友好的检索系统中提供对它们的存取。最后,由于网络的动态性,对已选择的资源要注意维护,还要不断增加新的资源。网络资源包含大量的有用信息,也有很多信息噪音和信息垃圾,各种网站、网页开放的时间、更新的速度及信息的质量处在无序而不均衡的状态中。因此,必须有目的地跟踪网络信息的出版发布情况。海量网络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使人们对网址的记忆有限,搜索引擎不但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并用一些著名的搜索引擎对网站进行评估。一般来说,站点被用户访问的次数越多,说明该网站上的信息越有价值,而一个网站被链接的数量越多,也可以断定该网站的内容比较重要。某特定主题的词汇在一个网站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该网站的专业化程度。这样,将有关网站的访问次数、下载情况、链接数量等进行整理排序,就可以对网站影响力、站点所提供信息的水平和可信度等做出评判,进而造出常用站点、热门网站。但有时搜索引擎的评估可能会受到广告、网站免费服务、浏览器设置等因素的影响,所得结果难免偏颇。另外,搜索引擎不能鉴别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高低,其输出的检索结果一般只以检索词的相关性大小排序,并不按照信息资源的相关质量标准排序,不仅没有解决信息质量的评价问题,更增加了用户判断信息相关性的难度。因此,搜索引擎在一定程度上只充当网络资源发现的辅助工具。专业信息资源指南系统能克服这一弱点。它通过对网上某一领域信息资源的挖掘、采集、加工、整理和有序化重建,形成一个为专门用户服务的信息资源指南。与搜索引擎不同的是,它集中了各种搜索引擎中的专业信息资源,并对信息资源进行重组、二次开发,使信息资源的检索更为系统和有序,用户可以节省网上漫游或在搜索引擎间来回穿梭的时间。专业指引库类似于网上专业搜索引擎,它将internet上有关某主题的相关站点集中,以用户熟悉的方法组织,用于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的信息。它可以弥补internet本身检索工具的不足,从被动使用到主动创造,更适应用户的需求。目前主要的研究策略是参照搜索引擎的robot建立自动跟踪程序。

三、交互性原则及其信息共享

网络提供的是一个完全不介意地理位置与交通是否便利、不同于报纸与电视的媒体。各种新闻、专业知识库、文化资料等大量的共享信息资源,满足着各个专业领域的各种层次的用户的需求。它通过提供许多交流的平台,使“传者”和“受者”实现彼此之间及时互动性交流。交互性是网络的特色和优势。因此,网络是一个充满了魅力的交互式文化。以博客为例,巨大的数量已改变博客作为网络日志的本质。博客其形式本身有可能或者说已经成为一种可纳入文化研究视野的动态网络史料范畴中,重点在于,博客为史料的传播、交流、分享重新提供了一条自我功能增强的网络渠道。它为未来的文学创作开辟出了一种网络形象化、个人化的可能。随着加密技术的进展与网络权益立法的规范,现有的许多公开性的博客必将转为重现个人隐私空间的隐秘表达。作为传播渠道的博客,同样也是史料收藏者、研究者对史料搜求、研究、发布的一种渠道,与其它形式的网络传播渠道形异而质同。在学术界,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撰写成论文并在某一期刊上发表,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种状况不利于学术的发展。因此,博客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该问题,从而促进学术繁荣。

史料处于不间断的流动变化中。网络内部充满了互动,网络与现实间也充满了互动。这种互动使网络“动态史料”作用于现场复原的意识中。以2006年度畅销人文书籍《八十年代访谈录》为例。该书的出版可视为新世纪文化研究的一种史料存在,具备泛文化的跨学科文化史气味,但是这一史料却激发出更多可暂名之为“二重史料”的网络表达。天涯社区于该书出版后,迅即有网友写作观点对立的主帖发布,引发数量众多的网络跟帖,并长期居于天涯主页版面的推荐热帖中,在网民中引发一种“八十年代”文化与社会讨论热潮。这个实例说明了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时代的文学或称大文化讨论正以相当数量的规模转移到新的技术平台下。二是由于网络平台的虚拟性,使评论中的个人色彩大大增加,专门意义上的专业讨论水准降低。三是它之所以成为热点,一方面表现出该书所具备的大众文化热点性质,另一方面也同样表达了精英话语与学院派态度不足以涵盖网络作品的话语空间,而仅仅只能在这个远比想象中广大的空间内以一种强势话语的面目出现,甚至更鲜明地凸现了主流话语与民间话语在当代文化中客观存在的二元对立。

