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智慧+决策”等于企业的未来
成功,应该是每个企业家心中的目标。只是他们各自定义,以至于通往成功的道路各不相同。在上海钢之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金勇看来,他定义的成功就是在经历了20年创业、积累、成长、发展的过程后,能带领钢之杰走向一条资本国际化、市场全球化、公司专业化、管理职业化的新道路,然后骄傲地和一路跟随自己的员工说一句“我们会一直健康发展下去”。
或许,这就是一种企业家“气魄”的展现,不在于有多么的宏伟,而在于能够决定企业的命运。如今的钢之杰已成为中国大陆钢建筑围护系统和薄壁轻钢建筑系统最大制造商之一,钢之杰围护系统已成为中国钢结构建筑维护系统的首选产品和著名品牌。面朝下一个20年,许金勇认为能够让钢之杰通往那条康庄大道的途径只有“科技+智慧+决策”。
科技,刷新传统钢结构模式
20多年前,许金勇曾是一个“文艺青年”。大学主修冶金专业的他,有过一段轻舞飞扬的时光,和三五好友组织了一个文学小组,追过顾城、舒婷、北岛,有时他希望自己能像“诗人”一样用文字抒发自己内心的抱负。白天冶金,晚上作诗,这一柔一刚看似矛盾的两者却在许金勇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结合,甚至因此撞击出他创业的思想火花。
1984年,许金勇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宝钢。八年的工作经历,赋予了他善于观察、灵活处事的能力,也学到了许多现代大型企业的管理经验。所有人都以为他会这样一直生活下去,但是年轻人的琢磨是最多的,在无数个与文学一起度过的夜晚,有一种渴望一直在冲击他的思想:下海,创业。
1992年,他离开宝钢,放弃高薪厚职,试图探寻自己的创业定位。一开始,他从钢材贸易入手。在那段“试水”的时间里,他凭着对时代变化的敏锐度牢牢抓住了很多稍纵即逝的机遇,同时疯狂地吸收着各种丰富的社会资源。他曾接触过国内、国外各大优秀钢品企业,从中不断学习和领悟别人的长处。四年之后,一定的财富积累和社会经验让他终于等来了创业的最佳“时机”。1996年,上海钢之杰钢结构建筑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专业从事钢结构围护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开弓没有回头箭,正式创业后的许金勇很快明确了企业的定位,将科技发展放在首位,通过不断创新刷新传统钢结构模式。2002年钢之杰在国内率先进入了轻钢住宅领域,并在当年参与了国内最早的大型轻钢别墅项目——大连枫桥园。经过多年发展,钢之杰已拥有了全套澳洲进口的轻钢住宅设计、制造系统。许金勇告诉我们,钢之杰之所以用轻钢住宅彻底替代了传统“秦砖汉瓦”的建筑形式,是因为其采用的高品质钢材、材料可回收利用,有着极高的环保、节能意义。同时,这些材料都是高强度镀铝锌钢材,抗风、抗震性好,即使地震烈度较大,也不会发生房屋顷刻垮塌的现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起点、高要求,让钢之杰多年来一直在创新转型中自我发展。2013年,钢之杰成功收购日铁住金NISC上海的耐火ISOWALL BL产品,该产品是目前世界上最优质的岩棉复合板,嵌合部采用了专利产品DK条进行耐火和强度增强。此技术已被运用于南极泰山站、上海迪士尼等。许金勇说道:“在南极泰山站外的气温是低达零下36.6度,但运用了我们这项技术后,室内温度可以达到零上26度,足够抵御外部的寒冷。”而向来注重安全的迪士尼对于选择合作方也是非常严格,之所以与钢之杰合作是因为其所提供的金属复合板可以抵抗25级台风、防火等级4.5小时,最为重要的是钢之杰的这项技术是国内唯一一家通过美国FM认证,也是国内唯一能满足迪士尼项目要求的金属复合板。
经历20年的发展,钢之杰依靠技术进步,突破了众多发展瓶颈,收获了不少荣誉。据悉钢之杰已取得了“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轻型钢结构工程设计专项乙级资质”、“建筑金属屋(墙)面设计与施工特级资质等多项专业资质;其参与制作围护系统的很多项目都曾获得“鲁班奖”和“金钢奖”的荣誉,客户几乎覆盖了相关行业中的佼佼者,其中有洋山深水港、上海正大广场、武汉绿地中心、上海世博非洲联合馆等等。2010年,钢之杰的产品和技术在上海世博会上得到广泛应用,参与建设了214个低碳、环保的轻钢住宅产品,并荣获了“2009-2010年世博会——加拿大展馆优秀奖”和“世博会突出贡献集体奖”。
2009年,为了进一步推进产学研三方的合作,钢之杰与同济大学共同完成了轻钢住宅的1:1模型振动台试验。并且依托同济大学的技术优势,在钢之杰成立了沈祖炎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建筑钢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
钢之杰始终追踪并处于钢建筑围护系统及薄壁轻钢建筑体系的发展前沿,从最初15名员工发展到215名员工,从最初产值2000万到如今6亿元,从名不见经传到产品在钢结构建筑领域具有高知名度,许金勇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科学技术让钢之杰的发展如虎添翼。
智慧,
全球化市场浪潮中的成长
“钢之杰想要立足于本行业的发展,一定要在‘布局’上有所改变。”正如20年前许金勇选择了在中国刚刚起步的低层、多层轻钢结构住宅体系一样,这一次在钢之杰市场化布局和“成长方式”上他又早走了一步。
早在2005年,许金勇就投资3亿元人民币,建造了占地200亩的钢之杰第二生产基地,这是钢之杰发展的一次飞跃,也是许金勇事业上的一个巅峰之作。而这次成长,也让钢之杰在国内的产业布局上更加精准。目前,钢之杰的业务已在全国范围铺展开来,行业覆盖包括铁路、汽车、造船、化工、大型超市以及民用建筑领域,无论是业主、设计院、承建商还是政府主管部门都对钢之杰的产品和技术给予极高的评价。针对不断扩大的业务需求,许金勇透露,钢之杰今年将在天津设立分公司并扩建厂房。
但作为国内钢结构领域的领军企业,钢之杰想要具备国际竞争力,“拘守一隅,添砖加瓦”式的拓展方式当然不是最佳途径。事实上,钢之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早已在许金勇的筹谋下略见雏形。据了解,目前钢之杰国内和国际业务的比重为7:3,国际产品销售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等世界各地。
