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没有重量的空间

发布时间:2015-07-04 09:30
1

网络空间存在于哪里?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疑问。网络是一个非物质的、没有固定场所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社区、城堡和路径都没有固定的实体。利用鼠标和键盘的导航,多数人沿着光缆或者电话线爬入这个空间。输入网站的名称如同念出一串神奇的咒语:须臾之间,网络洞开,豁然开朗――一个奇特的天地显现了。地球的开疆拓土已经终结,网络空间突如其来地扩大了人们的活动区域。进入网络空间,渺小的个人一下子挣脱了地域对于命运的限制。鼠标、键盘与屏幕之间,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不期而至。许多人如此迷恋这种生存方式,以至于开始上瘾――这被称之为"网络综合症"。这种生存方式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名称:上网。
我并没有夸张其辞――的确,我是从生存方式的意义上谈论上网。一方面,网络空间的生存与地球的众多角落相差无几,政治、财富、性爱或者战争同样是网络空间热衷的主题;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生存又是如此奇异,以至于政治、财富、性爱或者战争均呈现出一种迥异的形式。
用尼葛洛庞帝的话说,网络空间是由比特构成的:"比特与原子遵循着完全不同的法则。比特没有重量";我愿意将这句话扩充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网络上的生存是一种没有重量的生存。
物理世界是一个有重量的世界。一块石头、一张桌子或者一幢房子之所以各安其位,即是因为它们的重量。重量已经是这个世界秩序的一部分:重量的差异决定了位置的高低上下。人们无法看到一座纪念碑矗立在一个鞋盒之上――后者承受不了前者的重量。通常,重量与体积成正比。工业社会诞生了许多雄伟的巨型景观。摩天大楼、巨轮、疾驰的火车、钢铁与水泥混合的桥梁,这些巨型景观的吨位是惊人的。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工业社会是一个制造重量的社会。然而,进入网络空间之后,一切景观都迅即化为没有重量的比特。比特可以复制,移动,或者远程传送,就是没有重量。活动于网络空间的人物也仅仅是一些没有身体重量的比特。因为没有身体――面容、四肢、骨骼、血肉之躯――的到场,种种个人信息失去了认证的可能。所以,比尔·盖茨俏皮地说,上网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这是一场相当彻底的革命。正如太阳微系统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比尔·乔伊所说的那样:"我们正在使各种媒体乃至商业往来数字化。我们欣赏音乐不再需要光盘,看影视节目不再需要录像带或数字光盘,看报不再需要新闻纸,买礼物不再需要乘车去商场。这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乔治·卡林曾经幽默地指出,房子是用来摆放物品的,如果没有那么多物品,我们就可以在房间里到处走动。随着数字化把物品的重量降低到几乎为零,我们的生活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大。"(1)或许人们必须意识到,这种革命已经威胁到传统社会的种种组织原则。从宫殿、官邸、监狱、海关到子弹、刀刃、服装、食品,这一切均是相对于有重量的身体而存在。如果个人仅仅是游走于网络之上的某些比特,那么,围绕宫殿或者子弹而产生的规范和法律必定失效。网络之上的国境线又在哪里?什么能够吓住聊天室里那个大放厥词的匿名者?不少人发现,网络空间的自由平等突出地表现为发言权――这个空间的讲坛不再由一批文化精英把持,官衔与财富的数目亦非权威的证明,所有的人都有权力将自己的"帖子"公布出来。不少网民都有这种体验:看到自己键盘上敲出的文字转瞬之间发表在聊天室里,心中惊喜交加。这意味了一种权力的回归。然而,如果网络上的比特可以轻易地追溯到某一个身体,追溯到管理这个身体的所有部门,这种发言的自由还存在吗?
网络空间不仅改造了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并且颠覆了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构。1936年的时候,本雅明曾经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表示了极大的惊叹;然而,如今却是谈论艺术作品电子复制的时候了。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废除了作品的"原真性",作品脱离了独一无二的时间与空间而成为复制品。这些作品不再神圣,不再具有宗教式的礼仪意义,作品的展示价值远远地超过了膜拜价值。电子复制比机械复制远为容易。因此,电子时代的艺术复制品更为廉价,同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艺术垄断的解除产生了更为开放的文化民主。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具体地描述了他的电子复制计划:



