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差异——以《非你莫
摘 要:近年来,中国的电视职场类真人秀几经探索,已经从时下美国流行的职场创业型和职场技能竞争型真人秀逐渐转向演播室面试招聘的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笔者试对文中枚举的中国电视职场类真人秀《非你莫属》和美国电视职场类真人秀《学徒》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当下中国与美国电视职场真人秀不同的节目模式和生存土壤。
关键词:电视节目; 中国职场类真人秀; 美国职场类真人秀; 节目形态; 对比
1 职场类真人秀原型
“真人秀”节目又称真实电视,是指由普通的人(这里的人不是扮演者),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指定的游戏规则,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为了一个明确目的去做自己的行动,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的节目[1]。
职场类真人秀最早是始源于美国地产大亨特朗普的节目——《学徒》,该节目创造了一种新的真人秀模型,随后很快被欧洲多国模仿。我国最早出现的职场类真人秀要数2005年9月上海东方卫视开播的的创业真人秀《创智赢家》,同年十月,浙江卫视打出职场创业型真人秀《天生我才》。随后,央视经济频道也紧接着推出《赢在中国》《绝对挑战》等职场真人秀。
但是随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各卫视、各频道的创业型职场真人秀在维持了一年左右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可是我们发现,最近两年招聘型职场真人秀却异军突起,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并且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一时间,各大卫视、频道竞相开办此类栏目,较著名的有:天津卫视《非你莫属》、宁夏卫视第一财经《中国职场好榜样》、上海东方卫视《寻找职场杜拉拉》、中国教育电视台《职来职往》、湖北卫视《职在必得》等。
2 职场类真人秀形成原因
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宏观经济和就业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国内就业、工作压力增大。仅以大学生为例,大学生在近几年的就业中呈现两大趋势:就业层次逐步下降,从社会精英转向普通劳动者;大学毕业生资源部不再短缺,大学生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面向基层。近年,受到新一轮追捧的小成本的职场招聘类节目恰逢这样的时机应运而生。
职场类电视节目浓缩出一个有代表性的都市情景、职场生活,节目中的人们和现实的人们一样面临着残酷的竞争、淘汰、背叛、人情的冷漠、高压的生活。电视受众在看此类电视招聘的同时,一方面学习应聘技巧,获得知识、信息、经验的补充;一方面在看到别人应聘成功时获得替代性满足,在别人失败时得到优越感。
3 《非你莫属》和《学徒》分析对比
中国的职场类真人秀似乎已经越过了时下美国最热门的职场创业型和职场竞争技能型真人秀的炙热期,逐渐转向演播室面试招聘的形式,原因是多元的。笔者试从枚举的《非你莫属》和《学徒》两档栏目浅析当下中国与美国职场类电视真人秀的节目模式和生存土壤。
3.1 节目模式
3.1.1 两档节目的结构嫁接与创新不同
从结构来看,《非你莫属》更像“求职遇到了相亲”。目前,电视职场类真人秀节目的演播室设计与相亲类节目基本一致,游戏规则中的亮灯环节也是直接复制于相亲节目,专家的设置也是如此[2]。这类的节目嫁接与创新也同样适用于《学徒》,《学徒》中的很多元素来自《老大哥》《幸存者》等,只是将生存环境由野外搬到了职场。这样一种通过和其他类型的节目的嫁接,产生新的节目类型的方式也在近几年被广泛应用。
《学徒》的环节设置非常吸引人,而内容则稍欠缺一些知识性。从节目流程来说,选拔竞技的过程繁琐,节目推动靠最后“淘汰环节”的悬念。节目的思维方向和逻辑结构也比较符合西方人的习惯,剪辑也是采用电视剧手法的交叉剪辑、对比蒙太奇。拍摄技巧相比中国真人秀中的短片更花哨、更专业,不仅是镜头稳而且镜头特技多,更像时尚剧、偶像剧。同样地,《学徒》中的品牌包装、人物包装非常到位,注意节目中人物的服饰搭配和仪表。
《非你莫属》更强调节目的密集性,在设定好的情景之下,通过流程的推进,让应聘者快速完成密集动作:“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谈钱不伤感情”,并将其纳入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落,整个面试不到二十分钟。
3.1.2 《非你莫属》节目限定较弱
弱限定性既是当下此类招聘真人秀节目火爆的积极因素之一,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也是短板和亟需改进的地方。《非你莫属》目前对受众定位不明,既有高端求职者也有相对低端的就业者,比如应聘者中包括司机、初级销售员、电话接线员,在现实中是不需要也不可能由企业总裁、高管等亲自进行面试、招聘。在国内真人秀节目资源过度挖掘,恶性模仿、抄袭的大环境下,《非你莫属》要加强限定性,满足受众多元需求,才能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和节目雷同现象,避免步入才艺选秀类节目的不良发展的后尘。央视06年推出的职场类真人秀《绝对挑战》在一时的火热之后逐渐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内容限定较弱,没有分版块、分专题进行组接节目。
