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型新闻主题报道如何出彩—以四川教育电视
摘 要:电视新闻主题策划报道在观众中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到作用。
关键词:大型新闻; 主题报道; 出彩
如今,电视新闻主题策划报道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其在报道中的作用和效果也是有目共睹,尤其在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新闻主题策划富有深度和广度的布置和安排,使新闻采访更加效率高、质量高,电视新闻信息丰富、新颖,进而在节目播出后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使人们对新闻事件有一个全面、多角度、多层次的了解。电视新闻主题策划报道在观众中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到作用。
2011年是5•12汶川大地震三年灾后恢复重建取得成果的一年。为了充分展现四川教育的重建成果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四川教育电视台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组织策划了大型新闻行动—《从悲壮走向豪迈》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特别报道。特别报道《从悲壮走向豪迈》以“校园巨变 师生信心 感恩奋进 传承大爱”为主旨,在四川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中设置特别版块,连续一个月播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的系列报道,展示三年重建中,四川教育“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伟大历程,展示四川地震灾区的“新校园”、“新家园”、“新生活”、“新面貌”以及“新梦想”。特别报道开辟了《探访新校园》、《我的这三年》、《数字看重建》等子版块。四川教育电视台的记者兵分多路重回灾区,现场感受灾区学校脱胎换骨的新面貌,亲身体验灾区师生的新生活,感悟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弘扬与升华,见证灾区人民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伟大奇迹。
笔者曾到四川灾区采访报道过,对灾区的情况也有所了解,感同身受。看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系列报道后有些想法,特地和四川教育电视台同行进行了交流,详细了解到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策划采访摄制全过程,从而对大型新闻行动的前期策划与组织实施,对大型主题新闻报道如何出彩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悟。
1 主题的故事化表达
凡是反映新面貌、新变化、新活力等成就型报道,一般容易拘泥于数字使报道变得空洞。对此,笔者认为最主要的要有时效性、最新鲜的新闻由头。这就需要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切口要小,主题要大”,并且按照新闻规律去付诸实践,才能接地气,实现“三贴近”。在《从悲壮走向豪迈》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特别报道中,第一期《探访新家园》他们报道了青川震后最大的重建项目—智慧岛教育园区的情况,片名为《凝聚智慧,荒芜河滩变身美丽岛》。记者在交代了智慧岛教育园区的硬件变化后,又探访了一位教师的家,讲述了青川一中苏瑛老师的故事。从她的家园的变化反映三年来学校家园的变化。片子其中一段是这么做的。配音:这个凝聚了四川与浙江共同智慧的教育园区,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占地352.5亩,建设面积13万平方米,总投资5.9亿元,是青川教育重建的一颗璀璨明珠。苏瑛是青川一中的英语老师,来到智慧岛工作之前在沙洲镇初中,去年暑假,她被调入新建成的青川一中,担任高一的英语教师。采访:青川一中教师苏瑛:看到这么漂亮的房子,心里当然非常高兴,确实感谢政府,感谢八方好心人对我们的援助。记者现场出镜:离青川一中不远就是教师的安置小区,苏老师就住在我身后这栋楼的4楼,我们一起到他新家里去看一看吧。配音:苏老师的新家比以前的家大了许多,能住上这样漂亮的安居房,是苏瑛震前想都不敢想的。“重生”的是“家”,更是“希望”。苏瑛和其他很多老师一样,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三年来,四川地震灾区在社会各界倾力帮助下,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必须是具体的、可感的、微观的、生动的、有细节的。记者借助讲述故事的形式,从苏瑛老师个体的变化折射出校园的变化,家园的变化,从而折射出灾区人民生活的状态。
2 做好典型人物
典型报道,特别是典型的人物报道,历来是宣传报道工作的一个重要形式,深入采访,真正走入主人公的心灵,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去挖掘别人挖掘不到的故事和情节。这样,才能从源头增强报道的可看性。在这次特别报道中,四川的同行经常都会涉及回访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比如感恩娃娃徐广(我们湖州电视台也报道过)。对于已经接受过无数次媒体采访的感恩娃娃徐广,差不多跟踪了他三年,在整个过程中,经历了“有感觉—有感受—有感动”三个阶段,最后记者综合了三年的素材,播出了《感恩娃娃和他的伙伴们》,最终获得了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的一等奖。电视记者要在采访中树立一个观念,人的活动是报道的主题,人是电视新闻中最活跃、最生动、最有力的表现因素。重大题材的报道需要人物与情感,寻找感动和细节,要使主题报道情感化,除了要带着感情走近采访对象,通过捕捉典型表情、典型细节,使重大题材报道更丰满更生动。
3 选好切入口