几年前我创办了一个现在叫科比斯的小公司,目的是为了创立一个独一无二的各种图像的综合数据档案。科比斯是存储大量各种视觉资料的数据库――包括历史、科学、自然历史技术、世界文化和纯艺术。它用高质量扫描器把这些图像转化为数据形式。图像以高分辨率存储到用独创方式检索的数据库中,这种方式便于使人找到确切的图像。这些数据图像能提供给像杂志或书籍出版商那样的商业用户,以及个人阅览者。
……
艺术,和许多事物一样,当你对它有所了解,就更有趣。你可以在卢浮宫走几个小时欣赏至多模模糊糊有点面熟的画,但当你有些知识再去看时,那种体验就更有趣了。多媒体文件可以在家或博物馆扮演向导的角色,它能让你听到一个著名学者就一件艺术品为话题的演讲的一部分,它可以让你参照同一位作者的或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你甚至可以拉近镜头细看。(2)


比尔·盖茨认为,电子复制品会勾起人们观摩原著的渴望,让人们奔赴博物馆或者画廊。然而,这更像某种一厢情愿。膜拜气氛已经消散;键盘和鼠标可以及时地显现复制品,人们就没有心情亲临现场,谒见圣物。令人担忧的无宁说是另一个方面――电子复制会不会产生另一种始料不及的控制甚至垄断?如果网络是人们品鉴艺术的主要场所,那么,谁、凭借什么资格充任电子复制及其传播的决策者?法国《星期四事件》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因特网时代,只要谁买下了文化,谁就可以控制世界。""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是其中一个,如今,他垄断了文化,控制了历史和人们的记忆。"他的科经斯公司已经储存了6500万张底片,其中200多万张已经上网。"这些东西如今都属于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比尔·盖茨了。"(3)
比特是没有重量的,然而,这并不意味了网络空间的完全敞开。或许可以说,信息传播所遇到的顽固防线同样是比特――这里我指的是网络之中的英语。虽然世界人口之中仅有10%左右说英语,然而,80%以上的网络信息表现为英语的形式。书写软件的语言是英语。这无疑是一种语言强权。网络可以为中古甚至上古的英语提供技术支持,但却无视世界上许多人正在使用的别种语言。这是网络空间的帝国主义残迹。英语对于网络空间的劫持遏制了网络的潜力。如果人们意识到,语种远比地理位置更多地决定了网络空间的结盟,那么,人们就不会对英语称雄的后果视而不见。胡泳犀利地指出:"历史上,殖民主义者曾经依赖语言对附属国进行控制。电脑英语,作为世界上第一种没有地域基础的英语,使人们重新领悟到文化帝国主义的味道。"比特世界的较量必将扩展到网络之外:

电脑英语向所有人宣战:这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语言之战。学会"我们"的语言以便"我们"明白你的意思,否则的话你将堕入万劫不复之地。这场语言战争或许还意味着阶级战争,因为标准化的国际精英们把自己同未经教化的、与技术格格不入的"草民"们隔绝开来。
在这种情况下,英语在电脑网络上的绝对统治甚至比在现实世界中更为有害。这是因为它在电脑和非电脑语言之间规定了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与现存世界秩序中的等级制度是一致的。(4)

英语对于网络空间的统治还要维持多久?这是一个难以预计的问题。论述"印刷资本主义"的时候,安德森指出了语言本土化的巨大意义。语言本土化极大地拓展了印刷品的市场,这个时刻的文化民主与市场扩张是相互支持的。(5)同样,如果"网络资本主义"不得不向非英语国家开拓市场,那么,废弃英语霸权是一个必然的前提。所以,尽管网络空间的英语代表了后殖民时代的文化压迫,但是,被压迫者的反抗往往因为缺乏技术后盾而陷于徒劳。或许,这种压迫的解除只能源于技术市场的进一步需求――人们可以从中文版的视窗软件之中发现这种迹象。这个意义上,网络空间决不像当初人们想象的那么自由。人们总是顽强地将世俗的重量――例如权力,或者价格――赋予没有重量的比特。



