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深化内涵 创新思路 让《行风热线》继续“热”

发布时间:2015-12-14 14:31

摘 要:1999年山东临沂电台最早开办《行风热线》,节目设立之初,功能定位就已经非常明确:传播党的方针政策,树立部门形象,化解群众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此之后,各地纷纷效仿,如河北电台的《阳光热线》、湖北电台的《政风行风热线》、河南电台的《政府在线》等。此类节目把舆论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等几种监督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迅速成为广播节目中收听率最高、播出效果最好的节目。据统计,全国95%以上的省级和市级电台都开办有这类节目。

关键词:内涵; 思路; 创新

从当初的一花独秀到如今的春色满园,《行风热线》类节目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着着一些问题:节目同质化、雷同化、模式化,监督效果不如前期明显,上线单位存在疲态等,迫切需要深化、开拓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升此类节目的质量和水平。
1 《行风热线》类节目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节目形式比较单一,限制了听众的参与热情
  《行风热线》类节目基本上都是直播,最常见的参与方式是热线电话,其次还有短信参与、微博参与等。但《行风热线》的上线单位通常是按日期值班,大多是每月一次,个别单位甚至两个月、三个月才轮一次,每次上线也只有一个部门,因此听众每个月只有一天时间才能反映和这个部门相关的事,其他问题很难切进直播室。对于听众来说,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在第一时间表达诉求,而是要等到特定的日子,无法做到在需要时随时随地顺畅交流,影响了听众的参与热情。
1.2 广播媒体的弱势地位,影响了传播效果和公信力
  长期以来,和报纸、电视等传统的强势媒体相比,广播有着不易保存、稍纵即逝等天然弱势,所以受关注程度较低。尽管车辆的迅速增多让广播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但在很多人心目中,电视、报纸要比广播更有分量。所以一些问题即使在节目中曝光了,但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一些职能部门对于在节目中反映的该部门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充耳不闻,我行我素,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也让听众对于广播的信赖和期待打了折扣。
1.3 节目运行成了惯性,上线部门存在疲态
  《行风热线》类节目大多已开办七八年,上线的职能部门从一开始的抗拒、新奇,到逐渐熟悉、认可,再到年复一年的四季歌、八股文,工作陷入被动和疲态。一开始上节目时,很多部门想在媒体上展现良好的部门形象,所以常常提前几天就开始做准备,主动沟通、拟定材料、设想预案。对于听众在节目中反映的问题也特别重视,细心调查,认真处理。时间一长,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对节目的各个环节都非常熟悉,再也没有了新鲜和神秘的感觉,所以工作主动性上有所欠缺,体现到节目上表现为:话题内容不吸引人,听众投诉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
  借助《行风热线》节目,广播电台加强了和职能部门的联系,在群众中提高了媒体的影响力,也在社会上为电台赢得了很高的美誉度。可以说,《行风热线》不仅是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化解矛盾的减压阀、促进行风建设的助推器,还在一定程度上找到和弥补了行风建设中的死角和薄弱环节,同时也提高了部门领导的理论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职能部门提高工作效能、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参考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让这一节目常办常新,常办常“热“,就要不断深化内涵、拓展外延,真正达到“一人说话,万人监督”舆论效果。
2 对《行风热线》节目的探索和创新
2.1 机制创新,从源头上为《行风热线》提供发展的动力
  各地的《行风热线》类节目大都和纪检委、宣传部、纠风办进行密切合作,有一系列的奖惩机制:比如上线考评制度、反馈通报制度等。而电台作为《行风热线》类节目的承办单位,要更加注重“从内下手”,为节目注入新的元素。如南阳电台针对群众意见大、反复投诉、部门职能有交叉、容易推诿扯皮的事,列入行风调查的范畴,每周都派出骨干记者深入实地调查采访,形成深度的新闻报道在节目中播出,并把疑难和典型问题通过每月的《行风简报》呈送到市主要领导面前。
  借助强势媒体电视、报纸的力量,打造舆论监督的航空母舰。在不少地方,电台和电视台的行风类节目已进行有效整合,直播现场也从电台搬到了电视台,两个媒体同时播出,扩大了覆盖面,强化了传播效果。因为有画面,所以上线部门更加重视每一期节目,对于问题的解决也比较迅速到位。也有部分电台和当地的报纸合作,把节目中播出的资料摘要刊登在报纸上,对于听众投诉问题的处理结果也刊登在报纸上,实现了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上可读,由“单一有限平台”向“立体交叉平台”进行延伸,集主流媒体之合力,扩大节目影响。
2.2 形式创新,用集群效应为听众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过去,《行风热线》只是一个单一的节目,习惯于单打独斗,关注度虽高,但不容易形成合力。河北电台的《阳光热线》以直播节目为主,开办了多个子栏目,使节目由半小时延长到了全天所有时段;南阳电台《行风热线》开办了姊妹栏目《华山帮帮帮》,拓展了节目外延,听众不必再局限于部门的值班时间参与节目,而是每天都可以打电话咨询、求助、反映问题。如果听众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在紧随其后的《新闻聊天室》节目中就可以播出处理结果,体现了广播“快”的优势,形成了名牌节目的集群效应。
  《行风热线》类节目一般只有一个嘉宾,最多不超过三五个,听众只能就某一部门管辖范围内的事进行咨询、投诉。能不能让听众不受上线部门的日期限制自由提问?能不能邀请十个、二十个和群众联系密切的部门领导同时在线解答问题?湖北荆州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一期节目共29个职能部门参与,上线嘉宾多达上百人,荆门电台突破直播室空间限制,在主直播室外设置了20多个直播分会场,实现了随机多向性、指向性、群体性互动。在此成功的基础上,荆州电台的《行风热线》部门值班时,其二级单位和县市区也能同步收听和参与在线直播节目,促进了行风监督由市区向县市区和基层延伸,也使听众反映的问题解决起来更有效、更给力。
2.3 技术创新,借助新兴技术打破传统桎梏
  现在不少《行风热线》节目已经通过互联网实现了音视频的在线直播,改变了传统的传播与收听方式,广播“流媒体”的“ 线性传播”变成了“数字传播”,节目由“听得见”跃上了既能听见又能看见的新平台,使《行风热线》沟通与监督的效果达到了新的层面。如果听众错过了当期节目的收听时间,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往期回顾”详细收听,而上线的职能部门也可以就听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记录和保存。
  南阳电台的《行风热线》还“登上”城区人口流动最为密集的几百辆公交车,加上已经形成固定收听习惯的中心城区1100多辆出租汽车,还有无法准确统计数字的公、私车辆,《行风热线》仅在南阳城区就拥有了至少由3000个“小喇叭”组成的阵容强大的“播出网络”,收听人群更加广泛,社会关注度更高。
  《行风热线》作为一档广播节目让几十个政府职能部门有了一个共用的平台,规范和约束着行政权力的运作轨迹。《行风热线》之所以“热”,说明了群众对媒体的信任,也说明了大家心中有怨气,甚至有怒气。渠道通了,沟通畅了,有事能解决,政府和百姓不再对立,矛盾不再激化,依法行政,理性监督,这才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在漫长的社会转型期,《行风热线》一定要不断改革创新,继续“热”下去,承担起广播媒体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作用。
  

上一篇:好新闻要接地气

下一篇:漫谈音乐资讯节目娱乐魅力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