马克思说过“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光辉。”以小见大的做法是新闻写作的常用写法,大的主题力求“小切口切入”,好角度要做到“滴水见太阳”。选好角度思想才能有载体,用观众的眼光要求自己,用讲故事的方式激活报道。好角度要体现人情味,到现场并感动自己。立意要高,着眼可低,以求逻辑的力量,又有生活的真实。在这些特别报道中,青川县马鹿小学是四川同行们特别选定的一个学校(青川县马鹿小学是湖州市援建的一所学校,获得四川省建筑质量最高奖“天府杯”金奖),三年来他们用镜头一直记录了该校脱胎换骨的变化过程,不管是学校硬件、师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都一一记录。但如何在三周年之际找到一个好的切入口,不重复以前的主题,而又能反映学校师生良好的面貌?恰好记者来到马鹿小学遇到了学校正在举办震后首届运动会,灵机一动,从震后首次参加运动会的一个同学的故事说起。解说:对于震后首次大型的运动会,同学们可是都做足了准备。六二班的黄钰尧就一口气报了跳远、短跑、打保龄球三个项目。采访:青川县马鹿小学学生黄钰尧:以前学校里没有这么大的操场新的学校搞这种运动会,非常高兴,我们这次要为班集体争光,为马鹿小学争光,我也想为我们班得到第一名。
解说:在黄钰尧的记忆里,过去那个刮风扬尘、下雨成泥的“风雨操场”,已经被新校园200米环形塑胶跑道所取代,漂亮的新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孩子们花朵般灿烂的笑
脸。青山脚下,青竹江边,新马鹿小学已经成为马鹿乡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由浙江省湖州市援建新马鹿小学于2009年8月31日正式启用。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楼和食堂分别以怀志、怀远、怀仁、怀德、怀湖、怀辛命名,处处凝聚着援建者的浓情厚望。学校也是“地震灾区首个青少年感恩奋进教育基地”。在学校的感恩陈列室里,记录了三年来学校变化的点点滴滴。作为马鹿小学的大队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感恩基地的解说员双重身份的王红霞对此感受尤为深刻。采访:青川县马鹿小学教师王红霞:新的美好的一切,正在开始作为我这样一个岗位,也给学生讲述了陈列室的一些故事,学生通过这么一系列的感受,也知道了感恩,我也把这种感恩传递给大家。配音:如今,感恩,已经成为马鹿乡中心小学教育的灵魂。自学校建成启用以来,马鹿小学的老师们陆续被派往浙江、成都、等地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学习,想方设法提升软实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实际行动报答全国人民的厚爱。一部成功的主题报道要求电视记者既要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骨架”贯穿其中。在采访和确定主题的过程中,电视记者要有“蒙太奇”思维,一方面要广泛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研究材料,挖掘事实,另一方面,在主题思想逐渐明确的同时,头脑中对画面的构思也要开始。怎样开头,过渡,结尾。经过了反复的蒙太奇思维,电视节目的结构,画面的构想也就会逐步清晰,为下一步拍摄做好准备。在这个小片子里,记者将三年来校园变化、师生面貌、知恩感恩情怀等要素都一一串联起来。最后,使《马鹿小学:我们继续感恩前行》这个片子一气呵成,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 记者出镜与记者现场参与
“现场感是新闻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在大型新闻主题报道中,更要求记者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见证人,甚至是一种“参与者”。在《从悲壮走向豪迈》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特别报道中,四川教育电视台的同行在“探访”这个环节中均亲身参与整个过程,体现“在现场”的感觉。记者边观察边报道,真真切切地把观众带入现场,观众更能强烈地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从而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可视性。例如在《凝聚智慧,荒芜河滩变身美丽岛》中,记者就三次出镜,带领观众去探访新家园。记者现场出镜: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智慧岛,我身后就是青川一中。很难想象,一年多以前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还是一片荒芜的河滩,现在,这里已经是一千多名师生共有的家园……记者现场出镜:离青川一中不远就是教师的安置小区,苏老师就住在我身后这栋楼的4楼,我们一起到他新家里去看一看吧……记者现场出镜:“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三年前这个口号鼓舞着青川人民战胜困难,抗震救灾,也正是这条标语,见证了青川的重生经历。现在不论是走在乡村还是城镇,青川处处美丽,处处洋溢着生机和希望。现场出镜大大增加了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现场感”。 有人说,记者的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对于电视记者来说,要在现场做出镜采访报道,敏锐的观察力对电视记者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在报道现场,电视出镜记者既是观察者、更是复述者、分析者。因此,要做好现场出镜,不但要求记者要有深厚的新闻采写功底、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有熟练的编辑技巧、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记者到达现场后,通过了解,便可以迅速把各种信息串联起来,在镜头前与观众作面对面的交流。
通过二十几年报道的采访实践,从四川教育电视台的《从悲壮走向豪迈》系列特别报道中,笔者深刻体会到任何新闻报道如果没有在报道的前期策划等几方面做足功课,那么你的报道就很难成功。特别是大型新闻主题报道要厚积才能薄发,要不断学习和积累,记者要锻炼一个有准备的头脑,遇事物以“新闻眼”看待,才能看出平凡实践中的不平凡价值,才能让报道更生动,更出彩。
上一篇: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