2

任何一个目光犀利的政治家都会不可避免对这个事实抱以极大的关注:他所置身的领土之上增添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同时,这个空间的范围与他所置身的领土边界并不重合。这个事实对于政治是意味深长的。这个无形的空间可能为周围的现实带来了什么?这个空间内部又会演变出哪一种政治模式?某些国家已经提出了电子政府的设想,某些政治家意识到,网络空间可能与传统的社会模式发生冲突――这一切均可视为政治对于网络空间所作出的初步回应。(6)
迄今为止,许多政治家意识到,网络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传媒。传媒与政治宣传的关系如此密切,以至于政治家决不会放弃网络空间的占领。对于西方政治家说来,网络对于竞选的意义首先纳入他们的视野。事实上,电子技术对于政治竞选的贡献曾经为许多政治家提供了灵感。罗斯福利用收音机发表"炉边谈话",电波把他的政治主张传送到选民的寓所之中;肯尼迪利用电视发表演讲,他的英俊形象与翩翩风度轻易地赢得了选民。克林顿开始将网络与竞选联系起来。他的网络之上公布了自己的网址,任何一个选民均可以在网络上查到他的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甚至可以向他提出建议。即使网址无法彻底替代竞选汽车与城镇集会,网络也会大幅度地削减竞选开支。选民的自由访问和发表意见、重要消息的即时传播、选举人演说时的网络集会、不久的将来可能实现的网上投票,这一切都使网络在民主政治之中扮演了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当然,如同政治家逐渐发现的那样,网络同样是锋利的双刃之剑。或许克林顿从未料到:若干年之后,他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性隐私竟然公布上网络之上,片刻之间传遍全球――1998年9月12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投票决定将检查官斯塔尔的报告通过互联网公诸于世。这一份报告主人公的显赫政治身份、这一份报告的性暴露程度以及这一报告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均是空前的。这个事例让所有的人意识到,网络已经多么深刻地卷入了现代政治。
如果仅仅将网络视为新闻和言论的集散地,那就低估了这个传媒的功能。某些人的手中,网站还可以成为发动攻击的堡垒。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竞选是个成功的范例。根据普京的竞选助手帕夫洛夫斯基的回述,普京击败普里马科夫和卢日科夫的一个重要武器是互联网: 帕夫洛夫斯基用他对卢日科夫("祖国-全俄罗斯"联盟中比较容易一击即中的领导人)的攻击展示了网络的力量。一个相互关联的站点网络对这位市长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有一个网站/english/">英文拼写)看起来像是这位市长的官方网站――在你阅读了每一页的攻击材料之前。在另一个网站上,卢日科夫和"祖国-全俄罗斯"联盟的另一位领导人、圣彼得堡市长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夫的照片旁边列出了两人"涉嫌"参与的犯罪案件。这些信息由这个媒体传播开来,而且这种攻击被证明特别有效。(7)

尽管舆论时常认为网络空间没有围墙和守门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进入――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意义上,上网的人所形成的"网络共同体"必将进入政治家的视域。根据统计,45.6%的网络用户认为,他们在网络空间与那些拥有共同兴趣的人联系得更为紧密了。(8)这不仅因为他们享有共同的信息,同时还因为他们共同垂青于这种传媒形式。这个共同体的认同程度无疑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帕夫洛夫斯基深刻地洞察了"网络共同体"可能产生的历史作用:"俄罗斯只有100万左右的人上网,但这些人都是社会精英――来自大学、政府机关、安全机构和大众媒体。帕夫洛夫斯基说,网络因此成了一种强有力、也是非常危险的工具。"(9)同样的意义上,摘自《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截止1999年12月31日)之中的某些材料勾划的"网络共同体"隐藏了巨大的分析价值:



