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信息安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18:30


  第1篇:计算机软件在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问题中的应用


  简要介绍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研究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Excel、MATLAB和DPS软件的特点,提出了引入这些计算机软件处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了基于这些软件处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典型问题的基本命令。结果表明,应用计算机软件能方便、快速地处理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误差问题。

  1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测量在现代科技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由于测量仪器、测量环境、测量方法、测量人员和被测对象本身不可能都做到完美无缺,而且误差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已为大量实践所证明,因此必须对误差进行一个系统的研究。传统的统计分析过程中只注重数学公式的推导,不利于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可以使数据处理更加方便快捷、测量数据更加精确。当前许多领域都已离不开计算机和编程软件,数据处理软件已渗透到生产、管理、检测、控制各个领域。本文则阐述了Excel、MATLAB、DPS数据处理软件在处理误差时的基本应用,用这些数据处理软件辅助处理误差,大大提高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工程效率,获得较高的工程收益。

  2Excel在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2.1Excel简介

  MicrosoftExcel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Microsoftoffice的组件之一,它可以进行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操作,Excel中大量的公式函数可以应用选择。使用MicrosoftExcel可以执行计算,分析信息并管理电子表格或网页中的数据信息列表与数据资料图表制作,可以实现许多方便的功能,使数据处理更加方便,因此广泛地应用于管理、统计财经、工程等众多领域。

  2.2随机误差的处理

  由于在测定过程中一系列有关因素微小的随机波动而形成的具有相互抵偿性的误差。单次测量的随机误差没有规律,但多次测量的总体却服从统计规律,测量列中的随机误差具有相互抵偿性,因此,通过计算测量列算术平均值可以对随机误差进行处理。可以通过调用Excel基本的数据处理功能:求和、平均值和单次测量标准差。

  (1)求和:SUM()

  (2)平均值:AVERAGE()

  (3)单次测量标准差:STDEV()

  3MATLAB在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3.1MATLAB介绍

  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

  3.2系统误差的处理

  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个被测尺寸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误差值的大小和符号(正值或负值)保持不变;或者在条件变化时,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其中残余误差观察法比较简单、直观,主要是根据测量列中的各个残余误差大小和符号的变化规律,直接由误差曲线图形来判断有无变化的系统误差。MATLAB具有强大的作图功能,利用它对测量数据的残余误差作图,通过图表判断是否含有规律性变化的系统误差。

  (1)平均值:mean()

  (2)画图:plot()

  4DPS在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4.1DPS介绍

  DPS是浙江大学唐启义教授等开发的大型、通用、多功能数据处理分析应用软件,其运行环境为中文Windows98/2000/XP,软件工作界面友好,操作简便,易于掌数据处理系统。DPS将数值计算、统计分析、模型模拟以及画线制表等功能融为一体,可广泛适用于教学、工程和生产各个领域。

  4.2粗大误差的处理

  粗大误差的处理是工程中经常遇到的,常用的判别方法有莱以特准则(3S法)、格拉布斯准则和狄克松准则。其中莱以特准则(3S法)使用简单,不需查表,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

  在DPS中,可利用“异常值检验”命令实现测量列中异常数据的剔除。在菜单项中选择“数据分析”中的“异常值检验”命令,就会弹出相应的对话框,根据需要可以继续选择检验粗大误差方法,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就会立即显示检测结果。

  5结论

  针对测量误差处理在《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和实际工作中计算量大、处理过程比较繁琐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Excel、MATLAB和DPS软件对数据误差进行处理,在分析了这些软件的基础上,结合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本身的特征,对不同性质的误差应用了不同软件进行处理。从求解命令可以看出,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误差和分析数据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计算效率。

  作者:江鹏宇于宏涛李吉萌林韬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年1期


  第2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探索形成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经验与理论架构。本文根据湖南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情况,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具体包括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方向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近年的一个热门话题,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样式),它合乎一定的准则,使人可以照着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探索形成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经验与理论架构。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是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的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院校办学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因此,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本文就我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具有的特点

  通过分析与调研,我们认为现阶段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

  (1)掌握较扎实的自然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本学科专业知识。

  (2)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直接参与企业一线技术创新,解决企业实际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

  (4)掌握必要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能够较好地处理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5)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科学定位,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湖南工学院是由原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与原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合并组建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属于地方性教学型本科院校。学校定位为: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工为主,工、经、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科技服务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湖南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思想指导下,按照“夯实基础、拓宽专业面、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增强毕业生适应性”的原则,以“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融课内与课外为一体,融教学与实训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制定了新形势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我院实际,确定了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和素质高,掌握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从事产品的设计、生产和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我院计算机科学系为了实现“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和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一系列的措施为其保驾护航。

