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上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发布时间:2015-07-08 09:32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2-000-01
提 要 素质,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就是,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具有个性特点和独立性的,应该扭转以往过于重视接受学习的现象,允许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本文侧重于课堂中促进学生个性,增强课的吸引力,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参与的一门课程。
关键词 个性 发展 差异 创新
体育课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本体感受为主要形式,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它关注的不仅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可是,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以运动员的要求进行竞技项目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践已经证明,许多伟人的成功和家的发明创造都与其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最熟悉的科学家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曾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正以为有着坚强的个性,终于给世界带来了光明。二十一世纪是追求"个性"的,尤其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给个性本身形成了许多复杂的因素,所以我们体育教师不能单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个性"的与众不同,而是从教学和学生人格发展的角度去,寻找其共性特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应借此之机,切实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课堂是我们实践的舞台,怎样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们应该多方面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
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大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来自哪里?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好动的孩子他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凭兴趣的孩子只凭个人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活动。在我任教的六年级就有一个特别顽皮好动的孩子,上课在教室里坐不住,上体育课无集体意识,许多老师对他束手无策。通过几次接触,我发现他自尊心特别强,不服输,在同学面前爱表现。所以我积极鼓动其参与课堂的管理,让他负责体育器材配置和回收,转化其活动兴趣,培养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在说服教育的同时,说明器材管理这个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老师的重视程度,要胜任这份工作应该在课堂上做其他同学的表率,建立威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这位同学的组织纪律性和活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把器材管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综合上述因素,我建议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兴趣充分展示的舞台。
其次,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针对教学设置相应的情境。情境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兴趣也比较容易激发和转化。因此教师选择内容时也应多样化,从学生心理和生活出发,多选择一些儿童化,趣味强的运动项目,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加以引导和转变,让学生放开心扉,融入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激励学生主动的参加活动,并且在实践中体验到体育带来的无穷快乐。
二、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对于谁是主体的,教师是具有权威性的,教学的中心是教师,虽然这个观点已不占主流,但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的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师是主导者,组织者,他对整个课堂起调控作用,只有通过教师才能达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主体性教学的学生观是:没有差生而只存在互相差异的学生。我们关注学生个性,提倡个性发展,更要理解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并非教师依照每个学生的意愿进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把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个性和人格,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课堂生动的主角。
参考文献:
[1] 徐敬波.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研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6):367.
[2] 陈尉.体育教学应适应学生个性发展[j].理论与当代.2010(08):51-52.
[3] 王国江.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科学之友.2010(10):155-156.
[4] 马宗孝.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1):133.
提 要 素质,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就是,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具有个性特点和独立性的,应该扭转以往过于重视接受学习的现象,允许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本文侧重于课堂中促进学生个性,增强课的吸引力,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参与的一门课程。
关键词 个性 发展 差异 创新
体育课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本体感受为主要形式,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它关注的不仅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可是,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以运动员的要求进行竞技项目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践已经证明,许多伟人的成功和家的发明创造都与其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最熟悉的科学家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曾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正以为有着坚强的个性,终于给世界带来了光明。二十一世纪是追求"个性"的,尤其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给个性本身形成了许多复杂的因素,所以我们体育教师不能单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个性"的与众不同,而是从教学和学生人格发展的角度去,寻找其共性特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应借此之机,切实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课堂是我们实践的舞台,怎样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们应该多方面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
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大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来自哪里?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好动的孩子他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凭兴趣的孩子只凭个人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活动。在我任教的六年级就有一个特别顽皮好动的孩子,上课在教室里坐不住,上体育课无集体意识,许多老师对他束手无策。通过几次接触,我发现他自尊心特别强,不服输,在同学面前爱表现。所以我积极鼓动其参与课堂的管理,让他负责体育器材配置和回收,转化其活动兴趣,培养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在说服教育的同时,说明器材管理这个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老师的重视程度,要胜任这份工作应该在课堂上做其他同学的表率,建立威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这位同学的组织纪律性和活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把器材管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综合上述因素,我建议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兴趣充分展示的舞台。
其次,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针对教学设置相应的情境。情境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兴趣也比较容易激发和转化。因此教师选择内容时也应多样化,从学生心理和生活出发,多选择一些儿童化,趣味强的运动项目,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加以引导和转变,让学生放开心扉,融入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激励学生主动的参加活动,并且在实践中体验到体育带来的无穷快乐。
二、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对于谁是主体的,教师是具有权威性的,教学的中心是教师,虽然这个观点已不占主流,但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的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师是主导者,组织者,他对整个课堂起调控作用,只有通过教师才能达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主体性教学的学生观是:没有差生而只存在互相差异的学生。我们关注学生个性,提倡个性发展,更要理解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并非教师依照每个学生的意愿进
对其个人的教学,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其主体感受,发挥其主体作用。特别是我们广大学校,场地器材比较落后,许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而且许多体育教师要兼职好几门课程,造成了教师对体育课敷衍了事,讲得多,动得少,不注重学生的感受,更谈不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随着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许多认识已不适应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针对差异启发引导,独立探讨,获取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 亲自参与掌握 知识的情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把体育学习看成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活动,从而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把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个性和人格,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课堂生动的主角。
参考文献:
[1] 徐敬波.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研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6):367.
[2] 陈尉.体育教学应适应学生个性发展[j].理论与当代.2010(08):51-52.
[3] 王国江.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科学之友.2010(10):155-156.
[4] 马宗孝.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