网络用户的年龄段:
18岁以下 2.4%;18-24 42.8%;25-30 32.8%;31-35 10.2%;36-40 5.7%;
41-50 4.5%%;51-60 1.2%;60岁以上 0.4%
网络用户的文化程度:
高中(中专)以下 3%;高中(中专) 13%;大专 32%;本科 45%;硕士 6%;
博士及以上 1%
上网主要地点:
家中 50%;单位 37%;网吧 11%;其它 2%
上网费用的来源:
公费 21%;自费 59%;两者均有 20%
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
获得各方面的信息:57.97%;学习计算机等新技术:12.1%;休闲娱乐:9.75%;工作需要:6.75%;获得各种免费资源:5.47%;对外联系方便:5.1%;节省通讯费用:1.13%;
炒股需要:1.11%;其它:0.43%;赶时髦:0.19%
用户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
电子邮箱:71.65%;搜索引擎:50.4%;软件上传或下载服务:44.16%;
各类信息查询:39.31%;网上聊天室:25.47%;新闻组:16.99%;
bbs电子公告栏:16.32%;网上游戏娱乐:13.64%;免费个人主页空间:13.49%;
网上寻呼机:13.17%;网上炒股:8.5%;网上购物或商务活动:7.77%;
网络电话:7.58%;网上支付:1.79%;其它服务:0.21%;
用户在网上最主要获得哪方面信息:
新闻:65.52%;计算机软硬件信息:51.7%;电子书籍:38.04%;休闲娱乐信息:38.79%;
科教信息:31.43%;金融证券信息:21.22%;求职招聘信息:19.25%;
商贸资讯:17.26%;各类广告信息:12.79%;旅行信息:11.94%;医疗信息:9.39%;
交友征婚信息:8.2%;其它:0.73%;(10)

如此众多的用户定期访问网络空间,政治家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谁在管理这个空间?当然,这个问题的提出即己遭到异议。不少人认为,网络空间异于现实。不论是矿产争夺、边界纠纷、交通拥塞还是粮食匮乏、水土流失、人身安全,这些传统社会的复杂难题已经被悉数阻挡在网络空间之外。网络空间的主导活动仅仅是信息交换;因此,这个空间有理由拒绝权力,尽情地享受绝对的自由。网络空间的确拥有一段自由自在的时光,然而,遗憾的是,法律的空白并没有换来理想的秩序。层出不穷的罪行终于迫使政治家下定决心:网络立法的时间已经到了。美国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文章呼吁规范网络空间:

宽限期已经到期。
到现在为止,华盛顿与因特网之间的管理关系可以用"自由放任"四字来描述。其想法是:应该是市场力量而不是立法机构决定因特网的特性。
但是,随着电子商务和犯罪的激增,随着主张加紧立法的各种组织竭力要求整肃万维网,从而加强商业运行的安全,今年全国各地的立法人员开始削尖他们的铅笔,准备制订管理措施。(11)

按照这篇文章的提议,立法者首先解决的问题集中于保护消费者隐私、征税、清除电子垃圾、确认网上签署的合同这些方面。当然,这立即会产生某些重大争议。因特网的超国界是一个分歧的焦点――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如何在因特网上协调?其次,因特网的定性也存在模棱两可之处:这是私人传递信息的通道,还是一个公共空间?许多公共空间的法律对于私人通道无效。例如,法律对于公共空间"淫秽"信息的谴责并没有理由延伸到私人寓所之中的情人们。
许多人的心目中,网络空间的罪犯很大一部分即是通常所谓的黑客。黑客的作为不是常见的攻城夺地,杀人越货;他们仅仅是一些比特神秘地往返于网络空间。利用网络收集用户的隐私,用偷来的信用卡在网上交易,利用网络盗窃商业机密,传播种种色情信息和可怕的病毒,这些行为愈来愈严重地威胁网络空间的安全;对于政府、国防部门和安全机构计算机系统的入侵已经成为黑客的巨大乐趣。他们的作案条件仅仅是高超的计算机技术,因此,森严的岗哨、众多的巡警和重兵把守的防线对于他们形同虚设。如果说,日益严密的现代社会组织业己极大地限制了个人英雄主义,那么,网络空间再度为个人的表演提供了舞台。黑客通常单枪匹马,斩关夺隘,视千军为草芥――许多黑客出入机密的计算机系统如履平地。某些黑客利用键盘和鼠标轻松地越境进入他国,在攻击对方的重要网站之中寄寓自己对于某些国际事务的愤怒。2000年1月31日的《电脑报》记载:为了抗议日本政府有意隐瞒二战期间的侵华真相,一名自称ro0t的中国黑客成功地攻击了日本总务厅和日本统计厅的网站。迄今为止,政治家还无法作出合适的表态:这是向国际法准则的公然挑战,还是网络时代正常的国际政治行为?