  2.2.1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制要求,我们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统筹培养过程,妥善处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等方面的关系。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定位设置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并按照“局部优化服从整体优化”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重组,构建了由通识教育基础平台、专业大类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和选修课程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符合我系实际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必须贯彻我院提出的“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融课内与课外为一体,融教学与实训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基础厚,方向多”的人才培养理念;必须符合学校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指导思想。我们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等各类别课程所制定的学分比例如表1所示。

  2.2.2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为满足学生不同的爱好和志向,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发展,按照学校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考虑扩大人才培养方案的灵活性、适应面和实现个性发展目标要求的可能余地与弹性空间。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努力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为特殊人才的学习成长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条件支持。按照以上原则,我们构建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工程三个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以增加学生的专业方向面。专业方向模块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应用方向的课程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向的课程为信息系统开发、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经济学;网络工程方向的课程为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网页制作、Web程序设计等。

  2.2.3加强能力培养,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层次、各种类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要贯穿整个学程,增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增强竞争力,改变“学不致用”的状况。对此,我们创建了融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各类技能竞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做法:(1)课程实验:同课堂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注重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将课程实验分为三类:验证性实验、实践性实验和探索(创新)性实验,多开实践性实验,少开验证性实验,适当开设探索性实验。实验成绩的给出由原来只看实验报告转到更注重实验过程的实现。(2)课程设计:也叫大作业,一般安排一至二周的时间,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改变过去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才给学生下发课题,教师在期初应把课题题目下发给学生,在第三周前应确定好。主要是让学生有目的、重点的学习理论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对课程的综合应用和设计能力及文献检索的能力。(3)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目前我系已在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衡阳衡冶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衡阳市九达软件有限公司、衡阳市优利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神州数据软件系统网络有限公司等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产学研”提供了重要场所。(4)各类技能竞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技能,系部开展了一系列技能竞赛:程序设计大赛、动漫制作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学生可自愿参加。(5)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学时18周左右,在这个实践教学环节中,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重点突出毕业设计选题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在研课题,教师切实作好毕业设计的规范化和指导工作,学生可以在学院内由教师指导完成毕业设计项目,也可以直接到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

  2.2.4加大建设,形成缜密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生存与发展,只有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才能培养合格人才。为此,需建立一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院、系两级都非常重视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结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尽快成为教学骨干,坚持和完善外聘教师制度,特别是让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技师走上讲台,鼓励在校教师参与企业一线的研发过程,让他们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让高水平的教师不至于流失,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逐步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加大投入,建立全方位的计算机综合应用实训基地体系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越的条件和环境。计算机技术更新发展极快,要求教学内容、实验手段、实践环境要紧跟时代步伐。我系已建成了计算机综合应用实训基地体系,包括硬件实训基地、软件实训基地、分布式实训基地、网络实训基地、网络中心等。计算机综合应用实训基地室内总用房使用面积为1289.5平方米。实训基地现有仪器设备总资产1200万元。承担计算机系各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培训等实践教学任务。以满足基础性学习的需要,院、系现已计划在5年内建立8个计算机实训室,它们包括:开放源码网络实训室,软件模块编码实训室,3D动漫实训室,CISCO网络实训室,网络安全实训室,PDS综合布线实训室,信息安全实训室,人工智能实训室。

  (3)建立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与学之间,构建了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行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网络,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进行全方位质量监控,形成了院、系、教研室三级把关,专家、同行、学生三线评教和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参与的闭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此,院系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了由教学专家构成的教学督导组,建立了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制度,建立了学生信息员制度,专门开辟了评教网站。

  3结语

  湖南工学院作为一所教学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我系从2003年开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本沟通”专业以来,开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已基本形成“两平台+多方向+素质拓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多数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甚理想的情况下,我系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我们还将继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入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廖细生廖跃青来源:计算机教育2009年18期


  第3篇: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


  本文针对研究生大规模扩招所带来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从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的角度分析了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结构,提出了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我系实际情况给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体系。

  1引言

  从2002年开始,各高校硕士研究生开始大规模扩招。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00年的30多名扩招到2007年的150多名,招生专业也从九十年代中期只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个二级硕士点,发展到拥有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二级硕士点,及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工程领域硕士点;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二个二级博士点。硕士研究生从2007年开始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招生培养。

  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给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现有的教育资源改善远远没有招生规模增长得快,如何保证培养质量成为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始注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规范问题,重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并于2006年申请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基金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研究。希望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使我们的培养方案更具有科学性,为社会培养出更高质量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层次人才。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分析

  2.1基本培养目标[1]

  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之后更高层次的继续教育,要对学生进行更多“探索”意识、方法的教育,突出“研究”,课程教学和项目研究都要致力于对“研究”的体现。加强理论基础的教育和科研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问题,解决问题,毕业后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工程开发能力,能够在大、中型项目中承担重要的任务。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以及有关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专门知识;熟悉现代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工具,有娴熟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能胜任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领域的教学、科研,计算机系统设计,软件系统开发和工程技术等工作。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努力做到“新、博、深、实”,强调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把握和开拓研究方向能力的培养。掌握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洞察和理解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某一研究方向上做出有创新性的成果;具有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够熟练地撰写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熟练掌握英语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需要的听说能力。

