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媒体环境下的数码摄影话语

发布时间:2015-09-30 09:46

摘 要:数字技术使影像具有形象、真实、生动和快速浏览观看的特点。新媒体环境下,图像成为大众最喜爱的阅读方式,图片成为人们快速获得有效信息的重要媒介,大众摄影成为时代的话语。新媒体环境下,摄影艺术与数字技术的的完美结合,使摄影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在更高层次上相互融合,共同构筑一个多技术形式的,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影像话语体系。

关键词:数码摄影; 大众; 话语; 艺术; 媒介

学界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利用数字,网络及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或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大众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摄影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今天,摄影的各环节都已经数字化,从照相机到图片处理,从打印到后期展示,乃至相关衍生产品等,显现着数字技术的便利和跨界能力[3]。
1 数码摄影作为人体的延伸
近年来,新媒体的兴起,使摄影在21世纪发生了巨变。在电子科技推动下,自动照相机的操作越来越方便,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摄影者。数码摄影将摄影过程简化到极致,只要按下快门,就能立即拍下清晰照片并即时查看,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后再重新拍摄,现场环境不佳还可以留待图像处理软件后期修改。数字技术不仅降低摄影的门槛,而且它彻底改变了延续170余年的传统摄影,演绎出全新的摄影流程。
1.1 数码摄影成为大众观看世界的方式
数字摄影图片的即拍即得,照相机不仅作为拍摄利器,也充当受众观看世界的眼睛。作为新传播环境下的新生摄影群体,平民视角是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网络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大众网民是信息接受者、传播者,拍客(以相同爱好积聚在网上的一种摄影群体)是信息制造者、发布者,数字摄影图片是信息传播形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源头的制造者、发布者——拍客,他们快乐着自己,改变着别人,也影响着社会。
1.2 数码摄影突破了人眼的视觉极限
新媒体环境下摄影的科技性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数码摄影技术不再局限于文化艺术领域,其应用已扩展到政治、经济、科技等社会各个方面。在当下中国社会每一个领域,每一项科研活动,从宏观到微观,从太空天体星云观测,到火星月球的考察,以及到装置光导纤维导线深入人体内脏的医学治疗等,都能体会到摄影所发挥的无可替代作用。专业单反相机的升级使摄影师可以拍到更理想的宏观、微观、静态或动态的画面,摄影师能清晰地抓拍到更微小事物的画面,突破人眼视觉的极限[1]。
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媒介均是“人的感觉的延伸”,人类实践从文字到自动化机械,从武器到物理网络等等,总想不断超越自身,创造的各类媒介无非是对肢体、感官直觉乃至到大脑意识的延伸[2]。
2 数码摄影打破了传统话语格局
早期的摄影是一种职业划分,摄影师指专业从事摄影工作的人,他们要具有一定专业技术与技巧和职业素养,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责。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和手机等数码拍摄工具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从事专业或业余的拍摄。尤其在手机拍摄功能日益完善今天,迎来大众摄影时代。大众记录家庭生活,也拍摄社会现实,同时利用网络的便利,将自己的照片上传到网络与大众分享,有时为人们提供突发事件现场第一手的材料佐证。社会边角也可以成为大众摄影的题材的来源。内容涉及被社会忽视的人群,或社会主流想刻意遮掩的事件,大众摄影的平民视角有时更能拍出揭示意义的照片。微博、手机、博客、电子杂志、播客和专门的图片网站等新兴媒体,深刻改变影响着影像传播。不同的新媒体,用各自独特的方式传播摄影图片信息,为摄影大众建构开放式的互动话语空间[4]。
2.1 “拍客”的诞生深刻影响了摄影话语结构
互联网的触手可及,使更多人参与到这种摄影传播行为中,“拍客”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拍客群体的诞生、发展和壮大,不仅改变摄影人的队伍结构,各种拍客组织的迅速崛起,拍客们全新的创作理念,对摄影创作、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都产生极大影响。这其中既有普通百姓,也不乏专业摄影人员,他们用摄影以公民身份成为匿名的社会忠实纪录者。“拍客”有观察和发现的意识,又占据着事件现场关键地点和时机,能够原生态地纪录并还原事实。拍客使摄影变得平民化、大众化,拍摄也逐渐从客体变为主体,参与到影响群众、影响社会的大众传播行动中来。
新媒体的环境,以全新的传播方式构建着大众摄影时代,为摄影大众架构一种自由表达和平等交流的话语空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传播媒体的发展需要,各级各类拍客网站、拍客团、拍客站的建立、拍客活动的开展,使得这一群体逐步成为有组织、有活动的群体。拍客这一新生的、自发的摄影群体正以群体化、规范化、职业化的趋向蓬勃发展。拍客作为新传播环境下诞生的一个摄影群体,改变并颠覆着传统摄影的话语结构。
2.2 手机摄影成为当代大众的视觉话语