这个意义上,政治家不得不想象网络时代的战争情景。令人困惑的是,传统的战场消失了。无数的手指在键盘上急速跳跃,众多的厮杀可能以诡异的形式发生在网络空间。这样的描述并非天方夜谭:"战争爆发后,首先,一种计算机病毒被输入敌国的电话交换系统中,导致电话系统瘫痪。其次,预设的计算机病毒’逻辑炸弹’在敌国的空中和地面交通管制系统中爆炸,飞机飞往错误的目的地,运送物资和士兵的车辆乱了方向。敌人的前线指挥员遵循网络传来的伪造的命令行事。就这样,兵不刃血,一场战争胜利了。"(12)如果人们让这种想象更为大胆一些,如果网络变为人们生存的唯一空间――那么,战争将远远脱离了常规的设想。如同《黑客帝国》这部影片显示的那样,原子的对抗已经变为比特的对抗;战争以及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均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也许,政治家必须在这个时刻重新想象――这时的政治主题是什么?换言之,人们在为什么而战?

3

工业时代的财富通常显现为可见的物质。工厂,矿山,码头,飞驰的列车和沸腾的铁水,这些财富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这些具有特定规模的实体不会转瞬之间蒸发在空气之中。相形之下,信息时代的财富却以比特的形式栖居于网络之中。这些没有重量的比特仿佛变幻不定,移动迅速;它们或许会急速地膨胀为一个巨大的数字,也会因为某一次鼠标的点击而踪迹全无。这些财富在网络之上的聚散远比世界上任何一支机动部队迅速。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即是巨额资金的急速调拨。如果没有计算机联网的结算系统,这些巨额资金的调遣、集聚与对决是不可思议的。只有这个时候人们才可以真正宣布:货币没有祖国。
如果说,"信息服务"一度是网络空间的广告词,那么,现今的风水轮到了"电子商务"。这个时髦的概念让人领略到,网络上的比特是如何替代坚硬沉重的实物。电子商务的构思之中,商场、货架、商品以及贮存商品的仓库一概省略;顾客仅需在网络上查询和挑选商品,并且利用电子信用卡付账。键盘和鼠标让人们足不出户地完成所有的交易,剩下的事情仅仅是等待商品的送达。这被形容为信息社会经典性的商业图景。不少人预测,电子商务即将大面积地淘汰传统的市场模式。
然而,如果人们现在就期待电子商务赢利,那多少有些操之过急。亚马逊这种著名的公司尚未趟出亏损的泥潭,遑论不计其数后继者。发展中国家的率意模仿很可能弄巧成拙。配送体系不完善,支付系统不成熟,信用制度远未健全,这种环境之中的电子商务不啻于空中楼阁。但是,一些人看来,只有缺乏网络时代想象力的人才会遭受这种忧虑的困扰。网络空间的一个奇迹即是,商务的亏损丝毫不影响这个公司在股票市场赚钱。这就是"新经济"的基本内涵之一。不长的时期内,一大批神话纷纷登上传媒。某个网站的股票几日之内飙升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种事例仿佛触目可见。雅虎、亚马逊、美国在线如同一些耀眼不己的范例让人眼热心跳。偌大的世界仿佛共同预料:传统社会即将沉没,网络时代指日可待。因此,手执这些网站的股票如同握住了未来的财富。实业救国的确是工业社会的口号了,信息社会推崇的是理念发财。
不言而喻,这些神话必须塑一批幸运的主人公――如今时髦的称呼叫作新人类。 ,只有新人类才有资格与新经济相提并论。美国的《清谈》杂志赠给这批人一个奇怪的命名:yetties. yeti据说是喜马拉雅山的雪人,现在指的是网络行业的年轻富豪,或者是效力于电脑行业的技术人员,甚至包含了围绕网络灵活投资的人们。(13)他们的大本营无疑是美国的硅谷,他们那种低调的形象恰如其份地象征了网络空间的财富观念:

除了年龄与财富不成正比外,这些yetties在性格上还有以下几个共通点:
他们均热衷于追捧高科技产品。价格昂贵而体积细小的手机几乎是他们的必备品,其他重要"配件"还包括随身手提电脑、装满热门时事杂志的背囊,以至mp3唱机和掌上型电子记事簿等。


