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健康编辑的读者意识

发布时间:2015-10-12 09:18

摘 要:健康读物的编辑有关读者的健康生活,甚至生命安危,是出版物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必要加强健康编辑的读者意识,为读者提供优秀的健康读物服务。

关键词:健康; 读者; 意识

1 读者意识在编辑健康读物时的重要性
读者意识,是一种以读者健康、有益、正当的需求,兴趣爱好和欣赏水平,购买能力为编辑行为导向的意识[1]。健康传播,就是以大众传媒为信道来传递与健康相关的资讯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2]。它们构成了健康编辑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编辑具有读者意识的体现。只有用健康传播学的方式传播健康,才能够达到多方位、全角度地为读者服务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读物更应该深挖读者定位、勤做读者调查、看重读者反馈,把满足读者的需求列为重中之重,读者意识已经成为了出版物生存和发展的命脉。这样编辑产品才能吸引和征服读者,在获得良好口碑和较高发行量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 如何加强健康编辑的读者意识
2.1 细分市场找准健康读物市场定位
近几年,市场上的健康读物热销。来自中关村图书大厦的销售数字表明,目前养生内容图书在售达3000种左右。与此同时,市场上的健康类期刊不下百种。随着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健康读物演变为一种家庭必备品。但随之而来的也是包括健康图书、健康期刊在内的激烈市场竞争。如何才能稳定读者人群,成功击中消费目标。任何有读者意识的编辑,在出版物策划之初,对出版物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必不可少。从读者诉求来区分,有家庭保健类、男性健康类、心理健康类、母婴健康类等;从读者年龄段区分,有青春期读物、中年保养建议、妇女病手册、老年保健指南等,从风格定位区分,有时尚风格、漫画格调、网络体文、诊断图解等。健康读物需要作“小”作“专”,而不能贪“大”求“全”,确认自己的独特定位是成功第一步。
2.2 重视作者交流积累专业写作人才
为了给读者提供准确无误的健康信息,为了保证读者利益不受侵害,所有健康科普类媒体工作者应该从作者身份入手,建立起严格的审查准入制度。对撰稿或者接受采访的专家要严格把关,认真核实其身份,让像林光常、张悟本、马凌悦等伪专家无立足之地,从而净化健康科普宣传的传媒阵地。目前,对于健康读物的作者的选择,认可其资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针对于组织合作而言,要看是否隶属于官方机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是否隶属于学术机构,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是否隶属于医疗机构,例如,北京各大三甲医院;是否隶属于民间协会,例如,科学松鼠会、国际健走协会等。针对于与个人合作而言,要看是否具有学历背景,例如,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硕士;是否具有工作背景,例如,中医医师、全科医生;是否具有履历背景,例如,主任医师,住院医师;是否具有资质背景,例如,医师资格,国家高级营养师等。总之,担任健康内容的编辑日常要积累丰富的专业资源,有能力组织一批医疗、养生、营养、体育等方面的专家为读者服务。
2.3 遵循医疗行业的严谨特点
在这个追新逐异,变化万千的时代,包括图书、期刊在内的许多出版物讲求花哨的包装、讲求热闹的炒作、讲求数量的攀比,却唯独忽视了质量的监管。从出版管理部门公布的质量检查情况来看,许多高居销售榜榜首的热销的健康杂志、健康图书,其中错误频频,漏洞百出,让人不知所云。2011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24种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养生保健类图书,要求出版单位将其全部收回销毁。这些养生书每1万字中至少平均有1.19个差错,而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图书的编校差错率不允许超过万分之一。更让读者无所适从地是:甚至在一本期刊中出现了自相矛盾的说法:例如,有说法为:喝醋可以健身减肥,但又有观点称:喝醋伤胃。由于这些观点没有专家指导,没有人对这些观点负责。编辑更是“作者云亦云”。这不仅令读者啼笑皆非,更暴露出编辑工作中的不足,从事与人民生活安康、生命安危有关的健康编辑工作,在严格遵照新闻出版总署对编辑人员的要求外,也要遵循流行病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的严谨特点,以传达出正确的健康理念为己任。
2.4 严格编辑加工以诚信和服务为先
较之其他内容的编辑,由于健康内容存在着专业性较强、相对常规固定的特点。读者界定为:非疾病人群,教会读者如何保健和养生是主要内容。而预防医学本身就有着相对固定和传统的特点,不像服饰、美容行业本身就有着瞬息万变的新闻特色。比如对于传染病的预防,开窗通风、增加饮水、加强锻炼是永恒的主题;再比如妇科病的预防,稳定情绪、平衡激素、洁净房事又是老生常谈;这就需要编辑以多样化的手法对于习见既久的科普内容进行重新编辑。包括选择新的角度、细化编辑内容、增加趣味性、配以漫画插图等。有的时候,为了让读者更轻松地阅读,健康编辑的工作还要渗透到字里行间。举例而言,“心绞痛”专业的解释是:“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急性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而诱发的发作性胸痛”。而科普的解释是: “心脏就像自来水源源不断地向全身供应血液,而冠状动脉就像自来水厂的水管。如果冠状动脉狭窄,就像水管就无法正常工作,就会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胸痛”[3]。可以说健康编辑的工作非常繁重,但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以读者本位为出发点,吸引读者的同时,完成科普知识的成功宣传。
2.5 打造系列健康读物强化品牌效应
在出版业市场化的今天,系列出版物带来的高质量、高信誉、高效益、低成本的品牌效应被读者认可。品牌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结构,一种产品的象征,更是企业、产品、社会的文化形态的综合体现。品牌的背后就是一个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成功企业。现在一些品牌刊物在扩张的过程中注重打造“系列”刊物,例如:《时尚》系列杂志的成功,通过规模化效应缩小成本、提高收益。打造“系列”可以强化品牌,有效利用剩余资源,实现共享和互动,达到效益最大化。同时,系列刊物是集团作战,在每个细分领域都能相互照应,避免了单打独斗,可以体现出集团优势。这是未来出版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资本市场最为看好的发展领域[4]。
2.6 整合资源促进健康读物新媒体传播
在一次读者交流会上,编辑们听到 最多的词就是“便捷”。任何一个有读者意识的编辑,都应该注意到健康知识的传播,限制在图书、期刊是不现实的。新媒体技术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受到更多年轻读者的青睐。如何采用新媒体技术延伸自己的品牌,完成优良的互动和不受地域限制进行进一步传播扩展,这就需要对新媒体有所了解,取长避短。例如,网络最大特色是互动性。然而,由于网络传输带宽和阅读方式的限制,过长的文章不宜于在网上发布,巨幅的精美图片无法在网上得以表现。基于优良的健康内容,编辑需要重构读者与媒体内容之间的关系,从新整合资源促进健康内容的新媒体传播。
参考文献
[1] 蒋文杰.试论期刊编辑的读者意识.编辑学刊,1995(2):56-59.
[2] 北京医科大学.健康传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2 .
[3] 王甲东,周昆,王莹,欧阳菁,等.论科普编辑专业化与专业编辑科普化.编辑学报,2008,4(20):98-100.
[4] 孙洁.用健康传播学的理论传播健康——我国健康类期刊发展研究.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40.

上一篇:现时代背景下对台广播的传播模式分析

下一篇:论播音主持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