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预设课堂的效果分析
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生长点”。
一、互动对话,在交流中“生成”
现代教学理念下的课堂强调师生的互动,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思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的确,互动对话是课堂生成的生态条件,通过交流,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充满生成的可能性,既改变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也避免课堂开放了,学生动起来了,教师却清闲了的错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在与文本对话、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出乎教师“预料”的信息生成。把握生成,及时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授很多文章时,在对文章重点语段的把握上学生必然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看法,有的甚至会出现一些钻牛角尖的答案和思路。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讨论和学生的发言,捕捉学生思维的方向,聚焦话题。
在教学《童趣》一文时,我们可以先介绍自己童年时的有趣往事,让学生在笑一笑后有所思考,然后再让学生讲述一些自己的小故事,这时,学生们稍作思考立即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有说过家家的,有说看蚂蚁搬家的,有说养小猫小狗的,可谓众说纷纭。最后教师归结成若干类,再来与文本比较,看看学生的童年、老师的童年、作者的童年各有哪些趣事,找找作者观察、写作的特点,从而懂得对待生活的态度。
学生富有个性化的丰富的生活体验、奇思妙想和大胆的探索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为师者多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画画”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的“生成”。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学生的个性才会得以张扬、视野得以扩大、智慧得以提升、创新意识得以发展。
钻研教材,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的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全方位的预设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适时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从而也使课堂精彩纷呈。
二、引导辩解,在探究中“生成”
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教师在注重整体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学校应该允许学生张扬个性,允许学生多元发展,这样才能显示他们的朝气与活力。语文的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只有在思想激烈的碰撞中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古人强调“理不辩不明”,不管是雄辩还是狡辩,只要能辩就行,这是我对学生的要求。辩解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唤醒自信。
在教学范仲淹名文《岳阳楼记》,文末有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以此句为切入点,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任何作品都可以有一个假想的读者,你认为范仲淹这篇文章是写给谁读的?请陈述理由。这样一个问题竟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论辩,有些学生认为此文是范仲淹和朋友腾子京的共勉之作,因为两人有着相同的遭遇和相似的人生抉择;有些学生认为这是范仲淹个人的励志之作,因为他的勤勉奋斗的一生正印证了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还有学生认为此文是范仲淹写给天下所有为官者和统治者的,因为文章有一种铿锵的韵味和辽阔的意境,足以让每个胸怀天下的仁人君子震撼。
学生的理解可谓异彩纷呈。设计这样一些有价值的“无定论”问题,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生成对作品多元化的丰富解读。在教学设计中,这一环节我作了弹性预设,通过引导学生辩解,在探究中学会多角度思考。同时,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答案,对学生的答案作延迟判断,不可轻易否定,把学生的不完美答案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应用。如果是学生对于文本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走向;如果是学生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应敏锐地捕捉,予以引燃;如果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超出了文学的范畴,那么教师应予以点拨、指导。
三、因势利导,在尝试中“生成”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按照事物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适时有效地加以利用、引导,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就语文教学而言,因势利导,就是要把握当前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大趋势,及时更新观念,使之适应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就是要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与我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各个年级各个班级的具体情况,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适时有效地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尽管教师课前有充分的预设,但在与文本对话、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出乎教师“预料”的信息生成。所以作为教学的预设,一要能“随机应变”,二要有“超越”,及时有效调控,只有随机应变和超越预设,才能捕捉到最精彩的生成。
特别是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在教学重点难点的分解过程中、在题目的难易取舍中我们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创造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我校一位老师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时,考虑到抓住文章严谨精美,层次清晰的结构,便于学生宏观的把握课文,按照教参,文章分为五幅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但总觉得一篇语言秀雅清新,充满诗意的美文,用这普通而简单的五个名词来归纳总缺点什么,因此她及时修改教案,在课前作了充分的预设。
师:同学们刚才已归纳了本文的五幅图画,那能否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名
词后边加上一个描述性的词语,使它更贴近文章内容,更有抒情气息呢?我们先以春花图为例。生:春花齐放图。生:春花争艳图。生:春花烂漫图。生:春花满树图。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大家再次朗读课文,从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并说明理由。生:我选“春花争艳图”因为课文中有“……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出了一个“争”字,而“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则写出了花的艳。生:还有写蜜蜂“闹”,蝴蝶“飞”也从侧面写出花之“争艳”,因此,用“春花争艳”最能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结合文本同学们重新绘制出了五幅画面“春草如茵图”“春花争艳图”“春风适暖图”“春雨朦胧图”“春意催人图”。
“定名”的过程实际上是进一步把握每一段重点的过程。如果没有教师随机应变的机智,又怎会有师生“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呢?由于在课前作了充分的预设,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作好了迎接学生创造性生成的准备。由此可见,“依赖”与“照搬”只会磨灭自己创造的灵性,只有在课前对教材的完备的预设,才会有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成。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可能常常跟我们擦肩而过,但是我们在生成面前并非无能为力,我们可以通过精心的、有弹性的预设,通过对课堂生成的“生长点”的深入挖掘和悉心培养,使我们的课堂出现越来越多的适合师生发展的动态生成,使每位教师成长为课堂教学的艺术大师。
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与发展,预设和生成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合理的预设虽然不是顺利生成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没有预设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围着学转,一切跟着学走,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怎样学就怎样做,结果一堂课就像一盘散沙,课堂纪律松散,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下降。实践证明,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被重视,是一种灌输学习;如果有了预设,并在预设中有所生成,就说明师生间有了较好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被重视;如果在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非预设生成,说明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在主动学习,这样的学习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因此,如何精心合理的进行预设将直接影响生成的产生和效果。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若预设牵引的痕迹多了,随机生成的亮点就会少。总之,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异恰恰是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与文本碰撞后产生的自我体验,正是这样独特的、不可预期的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有着别样的风情和精彩,永远充满令人期待的惊喜。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十中学)