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伦理问题——方寒大战所引发的思考
摘 要:2012年春节期间,最吸引大家眼球的莫过于发端于麦田,沸腾于方舟子和韩寒之间的方寒大战。方舟子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两人之间的争论愈演愈烈。多年前的沙利文案,给了我们诸多启示,而现在的方寒大战是否是沙利文案在中国的翻版?笔者借分析这一事件,来探讨在当今时代自媒体的伦理问题。
关键词:方寒大战; 自媒体; 伦理; 沙利文案
2012年春节期间,方舟子和韩寒之间展开微博大战,就韩寒是否代笔一说,展开激烈辩论。方寒大战瞬间掀起轩然大波,网民中间迅速形成了两大派,围观者越来越多。论争的结果还未最终出来,但是论争的过程,却引发了我们诸多思考。多年前的沙利文案,是新闻学上绕不开的经典案例,而如今的方寒大战是否可以带给我们同样的思考。在信息传递越来越迅捷的时代,自媒体在传播信息时,究竟要注意什么?自媒体的伦理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 沙利文案及其影响
1.1 回顾沙利文案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值美国民权运动时期,种族之间矛盾非常尖锐。1960年3月29日这一天,马丁路德金的支持者们在《纽约时报》策划刊出了一份政治宣传广告《关注他们的呐喊》。该文指责官员们采取非法手段破坏民权运动,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马丁路德金,虐待示威人士。但是这篇文章对事实有所夸大,比如增加了马丁路德金被捕的次数、修改了虐待事件的具体细节。
这则广告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还是激怒了地方政客。警局负责人沙利文认为这则政治广告在暗指他违宪。故而起诉《纽约时报》犯有诽谤罪,要求赔偿50万美金。初审法院裁定《纽约时报》诽谤罪成立,该市其他政员也先后提起诽谤诉讼。这意味着《纽约时报》将支付300万美金的赔偿金,彻底破产。在两审败诉之后,被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
1.2 沙利文案的影响
沙利文案终结了美国关于煽动性诽谤的观念。由此,美国的言论自由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批评性意见得到保护。在自由辩论中,错误在所难免,如果因为害怕犯错被诉诽谤,那么会严重制约和限制人们的言论自由,不利于批评意见的发展,那如此下去只会让社会的发展失去媒体的有效监督。
沙利文案,使得诽谤诉讼不再是挟制媒体的政治利器,这极大地增强了媒体信心。当然这一判决之所以会是这种结果,是因为被诉的一方地位特殊,因为《纽约时报》是媒体。媒体履行批评官员的职责,如同官员恪尽管理社会的职责一样。这一点对于媒体来说,责任重大。
2 何为自媒体
“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2年Dan·Gillmor对其“新闻媒体3.0”概念的定义中,“1.0”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old media),“2.0”指新媒体(new media),“3.0”指自媒体(we media)。 Dan??the?Media:Grassroots?Journalism?by?thePeople,?for?the?People?[M].O’?athttp://.
上一篇:信息隐藏技术浅析
下一篇:防火墙技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