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智能手机为媒介的高职项目化教改下互
以项目化教改落地实施过程中遇上的难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契机,将90后学生特征作为互动教学研究的核心,利用智能手机多媒体运用与AR技术连接,将手机从影响学习质量的“坏因素”变为互动教学、学生自学的利器。将职业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做载体,由崭新的手机AR技术支撑下的媒介项目构建实现项目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将职业体验以直接经验来吸纳,变为学生自身职业素养及能力。
同时是结合现代移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学生学习特点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一种探索,通过使用手机作为教学的承载媒体和互动工具,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借助常用的手机转移到课堂教学的互动内容总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引言
1.一个背景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于6月23至24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与此同时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紧跟时代步伐,提出在新学年开始全面推进课程项目化的教学目标,要求做到:教一门课程、改一门课程、总结一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方式。在此背景下笔者对项目化教学的内涵、目标和实施进行分析与探索,试图构建既符合项目化教学要求又能落地实施的项目化教学方式。
2.二个实际
在笔者教授过的物业管理及项目管理专业的小区规划管理、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经营管理、建筑学、物业管理专业和项目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中做不完全统计:纯理论讲授课时,学生在低头玩手机的概率约在1/3左右;有讨论练习的课时,低头玩手机不在讨论组中的学生人数仅有个位数;带有参观与操作的课时,低头玩手机的同学基本没有。学生出现低头玩手机是一个信号:无趣、跟不上节奏、知识点模糊……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此时手机上的内容吸引力更大。
以目前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来看,高职同学基本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是通信工具,更是社交、娱乐、咨询工具。因智能手机强大的硬件,各类APP及信息平台制作更加精美、内容更加丰富、形式及选择更加多样。这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从黑板白粉笔的单调板书,到图片、动画丰富的PPT讲课,形式有所变化,但是授课对象更新到90后,应根据90后的特点作出相应调整。
推进项目化,根本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能力,因笔者有从事多年专业工作的经历,故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探索性的将工作要求及工作流程以单元练习的形式引入到课程中,结果不甚良好,与预期差距较大,如:景观设计与建筑单体绘制内容部分,只有个别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大部分学生处于随意应付。与学生交流时,被告知基础内容他们没有理解,甚至没听过(遗忘),在第五学期按实际工作要求完成练习,难度大。
笔者与专业基础老师交流也发现同样的问题——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如果只是单一在一门课中提出要求及训练,学生的知识记忆、运用的连贯性是被割裂的,简单的团队协作、语言表达、ppt制作能训练,但是深入一些的专业技术能力就很难得到系统的训练,需要环环相扣的专业技能教学设计训练。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情况为从一年级实训开始授课班级,到三年级的核心专业课授课效果较为理想,直接从三年级上核心专业课效果不理想。
3.三次实践
二、高职项目化教改
1.高职项目化教改的目的
高职教育,项目化教学改革以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为根本目的。引用何克抗教授在其撰写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学习者要达到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是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2.项目化教改落地难点
教学方法中的项目化是将职业中实际工作内容及过程以项目任务书为载体,通过科学合理的行为导向编排出学生就业需要的职业能力训练步骤、训练强度、训练平率,将职业体验以直接经验来吸纳,变为学生自身职业素养及能力。然而,在对这两个管理专业的项目化教改具体实施中却遇到了落地难的问题:
(1)管理专业同学课程中只要涉及到计算、制图、绘图、景观设计等偏工程类实际操作,因缺少连贯和系统的实操训练,在大量的教师示范操作下学生觉得有难度。
(2)评价机制简单,最终的考核依旧采取试卷考试的形式,卷面成绩依旧占最终成绩70%以上的比例,每个项目中学生的个体表现得不到合理体现。
(3)项目化训练中的课上课下1:1练习,学生的自觉性不够,以小组完成的训练和成果,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足够的训练。