四、建设性原则及其安全保护

首先是建立网络史料信息库。“在超文本的海洋里,恐怕很难游出一位能够进行宏大构思、总体把握的巨儒硕师。超文本的世界中只有维护一个个节点的‘工程师’。知识的进步变成了节点的新增、嵌入、蔓延和复制。知识体系变成了网络数据库。”随着网络环境技术的进步与空间的拓展,相关专业的网络史料大型数据库共建共享的可能已然存在。毫无疑问,一些大型的光盘数据库的成功建立已为大型史料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先行的经验。诸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专题目录索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等光盘数据库已实现一种大型数据库的成功模式。另一些较小的报刊数据库,如《南方周末十年1989-1999》、《读书》杂志光盘合订本等报刊史料的制作模式也为一些特殊类别史料的小型数据库建设提供了范例。但是就不同专业所面临的研究目标相比,它们都具有类型相对单一,网络呈现相对简单等问题,不符合史料本身形态多样化、种类繁多的特点。因此,网络史料集成作为网络作品的重要信息服务部分,一是需要确立核心,通过集中开发,共建共享,实现史料的大整理与空前集中。目前,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历史档案室正在将一百个大众认可的、各知识领域的专家及名人的博客辈份存档,从而丰富网络史料资源,据报道,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理局的最终目标是在2010年前,对在新加坡注册的所有博客进行存档。二是需要推进索引手段,加强开发各类网络导航系统,实现史料信息的准确分类与便于搜索。三是需要培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兼备史料知识、史感意识的人才,这是网络史料搜集与利用进一步专业化、正规化的迫切需要。其次是重视网络史料原貌。史料的原始形态是史料真实性与准确性的保证。无论文献史料还是实物史料,它们的数字化过程与网络传播都必须在保证最大限度地体现史料原始形态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利用网络作品开展对于史料的利用,必然要依照史料的原始面貌开展史料的网络活动。最大程度地追求史料的原真性,使用最逼近史料“原始形态”(处于“史感”观照下的史料)的网络史料,是网络史料利用的重要准则。史料利用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对于部分“动态史料”,如构成社会文化现象的网络争论、博客互动等网络作品行为的“原始形态”的史料采撷。我们应尽可能地复原当时当地的网络作品气氛,还原文化心态,是这种“动态史料”“原始形态”体现的又一重要准则。最后是加强网络史料的保存。动态网络史料具有巨大的流失可能。如果对于“动态网络史料”的外延与内涵认识已渐清晰,不难发现,它与其它类型的史料一样,其流失与保存所构成的矛盾对立是一种共性。但是,由于在网络环境下复杂的多样化因素,许多可作为文化史料的网络资源流失之快,远过于传统史料。导致这种流失的两大主因,一是自然生发的网络技术因素,二是主观环境下的人为因素。就网络技术而言,承担主机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故障或损坏与各种流行病毒的侵袭等因素,都会对动态网络史料所依附的网络资源构成风险,间接地也就对史料的要求与网络存在构成风险。另外,旧有网址的撤换,一些综合性网站出于经营原因或不可知因素而造成的大规模的数据库更新,也会造成动态网络史料的流失。由于网络传播的速度高于其他传播方式,如果出现检索工具与方式也不完善的状况,就有可能使上一刻还处于稳固存在状态的动态网络史料消失。就人为因素而言,传统文化史料发掘的现实问题同样被出现在网络环境下。许多文化史料的当事人与相关人往往出于各种原因,会销毁、损害、改变、隐藏一些一手史料。同样,网络语言或态度的过于激烈,前后观点的不一致,网络文本的随意与粗糙,都有可能是改变或销毁史料原生态的人为因素。保存网络史料,需要高度发展的数字技术,涉及到格式、媒体的转换以及随技术更新对保存的史料进行迁移等问题。因此,建立一个数字信息归档系统以安全保存网络史料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网络已经成为一个空前巨大的史料宝藏库,并拥有更为巨大的开拓空间。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言“一代之学术,必有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新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之新潮流。”这个“此时代之新潮流”,就包容了每个时代中所有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因素。网络正处在从技术层面向着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领域渗透的时代,这就是陈寅恪所说的“此时代之新潮流”。它的存在与发展,如果说是为网络文化中史料的发掘、收集、修缮、整理、利用、交流、研究、保存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法的统一与技术的支持的话,那么,这种看法还仅仅着眼于它作为史料的技术工具本身,即史料的数字处理与传播渠道作用。它的另一重作用在于,众多网络文化现象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网络世界将继续成长为文化活动与文化现象的新表现空间。因此,网络传播对于一切史料的现实功能指向作用,是史料存在与利用方式变革彼此间不能不与之合流的重要时代关键。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严锋.数码复制时代的知识分子命运[j].读书,1997,(1).

[4]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上一篇:局域网中影响访问响应的原因与对策

下一篇:局域网应对搜索软件的防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