至于如何进行强限定,笔者认为,首先是加强节目参与者的限定。目前的情况从观众的需求来看,不同职业、不同职位、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求职者可以满足各个阶层观众的需要,从节目自身来看,不同阶层的人更能产生反差和戏剧张力,使节目可看性增强。但是在日后的发展中,这样的参与者的弱限定一定会显示出它的短处,只有将受众明确划分,确定节目定位,着重对某部分受众求职的指导意义,栏目才能生存更长久。
其次,环节设置也应进行创新、变革。对于西方现行的的电视节目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我国目前尚处于争议阶段,所以在没有得到法律支援的现实条件下,只能通过其他方法和渠道来维护自身栏目品牌的建设,做出特色、做出新意,尽量避免同质化。
3.1.3 二者的规定情景和策动力不同
《学徒》中选手的产生、环境的选择、规则的制定和目标的设定等主要环节和主体框架都是事先设定的,而且加入了一定的戏剧冲突元素,以此来突出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过程之中又展现了人与人的冲突、人与团队整体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突出商业的残酷和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
《非你莫属》是将选手放在12位boss面前,通过自身能力的展示和boss能提供的职位,找到诉求点、迎合点,最终应聘成功得到职位和奖品或失败离场。
《学徒》栏目会给成功者提供大笔奖金,强调竞争结果的物质丰厚。用物质最大限度的激发人们的
欲望,让这些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用选手们各自的方法表现出来,以此来刺激观众。《非你莫属》如果过分强调巨奖首先不符合国情和主流价值观,其次也不符合中国受众的心理诉求。且先例告诉我们,选手若是过度注重物质结果,会引起观众的反感,所以《非你莫属》获胜者能得到的最终奖励只有职位和赞助商提供的奖品一部市价约三千元手机。
两者皆具备足够的策动力、进程推动力 叙事推进力,只是目的和生存土壤不同。
3.1.4 主持人的定位不同
《学徒》的主持人唐纳德•特朗普,是美国地产大亨,自身经历大起大落具有传奇色彩和个人魅力,在美国商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在节目中也是“身兼要职”扮演着多重角色——制作人、主持人、评委,直接关系到栏目的运作问题。
《非你莫属》主持人张绍刚,是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观众认可度的央视资深主持人,同时也是一名大学老师。在节目中担任的角色是主持人、评委(关于这一角色有待商榷,因评判 “海归女”刘莉莉曾引起对此节目主持人扮演的角色的争议)。
单从两位主持人的采访来浅析。《学徒》中激发高潮的手段无非两点,环节设定和主持人发问、引导,所以特朗普在节目中发问较“犀利”、能“切中要害”,适时引起选手之间的矛盾,为节目增加看点。而《非你莫属》主持人张绍刚的采访更多的是起串联各个环节、与应聘者沟通以获取个人信息、引导求职者和boss的对话,保证流程顺利进行的作用。
3.2 生存土壤:
3.2.1 中美不同的社会背景
当求职大军已经越来越多地占据我们的视线时,当相关部门的政策不断调整适应就业时,职场招聘类真人秀有了它适应生存的社会环境。经过从创业型、竞技型的职场真人秀的 “试水”,我国的电视人发现,在中国,小成本的面试招聘更有生存的现实土壤。与其是营造、虚构一个“商业帝国”来创造就业机会、构建一个节目开展的空间,不如利用小场面小空间。例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推出的《赢在中国》,主打“创业”牌,面向高端受众群,但因节目制作水平、经济因素,和当时社会上创业条件所限制,最终逐渐消失在人们视线中。
而且,中国求职者更注重“求稳”,尽可能在找工作时回避不确定性,而且国内主流的就业观念还是“学而优则仕”、主流就业意向还是机关单位等。但美国国情则不同,美国民众就业或创业时具备冒险精神,对不确定性“低回避”。表现在电视节目中,就有了迥然不同的两种状态:美国职场类真人秀参与者敢于“从零开始”接受挑战,最终获得职位、高薪,恰好诠释了“美国梦”;而中国求职者更青睐于在自己已有的身份、经历等确定因素的基础之上获得工作。
3.2.2 两国受众的心理认同差异
《学徒》中最后淘汰选手的环节是节目的亮点和高潮,职场的谎言、同伴的背叛都是使节目增强可看性的不二法宝。但是,这样的场景在中国也许就不那么能被本民族文化所接纳,我们强调的集体主义、和谐社会的观念显然不能允许这样的场景出现。反观《非你莫属》,参与者经常是 “有备而来”,大多都具有一定的特殊经历,例如以可怜的生活经历博取大众的同情。这样的求职者更能引起大众的情感认同,为家庭生存、养家糊口而谋求职位的竞争更符合中国人观赏习惯、收视习惯。
上一篇:以日饭为例看小众文化的网络关系
下一篇:从微博的两面性看大众传播效果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