  按照学校的定位,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应培养高水平研究型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以培养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为重点,侧重培养基础性、探索性和学术性优良的科技创新人才。

  2.2知识与能力结构

  不同学位级别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同,表1列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各级学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2]。

  从学科层次的角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可以划分为[2]:

  →理论基础

  数学技巧和形式化的数学推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础理论主要指提高数学及其他抽象工具,实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

  →硬件基础

  对未来从事计算机硬件系统相关研究的学生,重点强化他们对先进硬件体系和硬件技术的掌握;对未来从事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理论的学生,主要让他们了解新的体系结构及其性能特征,以便于今后研究适应新体系结构的软件系统和算法。

  →软件基础

  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具有关键的位置。要想进一步扩大计算机系统的用途,必须构建新的软件系统;更多新的进展,需要软件技术有新的突破。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学生,强化软件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应用基础

  计算机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使计算机应用基础非常广泛。按不同的研究方向,会有不同的要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的能力结构包括[2]:

  →基本能力

  研究生必须具有听、说、读、写能力,才能积极参加学术活动,获取研究的经验、思想、方法和启示,参加讨论和交流,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基本学科能力

  包括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系统分析与开发应用能力。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始,建立恰当机制和开放环境,造就强烈探索的氛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创新机会,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研究能力

  研究生培养的最重要方面是研究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根据项目需要制订研究计划,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解决相关问题,总结和交流研究成果。

  →工程能力

  通过工程开发实践的锻炼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不仅要求进行工程的简单实现,更要求进行工程实现的设计,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数学模型化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项目组织能力、对研究工作的初步洞察能力、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认知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都需要在课程学习、研究工作和对外交流中锻炼和培养。

  3课程体系研究

  进一步提高基础理论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是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但基础理论教育必须避免单纯作为准备工具(如数学工具)的思想,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上[1]。这样,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深入研究,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3.1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按照学科对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的要求来制定。

  在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中,我们强调[3]:

  √加强基础理论培养

  在学科基础课中设置计算理论导引和算法分析与复杂度理论课程。

  √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随着社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多,网络与信息安全知识越来越重要,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培养中强调信息安全技术,设置密码算法与协议、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等课程。

  √注重与本科课程的衔接

  表2列出一些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相关课程的衔接。

  如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本科教学强调计算机体系结构基础、硕士生教学强调并行计算、而博士生教学强调高性能计算;再如密码学课程,本科教学强调密码学基础、硕士生教学强调安全协议、而博士生教学强调密码分析。

  √强调学科前沿

  在硕士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计算机科学新技术课程,在博士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展课程。此外还要求研究生参加系列讲座。

  √加强学习能力培养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研究生大量阅读参考文献,增加专题研讨,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学习期间的课程大作业(如高级软件工程课程等)和课题研究全方位培养。

  这样,我们在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方案时,力争使培养方案的起点较高,课程覆盖面较宽,来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研究生课程设置

  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抓好课程质量是关键[4],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课程体系,再配上合格的教师队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有了保证。在学校规定完成的公共必修、选修(包括政治、英语、数学和经济人文素质)课程的基础上,我们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前沿课、专业选修课和专题讨论课等几部分其中前沿课“计算机科学新技术”由多名教授分别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新进展;讨论班由导师指定内容和组织教学过程。

  该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注重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和计算机系统,强调计算机应用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兼顾计算机应用的典型领域。

  研究生教育更强调在满足基本条件下的特色,规范其教育教学和管理,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5]。除完成以上课程教学之外,研究生还必须参加20学时以上的学术活动,完成一定数量的文献阅读(内容必修与论文密切相关),并做选题报告。第四学期还需做论文研究的中期报告。

  3.3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以“教师为主体”、“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为中心”的教育,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模式。

  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进而探索未知的能力。鼓励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如:

  →“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运用对实证的描述引入情景,引起分析、演绎、推断、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于工程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建议增加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自己的实际项目和研究成果进行案例教学。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

  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际系统,使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我学习掌握很多课堂上从未讲过的内容,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Seminar教学方法[6]

  讨论班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形式,特别适合发展较快的新兴技术的学习。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专题讨论,通过讨论相互启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同时表达与交流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与式”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对培养个性、锻炼研究生的综合能力非常有效,建议研究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参与教学过程、活动。

  研究生培养推崇研究为本的宗旨,既要鼓励研究生大量阅读文献和参考书,又要对核心内容有深入的研究,保证知识的坚实性与系统性。

  4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如何培养高质量的计算机学科专业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本文从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角度,通过设置合理的课程、构成合格的教学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高质量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层次人才。

  作者:王昭顺来源:计算机教育2008年20期

上一篇:计算机助理工程师论文(共3篇)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