(4)训练硬件与软件条件单一,建筑实体参观、景观实景参观、视频、抄绘图纸、分析评价图纸内容等都已经不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需要一套新颖的符合90后的个性特征的训练条件让他们眼脑心手脚都得到调动的教学工具。
3.三门课程项目化教改实施
《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建筑学》和《小区规划管理》是建筑工程知识体系下的有共通逻辑结构的三个内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其整合在一个体系之下:建筑识图是基础工具,要教会学生识别图纸各种符号与尺寸。然后是建筑学,要让学生掌握常见建筑类型的构造做法,识别建筑风格。最后是小区规划与景观规划,从整体上把握小区的结构体系、管理与景观设计、实施、管理。
三门课是内容由浅及深,视野从微观到宏观,范围从小到大的关系,从课程设置上又是独立的三门课程,在这样的认知下就不能割裂的把一个内容单独的重复,而是每一门课的项目设置总要为下一门课做好铺垫,比如同一个案例,分解成几个内容,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但是下一门课会复习上一门课的知识,让其连贯。三、手机作为媒介的互动教学
1.手机作为媒介的互动教学发展(实践)
(1)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平台实现移动教学: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平台的主要功能为短信、彩信的编辑及收发,同时还具有信息发送机反馈记录功能,解决异地学习者不能参加面授和异地同步视频提出的在上课过程中利用此平台同步发布教学内容微播的解决方案,同时帮助异地同学与老师之间的课前、课后沟通交流反馈。
(2)运用微信公众号建立通识课程教学互动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发送的媒体多样——文字、图片、音视频、网络外连接的特征,教师通过平台上传教学资料,学生可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并下载相关教学资料,教师可以在平台后台根据学生提问推送信息,因为平台信息的实名认证,考试成绩等可以直接推送。
技术为媒介的互动教学技术支撑
AR技术展示抽象的平面图在实际中的三维立体模型,并且可以通过互交模式,由学生旋转、放大、切换、移动、复制三维对象,完成从认知到操作的项目训练。
AR技术将建筑识图、房屋构造、施工技术、景观设计、小区规划设计及管理整合在一组或多组模型中,场景模型、元素模型作为选择元素,由每个同学自由组合完成要求。
四、实践为先导的教学构想
1.《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媒介项目构建
AR技术基础资料建立层面:在《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中是将小区总平面图和建筑平面图分块识别:作为核心讲解案例的一部分,首先置于整个小区总平面中,将小区总平面分成几个色块,红色是案例讲解区,蓝色是案例分析区,绿色是学生操作区。整体是一个完整小区的总平面,学生首先学习各类符号与尺度标记的含义,调取分块区域进行不同课程内容的讲解和实操练习。
分层:小区总平面图中包含四个层次,即小区规划设计层、景观设计层、建筑单体层和建筑构造、施工技术层。四个层次是实现建筑工程知识体系完整连贯的重要联系。在《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课程中,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是建筑单体层的相关知识,但是也预先了解到,整个知识体系的结构。
在此层面上的手机互动,更多的是通过扫描平面图,完成知识问答检测,知识点的延伸扩展。
2.《建筑学》媒介项目构建
AR技术展示层面:《建筑学》是将建筑单体层与建筑构造、施工技术层的内容通过AR技术完成互交演绎。调取红色块中的建筑单体平面讲解区,用手机扫描建筑平面图,在手机上将呈现建筑单体三维模型,学生通过点击三维模型,将其旋转、放大缩小来认识建筑各组成部分,并在点击过程中出现建筑构造做法及施工技术文字及语音说明,并配以适当的施工作业视屏加深学生印象。调取蓝色块中的建筑平面,手机扫描各个平面图,将获得不同类型及风格的建筑单体三维模型、调取绿色块中的建筑平面,将建筑的梁、柱、板等元素的模型在平面图中布置以检测学生的理解认知程度。
3.《小区规划管理》媒介项目构建
AR技术应用层面:《小区规划管理》课程将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知识体系中最宏观部分,连接上两门课的基础运用,更多由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这部分应用。调取红色块小区规划总平面中的一个组团,手机扫面组团平面,组团交通道路结构、楼栋、组团景观呈三维模型供讲解。调取蓝色块小区规划总平面的多个组团,手机扫面组图平面,多个组团逐步呈现三维模型,配合小区规划设计说明、景观规划设计说明和小区绿化管理展开链接。
调取绿色块,独立的一个组团平面图,手机扫描后,多种植物类型、户外休憩桌椅、连廊、构筑物等三维元素分类排列,学生通过互交点击,按照自己的构想放置出一个组团级景观设计三维意向图。
五、小结
基于智能手机为媒介的高职项目化教改下互动教学的媒介项目构建,因为每个同学都要完成用户注册,即可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动手操作,避免了分组讨论式学习时有个别学生推诿不做的问题;每一个步骤都由同学截屏保存当下学习内容,教师对每个同学的学习程度都有更准确的把握,能及时调整教授方式及补充或扩展学习内容,并在微信群中实现及时讨论和同学间的互助学习;每一个同学均是分步骤完成操作,最终实现对每一个同学的项目完成评价的准确性;建立在建筑工程知识体系下的知识和操作演练,使得三门课既独立又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进程中高度联系,不让知识与操作脱节,同时可以自由选择其进度及深度,增加同学自主学习的兴趣。
作者:马鑫 赵磊 沈翔祥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