“早在几年前,我们就一直在关注全球市场,也与多个全球钢结构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出去’,我们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话语权。”不断外扩的业务模式让我们看到了许金勇的“野心”,同时近年来钢之杰通过积极的全球化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布局的产业链条,也让我们看到钢之杰的成长。如今,可口可乐公司、百事公司、沃尔玛、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都是钢之杰的客户,而在毛里求斯国际机场、菲律宾马尼万斯电厂、非洲杯体育场、赞比亚政府综合楼等也都可以看到钢之杰的踪影。“与国际领先企业合作,不仅在业务上有所提升,同时在市场、技术、管理、销售以及培训等多方面也是一次交流学习的经验。”许金勇谦虚地表示。
在谈到对于钢之杰未来的全球化之路规划的时候,许金勇透露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概念的兴起,钢之杰明年将在泰国建厂,并且在澳洲、温哥华等地设立海外分公司,适时打开自己探路海外扩张的步伐。同时,钢之杰计划2年内在香港上市,使企业真正做到资本国际化。
而作为一个有战略意识的企业家,许金勇也为之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2001年,他为了充实自己适时而发的思维创造力,同时为了学到更多的现代企业经验理念。他挤出所有可以“省”下来的时间报读了上海交大——马斯特里赫特学院举办的工商管理硕士班,并在规定时间内以优异成绩拿到了MBA证书。这是一次个人的充电,也是他对钢之杰下一步发展的铺垫,如今看来,他成功了。
决策,
不要金字塔式的沟通
决策时善于沟通,行动时高速高效,不断地标新立异,这是许金勇的特色。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皆有可能的时代,没有人心,企业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凝聚,管理就不会出效益。而凝聚人心,靠的就是良好的沟通,只有沟通好了企业一切的决策都将高效高速。“在钢之杰里,我们的沟通机制不是金字塔式的,而是矩阵式。我们每个部门之间都是相互协调和相互监督,这样也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工作目标。”许金勇如是说,也如是做。据悉在2013年,在一场收购日本企业的项目中,钢之杰仅用了2个月时间完成并保证项目顺利开展。过程中,除了许金勇本人自身对于业务熟悉之外,决策层中良好的沟通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这些年钢之杰的快速成长也为许金勇个人带来了一定的财富和荣誉,包括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宝山区委常委、宝山区工商联执常委、宝山区钢结构商(协)会会长等等。但个人的成功并没有让他忘记自己的社会义务,而更是将那份“决策高效”也带到了履职尽责上。
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之时,许金勇正在香港出差,在得知四川发生大地震之后,他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公司的高层领导,讨论如何为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二天晚上,他从香港赶回上海,并召集公司领导连夜磋商救灾捐助事宜,会上,当大家看到灾区学校、民房倒塌,许多孩子被埋在废墟下的状况之后,都纷纷表示要积极参与到灾区的捐助重建工作中去,当晚钢之杰即决定除了于5月15日全公司举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向地震灾区捐款”活动以外,还向灾区无偿捐献一所价值近百万元的抗震房,并负责安装完毕。
2009年5月,宝山区委、区政府决定斥资近300万元向都江堰市向峨乡援建农贸市场,帮助灾区人民重建新生活。许金勇得知此消息后,再次坚决要求由钢之杰承建此项目,不赚分毫,继续为灾区人民作贡献。2010年2月,向峨乡农贸市场顺利竣工,许金勇随同宝山区委、区政府领导一同前往,参加农贸市场的开业。他亲眼目睹了在困境中崛起的灾区人民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实现安居乐业后的美好景象,他在心中默默感叹所有的付出和艰辛都是值得的。
同时,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这么多年来许金勇在促进行业标准规范建设上也是第一时间不遗余力地尽己所能。他先后参加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冷弯薄壁型钢住宅成套关键技术研发”及“村镇小康住宅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S350冷弯薄壁型钢住宅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等。还参与编制了行业标准《低层冷弯薄壁型钢房屋建筑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轻型钢结构技术规程》等等。
如今,回望这些年走过的路,许金勇颇为感慨,他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开明宽松的市场经济时代,能给予他实现自我抱负的机会;他感谢每一个合作过的伙伴,风雨路上他们曾经一同并肩作战;他感恩与他同舟共济的团队,与他一起亲历和见证钢之杰的每一次发展、每一个飞跃。正如“诗人”寄情于文字,许金勇也将他的这一份感激留在了一堵纪念墙上,这堵墙是当年老厂房扩建时特意留下的,附上了文字作为员工纪念墙。它也将作为钢之杰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留在钢之杰的发展史册上,并一同见证钢之杰今后无数个未来。
作者:宋晓艳 来源:现代工商 2015年9期
上一篇:启迪幼儿智慧
下一篇: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