yetties的衣著模式比较不一,有人爱名牌,有人专拣平价特色衣裳,但总之要穿得前卫有型,若能带点皱折的凌乱则更佳;服饰最好让人一看便知他们酷爱滑水、风帆等刺激运动。yetties从不打领带(可能他一条也没有)。
爱时髦的yetties当然不会再选他们贬为老套守旧的奔驰房车,只有开敞篷车、甲壳虫车才合心意,而新款的金属爬山脚踏车,亦是心头好。
yetties一般住在宽大的市内公寓,但却缺乏时间购置家具。
他们吃的是热量朱古力与日本寿司,闲时则在附近健身室玩附有上网功能的跑步机,一边运动一边上网。
对政治涉猎不多,只相信股市是赚钱的圣地,关心环保和公民权益。
网络公司云集的大城市是他们聚居地。当然首推硅谷,这里的速度是每天诞生64名百万富翁。

yetties之梦令人神往。然而,真正的幸运不可能眷顾所有人――事实上,多数人只能明智地退而求其次。这些人涌向网站叩门求职,如果有机会主持网站则雀跃不己。当然,他们事先都清楚地了解到,网站依赖目前的广告费难以为继;网站的运行求助于风险投资,慷慨的投资者与他们一样都是将赌注押在股票上市的前景之上。社会对于网络的预期正在股票市场上制造虚拟的财富,这就是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相互交割之际产生的机遇。
当然,一些人对于网络神话始终不信任。他们眼里,网络泡沫经济前途未卜。不幸的是,某些不利的消息正在渐渐地得到证实。网络股票的狂泻已经开始。这个年度的5月份,"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与3月10日的最高峰相比下跌了1/3,股票价格缩水2万多亿美元。"(14)这对于一夜暴富的梦幻是个沉重的打击。一些业内人士解释说:"网络股价暴涨的主要价值来源不是公司现阶段财务收益的贴现值总额,而主要是来源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夕阳产业在股市上所失去的价值,这主要由投资者对网络股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所支撑。"(15)现在看来,这些预期突然折断了想象的翅膀。这些亏损企业的未来财富能否如愿地兑现?某些过甚其辞的许诺会不会是一张空头支票?"股市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于网络企业的亏损不再那么憋得住了,高高在上的市值和每况愈下的亏损所形成的巨大反差着实会让人有点发毛。"(16)这些疑虑迅速地捂住了风险投资者的钱袋,投资的缩减立即威胁到众多网站的生存。许多人意识到,严峻的日子即将降临。美国著名的门户网站已经发布了不祥的预测:80%的商务网站将于未来的五年之内倒闭。(17)
也许,人们必须意识到,这种财富的剧增与逃逸即是网络空间的典型风格。理念聚敛的财富可能因为另一种理念的瓦解而消散殆尽。比特的流失远比厂房的倒塌迅速。不是用双手垒出来的海市蜃楼似乎会随时隐没。一则对于yetties的观感也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插曲。尽管抱着键盘的yetties拥有令人咋舌的财富,但是,许多人似乎更信赖马背上的男人。不论是源于传统的惰性,还是对抓不住的比特无所适从,这种情况表明,多数人的真正激情还是留在传统的实在世界――那些令人垂涎的yetties更像动画片之中的卡通人物:

智慧,纯正的智慧将在这个时代发挥绝对的支配。至少《新闻周刊》这样认为。它在一篇文章中说,信息时代,智慧将成为一切主导。因为,这是一个虚拟化的世界,在漫无边际的互联网上,我们交流或者交锋的唯一手段就是键盘与鼠标,而你的iq指数,将决定你在这场无缘见面的交锋中获得怎样的胜算。
这是一个并不令人满意的局面,至少对于女人们来讲,中世纪的骑士和西部牛仔似乎更具吸引力,因为那样的男人似乎更有本能的诱惑力。……
这一点在今天变得弥足珍贵,因为男性的情感正在面临被稀释为0与1的可能。对于这点,女人理应比男人表现出更强烈的恐慌,手中抱着键盘的男人,比起马背上的男人,实在缺乏味道。(18)



提到女性的观点并非偶然。许多人暗中承认,女性的感性本能时常保持了某种特殊的洞察。然而,这种感性本能同样遭到了网络的抛弃――网络正在利用比特为热恋的异性制造阉割了感性本能的幸福生活。如果网络的意义从政治和财富延伸至性爱技术,那么,这种断言并不夸张:网络已经密集地织入人类的生存方式了。