摄影图像的数字化与数字式的信息载体形态、数字式的传播形态的共生共存,导致摄影文化和摄影时代的演变。新媒体对数字摄影图片及数字图像信息传播的顺应,让摄影大众能够自由、自主、自觉地表达,让他们的话语能够迅速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手机上网、手机彩信及手机报纸等功能的出现,使手机这个媒体成为“大众对话”的共享空间。手机小巧、灵活、方便,随身携带的手机摄影能即时见证突发事件,及时捕捉生活的瞬间,随时记录人生的感悟,即刻上网“对话”交流,实现实时传播。手机摄影作为即兴捕捉和实时传播图像的新媒体,已经悄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手机摄影正成为一种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社会纪实摄影文化,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
3 摄影从真实到虚拟
摄影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数字摄影不仅保持传统摄影的见证和记录的本质,艺术家们还从数码摄影中找到一种全新的表达自己思想和观念的创作媒介,对摄影作品进行加工,通过后期合成或电脑绘图制作的影像,把摄影从现实空间改变为想象中的拟像空间,展现出时空交错的戏剧性效果。作品形象失去原来的内容、形式和意义,产生新的视觉意义系统,催生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5]。
3.1 新闻纪实类摄影的见证功能,仍在坚守
传统摄影观念中,摄影的精确复制客观对象和逼真再现客观对象,是对某个在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 事物和活动的复制,是对真实世界进行真实模仿。数字影像技术以其强大的后期处理软件,颠覆我们已有的关于摄影实证本体。在数字技术背景下,图片文本的轻易被改变,容易损害新闻纪实类摄影的真实性价值。在数字成像技术时代,纪实、新闻摄影从业者,仍在坚守摄影的实证本位,以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严格谨慎使用各种数字处理系统,以保障新闻纪实类照片在人们心目中的信任度。
3.2 艺术类摄影创作,超越了摄影的本体特征
传统摄影艺术创作中,只能对拍摄对象和拍摄时机等进行有限的选择和提炼,再借助暗房技术,才能把心目中的创意物化为照片上的视觉形象。数字技术给艺术摄影创造带来无限可能,开创影像创意表现的新时空,借助数字图像处理及电脑绘图软件,摄影的再创作变得无所不能,真正实现“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使摄影“不仅能‘拍’见到的东西,还能‘拍’想到的东西,不仅能‘拍’感到的东西,还能‘拍’悟到的东西”,创作出非现实时空中的视觉形象,极大的丰富摄影的表现力[6]。
3.3 摄影与其它艺术结合,催生了数字媒体艺术
20世纪70年代代以来,一些艺术家们开始媒体实验探索,尝试把摄影和现代艺术相结合,使摄影与美术、行为艺术等相交融、混合,艺术家在摄影界与艺术界间游走,形成一种观念摄影的创作热潮。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媒体艺术开始在当代艺术中大行其道,国内的一批艺术家也逐步尝试将数字影像技术应用于艺术创作,以艺术方式对当下的社会问题、经济、文化等进行反思。
 今天,摄影不再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种客观记录的手段,摄影正作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的创作媒体及表现形式。艺术家借助摄影,寻找艺术观念的突破,并以此来构思观念如何被视觉化。在这里,创意、想象力成为创作的核心元素,而数字影像技术,则为艺术家表达艺术观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摄影则实现了艺术从“观察”的艺术,发展成为“想象”的艺术,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得到更完美地表现,摄影创作迎来无限的可能,摄影在这里为艺术家们真正提供摄影艺术创作话语的自由。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进入读图时代,数码摄影全方位地融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图像传播方式有革命性的改变,使摄影成为大众摄影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影像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享用者,同时获取国内外的最新资讯。摄影话语,成为与语言、文字、声音并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记录介质的变革,存储技术的革命,强大的计算机后期图像处理手段及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都使摄影语言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同时,数字技术的进步也拓展摄影艺术作品的表现力,运用数字技术可以充分调动摄影家的创意。新媒体环境下,摄影与新兴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也为摄影艺术创作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罗智子.新媒体时代摄影发生的改变. 第十届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
[2] 戴菲.后数字时代下摄影的全媒体传播与定位.第十届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
[3] 郑智斌. 媒介狂想曲: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数字时代阅读报告》创刊号.
[4] 凌弘. 摄影网群渗透互动初探. 第十届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
[5] 卓嘉. 后摄影时代的大众话语空间. 艺术教育,2008(7).
[6] 徐希景. 从记忆到想像—艺术作为摄影时代的影像转向. 第十届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
)

上一篇:论“抢新闻”与社会责任

下一篇:区县级广播电视应对新媒体冲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