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新课程教学目的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改进计算机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兴趣真正能转移到信息技术课学习上来,是当务之急。本文主要探讨了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
从以前的信息技术教材看,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初中、高中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网络基础、网页制作vb基础知识等,强调学生的操作软件能力。而新课程的设置则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
1.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
在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依我看,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所以说,当今的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而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因为,教学方式的变革的背后是师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最能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也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接受式学习从形成到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与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有很大关系的。实践证明,接受式学习至今仍是最为经济、有效、快速的教学方法。但是,也有许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认为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就要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以至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难于控制课堂而觉得无所适从;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的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敢越雷池半步。
1.2 课堂教学缺少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真备课,都知道要吃透教材,也知道要有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却没能做到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准备好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以及克服困难需要教师具有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着精神。
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
再次,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
2. 新课程理念下新的教学模式
2.1 教学中要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手段。
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会有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由一个个具体任务完成,组成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减少以往课程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给学生带来的茫然。“任务驱动”中的“任务”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注意任务的情景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有针对性。同时,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最终形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
2.2 改变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单向传递的方式,采用合作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处于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在与学生的关系中,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则是一个服从和追随者的角色,根本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一个超负荷性低水平的练习与作业的环境当中,从而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疲于应付,难以达成在身心方面的和谐健康的发展。合作式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复合活动,教学方式要由单向型向双向型、多向型、成员型转变。合作学习教学在注重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生生之间的关系拓展上,突出师生互动的潜在意义。在合作学习教学中小组活动是主体,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应该占有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3 注重边讲边练。
把一节课的内容分为知识讲解和上机实践两部分,老师在机房里讲一个知识点或一类操作,就马上给学生一段时间练习。事实表明,这种方法的效果要比讲一节课练一节课的效果好得多。老师在机房里讲一个知识点或一类操作,就马上给学生一段时间练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巩固,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大都主要以计算机课程为主,一般一周只有一节或二节课,而中学阶段中的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讲一节课练一节课,学生往往在下节上机时已经对上节课的内容淡忘得所剩无几。所以如果能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消化一点就最好了
3. 分组教学,注意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
在保证大部分学生学习实际的基础上,适当采取分层教学。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主要通过
奥赛辅导进行能力提升,使其在信息技术方面有一定的建树。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相互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当前计算机教育参差不齐,在传统的教学课堂,由于课堂纪律问题,同学之间很少相互协作互助,再加上当今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很难逐个指导,因此,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就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例如:在制作网页过程中,把学生以3-6人分成一个小组,在小组中开展合作学习,互为老师,共同完成网站建设。运用小组协作学习教学方法,使学习环境轻松、开放、愉快,使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使知识成倍数式传播,提高计算机课堂的效率。
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正在从一门纯粹讲软件使用的课程改变为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但是,我们也知道:学无定式、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人尽管使用同一种模式方法,呈现出的课堂形式也不尽相同。
总之,作为教师,自身要加强自我教育,提高教学理念、自身素质、教学水平。本着对国家负责、对学生发展负责、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尽快实现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并化为教学实践上的创新,开辟新的教学渠道,结合新教材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争取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亮;浅谈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J];硅谷;2008年11期
[2]黄平;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案[J];中小学电教(下);2010年12期
上一篇:发掘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及防范技术
下一篇:计算机软件版权滥用的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