4

因特网的前身阿帕网诞生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网络设计的初衷是保证核打击之下通讯系统的持续运行。美国国防部的那批军事科学家肯定没有料到,现今的网络空间竟然演变为一大批风流韵事的策源地。许多人坦率地承认,游弋网上的重要目的即是期待一个浪漫的邂逅。网络空间的女性比特时常被称之为"美眉"――美眉的缠绵故事乃是网络空间最为绮丽的风光。
一项900人左右的调查显示,93%被调查的网民对于网上浪漫剧十分向往;61.2%的网民结交过"异性"网友;35.5%的网民拥有网络情人。(19)这不啻于一个提示:对于许多人而言,网络的意义不仅是某种有效的联络工具;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还意味了一个欲望的空间。物质的社会空间戒律重重,传统的平面传媒已经饱和,欲望突然发现了一个自由放纵的区域。与其在现实之中徒劳地碰壁,不如遁入虚拟的恋情――于是,情人节的玫瑰花突然盛开在网络空间。
尽管如此,网络空间的性爱故事具有一个奇异的特征――躯体的缺席。这是没有重量的比特组织的爱情。电子公告牌、聊天室、交友网站和电子邮件均是两性比特相遇的场合,炽热的恋情可能在极为短暂的时间之内闪电似地降临。躯体缺席之后,传统爱情之中的一切陈规和必要的手续随之废除。门当户对、父母之命、财产或者职位在网络空间毫无意义。相貌有待于想象,身材不必考虑,从眉目传情到执手相看均属多余的环节。手指在键盘之上飞快地敲出一句句美妙的言辞,这就是相爱的全部前提。万籁俱寂的深夜,电脑的屏幕并没有关闭。这台电脑上打出一句"紧紧握着你的手",另一台电脑回了一句"轻轻搂着你的腰"――如此简单,调制解调器就成功地制造出了一个相爱的气氛。(20)
相对于坚硬的、头绪纷杂的现实社会,网络空间的爱情更为纯粹,更为迅速,更为虚渺,也更为脆弱。它可以仅仅因为屏幕上一句让人动心的话语而星火燎原,也可以因为一份不投机的电子邮件而在瞬息之间消失。躯体缺席,躯体所联系的一切社会关系――身世、信誉、职务、财产――均搁置于网络空间之外,没有卷入恋爱情节。所以,这是一种没有负累的爱情。人们仅仅因为爱情而在网络空间相聚;也仅仅因为爱情的消逝而退出网络空间。躯体的缺席是性爱历史的重大转折:这将诞生一批无拘无束的爱情,还是制造一批过眼烟云的情侣?
这个意义上,网络空间不时成为爱情失意者的天堂。现实的爱情挫折驱使他们转向了网络空间搜索倾心的异性。这里没有庸俗的陈规陋习。网络空间的规则是,但求心有灵犀,蔑视世俗计较。躯体的缺席甚至允许忽略相貌――这曾经是传统爱情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同的理由,性的问题已经退出视野――比特没有性器官。这立即让人联想到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的确,网络空间制造了许多柏拉图式精神恋的电子版。但是,躯体的缺席也可能掩护人们不顾廉耻。网络之上的许多帖子表现了罕见的放肆。一个"美眉"可能遭受直率的询问:我们能谈一谈性的快乐吗?
如果网络空间的爱情试图延伸到现实之中,成功的概率有多少?不同的调查数据不一。也许,没有人可能得到一个确凿的答案。人们听到了许多欧·亨利式的故事:一对情意绵绵的网上情侣居然是两个互相憎恨的邻居。这至少表明,网络空间的信任和爱慕经不起现实的严格挑剔。胡彬的《网恋》被称之为"中国大陆第一部描写网上爱情生活的纪实小说"。身居天涯海角的主人公利用交友网站发现了许多趣味相投的女友。他创造了与几个女友相见的机会,但相见之际也就是一段情缘的终结。《网恋》的故事形象地显明了网络空间与现实之间不可弥合的差距――如果这种差距还算不上反差的话。然而,这并不能淹没性爱的未来历史即将浮现的一个问题:网络空间的爱情是否必定要以网络之外的眷属为旨归?躯体缺席的恋爱必定是空洞的激情吗?《网恋》出现过这么一段话:"虽然对方不在眼前,看不见摸不着,几乎是一个抽象的人物,但没有实体的同时也没有脂粉、衣物和首饰,就剩下赤裸坦荡的一颗灵魂,交往的过程同样激动人心,甚至比面对面的接触更胜一筹。"这是爱情的另一种境界呢,还是取悦自己的幻影?更为深刻的意义上,网络空间是否存在贞操观念?某一个丈夫曾经控告妻子与网络性伙伴玩弄虚拟婚外情,并且进行网络"通奸"――这种罪名用什么证实?(21)


躯体的缺席时常会出现某种程度的撒谎――尽管有的心理学家愿意宽容地称之为"显示自己的另一面",或者说显示自己理想的形象。(22)这种伪装通常没有具体的目的,这种伪装无宁说为了投合浪漫风情的游戏规则。可是,如果因为制造浪漫而将谎言扩大,人们就遇到了网络空间的恶意欺诈――一个痴情的网民终于发现,他所钟爱的"美眉"竟然是现实之中一个衰朽老翁敲打键盘的杰作。多数时候,这种欺诈不会产生物质的损失;然而,谁能担保这种欺诈不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创伤?
只有比特而没有躯体的爱情生活具有某种轻盈和浮华的气息。肌肤相亲的深刻体验消失了,"刻骨铭心"这一类的形容词失去了物质基础。比特制造的爱情似乎缺少某种抓得往的东西。人们担心这种爱情会突然散去,无痕无迹。也许,性的乐趣最终也将由网络提供。这种描写并非单纯的幻想:"在未来社会,来自各阶层的数十万男性女性每个星期五都会前往当地的电脑角。随着数十万鼠标吱吱作响,internet中放荡的性生活开始了……未来的性似乎与技术无法分割。凡是自认为有点想象力的人都不愿意承认,50年后还会有两个人躺在一张床上,以怪异的动作、怪异的声音、怪异的表情,从而达到性爱的顶峰"。这已经不是逻辑的前景,而是现实的存在――所谓的"虚拟作爱系统"已经进行调试阶段。(23)头盔、电子紧身衣和比特制造的视觉挑逗可能产生巨大的快感。躯体的缺席不再是一种缺憾之后;尽善尽美的网络空间会不会成为离不开的乐土?
网络被称之为20世纪出现的技术怪物。网络空间制造了一种没有重量的生活――许多传统正在失去重量。比特正在重新组织人们的生活。历史的结构即将开始重大的调整。当然,关闭计算机主机,人们就会回到熟悉的现实之中。重量依旧。一切纹理和气息依旧。然而,正像人们已经离不开电一样,人们离不开计算机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注释:
(1)《比尔·乔伊畅谈数字设计革命》,《参考消息》2000年4月15日
(2)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79页
(3)《因特网时代的文化特征》,《参考消息》,2000年4月5日增刊
(4)胡泳《另类空间》,海洋出版社1999年版,37页
(5)参见安德森的《想象共同体》,《学术思想评论》第五辑
(6)"电子政府"问题可参见刘吉 金吾伦的《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0页,"网络空间与传统社会的冲突"问题可参见2000年5月6日《参考消息》6版《因特网打乱日本社会模式》
(7)《帮助普京上台的人帕夫洛夫斯基》,2000年4月12日《参考消息》10版(增刊)
(8)参见郭良《网络创世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88页
(9)同(7)
(10)参见《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年2月11日《南方周末》7版
(11)《因特网无法无天,立法者磨刀霍霍》,2000年4月12日《参考消息》7版
(12)转引自黄北雁《因特网:让世界重新洗牌?》,《天涯》1998年3期
(13)参见2000年4月5日《中华读书报》21版《新科技时代的伦理道德》和2000年4月7日《南方周末》17版
(14)参见2000年5月7日《参考消息》4版《新经济:与其说是泡沫,不如说是新芽》一文
(15)黄诚 廖靖军《怎样挤出网络泡沫?》2000年4月14日《南方周末》24版
(16)一点《品牌与进入障碍》,2000年5月5日《南方周末》19版
(17)参见2000年5月1日《福建日报》3版
(18)2000年4月7日《南方周末》17版
(19)参见2000年2月14日《福建日报》8版的《"爱情在线"――关于网上恋爱的专题调查》
(20)这两句"情话"引自网络上的文章《网上谈性:玫瑰还是陷阱》
(21)同(4),98页
(22)同(4),97页
(23)同(4),207页

上一篇: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生成的过程和困难

下一篇:学科信息门户中网络信息导航系统的规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